苏州直锡业有句话叫“茶坊石草官座”。
割草
提起“呜呜”这个字,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
其实,还有一种姓“蔺”的“蔺草”,是编织草席制品的重要原料。车坊、斜塘,就都曾经是苏州和国内著名的“蔺草之乡”。一棵棵根植在水乡“草原”的蔺草,栽出斜塘车坊(车坊东北部现属斜塘街道)大地上一道璀璨的风景。蔺草,又名马蔺,苏州人称“席草”。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修长,最高可达170厘米,色泽碧绿的根茎晒干后,可织成各类美观耐用的草席制品。
筛草
车坊,传说因东有油车(榨油车)西有糟坊而名。斜塘之名更是有800多年历史。苏州城东水乡湖泊众多河流密布,适合种植各类水生植物。一年四季,莲藕、红菱、鸡头、茭白、水芹、莼菜、慈姑、荸荠等“水八仙”各显神通。蔺草与“水八仙”不同之处是不能食用,但人人睡眠都离不开席子,堪称水乡“第九仙”。早在唐代,苏州城东已种植蔺草,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辉煌历史。著名的“唐草”,外人一度误以为产糖的“糖草”。二百多年前,日本人将中国蔺草引进国内,经过改良,培育出质地更好的新品种后,又传入苏州。过去,吴县是全国四大草席产地之一,以浒墅关(史称关席)所产为最。色泽碧青,光滑平整,阴柔凉爽、美观耐用的“浒关席”,即以车坊蔺草为主要原料。如此,车坊草农也就成为浒关重要的蔺草供货商。北宋时期,以车坊蔺草为主制成的“关席”已入贡朝廷。清末,慈禧太后还专门派“采办”到苏州来察看“关席”和城东蔺草产地。
晒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车坊全乡种植蔺草近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蔺草生产基地。和水稻一样,蔺草也要插秧。立夏后,秧苗长至15厘米左右,从秧田拔出栽至水田内。为防止秧苗长高后倒伏,需张网固定。大田横向,每隔一定距离安一张尼龙网。网与网之间留下通道,便于蔺农走动,察看苗情、施肥喷药等。每张网的四个角用绳系在固定的木桩上。秧苗长高后,移动木桩上的绳结,尼龙网也随之抬高。处暑过后,蔺草长至130厘米左右,即开镰收割。收获的蔺草要放在场地上摊开晒干。辛苦一季,蔺农们企盼着丰收的喜悦,希冀卖出好价钱。
草席枕席
六七十年代车坊建起蔺草制品厂,从此结束了只种草不制席的历史,改革开放后还建立了蔺草研究所。蔺草除了织床席,也织出沙发席、枕席等多个新品,短料还可制成美观的草拖鞋。新颖的榻榻米席还销往日本和欧美市场出品创汇。精致的提花席还获得苏州市“四新”产品称号,荣获国家经贸委颁发的荣誉证书。此后,多款新品又多次荣获省工艺百花奖、农业部部优产品奖。蔺草改良品种和仿制日本的自动织机获市科技重大成果奖。产品销售,对外出口免检。企业被评为先进企业,省明星企业等荣誉称号。过去长时间蔺草曾是车坊等地第一大副业,因此素有“黄金草”之称,改革开放后车坊的一个文学社团就命名为“黄金草文学社”。
机织席
席草也是斜塘副业中历史悠久土特产之一。解放前大户农家就都有种植,一般均销往吴县浒关用以织席。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大队以席草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创副业收入。席草一般种植于烂田、低田,所以基本上在斜塘河以南各村,东、北片较少。席草生产期较长,约9个多月(当年10月前后栽种,翌年7月上旬收割),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在席草的通道里套种茨菇、荸荠。这样3年轮作2次,互不影响,一般亩产700千克。新编《吴县志》载:“席草最高单产出在斜塘公社,亩产1860公斤,破历史单产记录。”境内历年种植面积1000~1500亩不等,水稻田亦可栽种席草,称“生田草”,产量略高于烂田。境内原来只种植,不织席。自60年代开始,南片大队几乎都办起织席厂(村办),自己种植,自己织席,自己销售,形成一条龙经营;既解决了席草的销售,又能合理安排劳力搞“三产”,还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如今,由于园区全域征地动迁,斜塘、车坊均已不再种植蔺草,但蔺草仍是斜塘车坊和园区留下的一份珍贵的记忆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