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约300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正在悄然改变,很多知识已经不需要老师的教导了。对于基础教育,学生的“知识”要依靠老师和自学,同时辅助信息化的手段。学生的“会议”有赖于训练和社会的接轨。学生的“理解”取决于学校环境、社交、网络和实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不是不需要老师这个职业了,而是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名师。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这样的名言:“我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只是助产士。”作为现代新世纪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必事事精通,但必须得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教书育人的激情,必须得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深刻的思维逻辑,用理性的文字记录提升自己的理论高度,总之要撑得起“教师”的称号,成为时代呼唤的“名师”。
但是,现在的“教师”却是阻碍教育进步的最大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教师职业的人都具有部分反创新情愫”;“抱怨和能力撕裂,成为教师不敢面对自我的和不敢面对现实的最大问题”。究其原因,现在大多数老师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缺少与时俱进的魄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再是教育重不重要,而是什么样的教育重不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尽快打破自己的“自洽系统”,恢复自我教育能力,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重托。
那么,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呢?
积极心理学的沉浸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以热爱和激情为基础,发自内心地喜欢教育事业,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教学,并有忘我感;进而能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让自己的技能水平与教学难度相匹配,目标明确地做到“术业有专攻”;最后能即时反馈,对自己的点滴想法进行理性升华,以“立言”的心态写成比较高水平的教学论文,做到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控制感。依次做好这三个层面上的事情,名师也就算炼成了。示意图如下:
一、沉浸理论简介
沉浸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克莱蒙研究生大学的著名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在2009年提出的理论。沉浸是人们“在内在动机驱使下从事具有挑战性和可控性的需要大量技能的活动时,体验到的一种主观状态”。沉浸体验有九个关键特征,我把它们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发自内心地喜欢所从事的活动,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上,有忘我感、时间知觉扭曲感;
第二个层面,个人技能与活动难度相匹配,目标明确,行为自动化;
第三个层面,反馈即时,有控制感。
沉浸理论对于生活、工作、运动等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对于教育工作的指导更是严丝合缝:一名教师如果把这三个层面上的事情依次做好,就走上了名师的炼成之路了。
二、深入骨髓的热爱,出于本能的激情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教育、对学生深入骨髓的热爱和出于本能的激情。把自己的职业当成单纯的工作是一种境界,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一生的事业是另一种境界,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人生的享受是更高的一种境界。
我们教师群体现在对自己的职业普遍缺乏这种热爱和激情。人生一世,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也是一辈子,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去创造也是一辈子,那为什么不选择后者,把自己的认识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呢?应该争取不白白来过,争取让自己的生命给这世界留下点什么。
那么如何点燃自己的小宇宙,激发出内在的活力呢?发自内心地喜欢教育事业,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活动上,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有忘我感和时间知觉扭曲感。又如何突破自洽系统,寻找到改变的契机呢?这契机也许藏在书籍中,需要我们通过阅读找到它;也许潜在思想的碰撞中,需要我们通过交谈捉住它;也许隐在旅途的风景中,需要我们外出旅行发现它……无论哪种寻觅改变契机的方式都需要我们突破自己的“自洽系统”,走出“小我”熟悉的生活圈子,与经典亲密接触,与别人交流思想,与自然热烈拥抱,从而获得最高智慧的启迪。
三、术业有专攻——找准自己的突破口
所谓专家,就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研究的人。专家比的是专长,不是全面能力。所以立志成为名师,一定要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突破口,提升专业技能,使得个人技能与活动难度相匹配,做到目标明确,行为自动化。专攻之“术业”一旦确定,根据“一万小时定律”,潜心研究,最终一定有所收获。
魏忠教授的《静悄悄的教育变革》一书中对“一万小时定律”有这样的介绍:一万小时是很多专业人才成为顶级专家的时间窗口。并不是每一个有一万小时经验的人都能成为专家,但要想成为顶尖专家,必须有一万小时的练习经验。成为专家,还需要有“刻意和超强度”练习的经历以及适当的时间窗口。
对于确定专攻的突破口,务必要有足够的兴趣和爱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研究它,搞明白它为乐趣,沉浸其中,乐在其中,既可以成为名师,成就辉煌的事业;又可以享受快乐,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立言——让思想变成可控的文字
撰写论文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偶尔的思想火花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随风消逝,长期的教学反思如果不提升加工就会停留在凌乱琐碎的阶段,只有把这些零零碎碎的小收获进行更高一层的归纳总结,才能让它们闪烁出璀璨的智慧光华。“一万小时定律”中有“刻意和超强度练习”一条,落实到教育规律上就是反馈即时,刻意逼迫自己进行理性总结,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自然生发的感悟和思想火花是片段的、不可控的、不成体系的,而经过思索整理过的论文则是完整的、有控制感的、成系统的,这就产生了质的飞跃。
论文的撰写需要悟性,更需要坚持。写论文和写随笔和教学反思都不一样,它是另一种更理性、更具普遍性,也更严谨的文章体式。对于核心期刊上的正式论文要多读多看,多全文抄录,并进行模仿,最后直至创造,就像练毛笔字书法,从描红到临帖,直到独立进行书法创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只有坚持写,不断学习、长期思考,才能一步一步从不会到有一定的意思,再到谙熟其道,意到笔随。
只有追求“立言”,并向着“立言”努力,最终才可能做到“立言”。“立言”不仅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分享给别人,还可以逼着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最终自成一家,成为教育名家。
成为名师应该是每一位老师的合乎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的职业追求,也是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看着千难万难,高不可攀,但当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走下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比想象中要简单多了。因此,不要妄自菲薄,用双肩扛起我们的社会责任,用心灵牢记我们的神圣使命,在追求成为教育名师的路上一路前行!
内容来源丨《新课程教学》第9期
本期编辑丨吴楠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