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饼干脆,今天与大家一起品味《论语》中的“孝”。
阅读《论语》,体悟其中有关“孝”的讨论后,深刻感受到了《论语》中孔子所倡导的“孝”是一种真性情的“孝”,不是片面的错误解读例如“愚孝”,它是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单纯而朴素的情感表达,是生活在世的原则之一,是人作为人的根本,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关于“孝”,书中的一些观点都引申出了不同的新的问题,但同时一个问题的引出又能在书中其他段落得到解释,关于“孝”,其实是自始至终贯彻下来的,没有必需的开头,也没有最终的定义结尾。
书中关于孝的讨论,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此句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被这样解释道:“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那么,“孝”为什么要无改于为父亲之道呢?如果是有恶行的父亲,也对之不予更改吗?
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引用了尹焞和游酢的话来解释这一问题。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尹焞用“不忍之心”说明了其中蕴含的意义,表示因为爱父亲,所以即使父亲有不好的品行,也不改。游酢的“可以未改”可理解为明白必须更改的部分,改也就改了,并不算不孝。这样,理解不改父亲之道,其实是因为不忍之心。不忍,不愿忘记、不愿完全失去父亲,如同父亲去世后,我们仍珍存其用过的物品、留有的文字等等大部分无用之物。而作为为政者的父亲已故后,不马上改变其遗留下来的政策,正是因为怀有缅怀父亲的心情。
从一个人的的成长历程来看,“无改于父之道”或许还可以这样理解。从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就跟随父母学习生活之道,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等等。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自发的,是无功利目的的,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上。由此,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可能不是完全的,但是是最原始的、最纯粹的生命之道。这样,即使父母走了,留给孩子的,其实是最最珍贵的消磨不掉的人生财富。好的继续受用,不好的随着外界因素自然地慢慢变迁,都不是不孝。如若父母一走,连在世、做人的基本原则全部立即发生改变,显然是不自然的,是违背本心的,违背父母的。
那么,一个比较相关的问题是,对于在世的父母,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道有误,该如何做呢?依然不改而遵行吗?这样的话,岂不是陷入了愚孝?这个问题牵扯到了有关父母过错的讨论,孔子给出了合理的答复:“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即孝的又一体现是,对待父母要恭敬不怨恨。
浅略的了解了《论语》中“孝”之意,接下来简述在《论语》中体现的关于如何行孝的智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在前行步伐飞快的今天,父母的生日,对一些青年来说,还有不少人记不清楚、或是容易忘记在生日当天给父母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反之,自己的生日和朋友的生日会很隆重地庆祝。
当然,仅凭这么一点,不能说不知道或者忘记父母生日的人是“不孝”的。可是,这种情况也反映了这些青年们没有意识到父母的可贵。孔子的这句话是指,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但现在的状况是,人们大多忙碌于自己的事业、组建的家庭、人际的维护中,却忘记曾经长时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付出近乎了半生心血的父母。人们习惯了父母的爱护,宠溺与各种付出,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总觉得自己还小,孝顺他们是以后的事情。可是我们不应该不在意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易逝,孝顺父母应该从这样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