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叶广芩女士的中篇小说《豆汁计》三遍了,还是意犹未尽。作者通过回忆家里的一个女仆莫姜的厨艺以及她生平为人的点点滴滴,深深地表达作者对她的赞美和怀念之情。掩卷细思,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
一,莫姜活得有精气神,无论悲与苦都不表形于色,这是做人最重要的功夫。
莫姜是一个小小的佣人,穷困僚倒,寄人篱下。面目不是很漂亮,脸上还有个疤痕;“即便脸上没有疤痕,也说不上好看,一双单眼皮的眼睛细细的,薄嘴唇,尖下颏儿,两个耳朵往前扇还透亮,巨大的伤疤使她的脸变得狰狞恐怖,像是东岳庙里的泥塑小鬼儿。”她还有一个不爱自己,又胡作非为的丈夫,家庭的不幸和卑微的出生,人生的悲苦似乎都集她于一身。但是莫姜不因外在的因素影响,“无论高兴与否嘴角永远微微向上挑着。父亲说这叫‘喜性’,是做人的一种很重要的功夫,无论内心想什么,外表永远是雷打不动的愉快,这种做派非一日之功。” 莫姜传奇悲凉的一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她内心的苦和愁像无底深渊,但她不表现在脸上,她要让人们看到她阳光的一面,要活得有精气神,让人们不讨厌她,反而愿意接纳她。一个没有外表优势的人,只有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精湛的厨艺和成熟稳重的气质博得人们的喜欢,这也是莫姜安身立命之本。不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逢人便诉说她的不幸,最后周围的人听得厌倦,便讨厌起她这个人来。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满是负能量的人生活在一起。莫姜深谙做人的智慧。正如文中父亲对莫姜的赞美“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疤痕是浮在的东西,疤痕之下,莫姜相貌平静像寒玉,神色清朗如秋水,那气质不是谁都有的。”
二,莫姜的精气神,体现在她活得体面,既便生活艰难也不悲观绝望。
“包袱里除了几件换洗衣裳还有一个袜子板。我问莫姜怎还带着这个东西,莫姜说是她离开家时她额娘给她的。她额娘说袜子穿在脚上,虽不显山露水却是件很重要的穿着,女人最丢人的是袜子破了露脚后跟,无论是自己做的布袜子,还是洋线袜子,跑路一多就要破,补袜子用的家什得随时预备着。”莫姜对自己的穿着很讲究,认为穿破袜子是最丢人,这恰恰体现她穿戴体面,热爱生活。试想一个穿着邋遢,蓬头垢面的人,他的内心怎么可能热爱生活呢?厌世,混日子,走一步算一步,没有了做人的魂,精神处于颓靡状态。但莫姜生活很艰难,也没有失去做人的尊严,失意但不失望。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心存希望才是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活得有精神人才不会老。人的希想永远不会被搁浅,因为希想而留下的累累伤痕,正是生活给予你最珍贵的礼物。所以,“即使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活得有精气神”就算颠沛流离之后才懂得生命的慷慨与繁华,就算洗尽铅华之后才明白岁月的蹉跎与无奈,可那又怎样。
三,莫姜活得有精气神,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忱。
一个人真的充满热忱,你就可以从他的眼神里,从他勤快的步伐里看出来,还可以从他全身的活力中看得出来,热忱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他人对工作的态度。热忱可以使一个人更加喜爱人生。热忱是假装不来的。做饭的手艺是莫姜生活的全部乐趣。正因为有激情和热忱才会使莫姜做饭的手艺是化腐朽为神奇,极普通的东西到了她手里就会变得绝妙无比。
四,莫姜宽宏仁爱,坚韧不拔,格局大。
“莫姜的扁方着实与众不同,晶莹剔透,温润可爱。她不让我碰,只能她拿着让我摸,说是万一掉地上就碎了。我摸着那扁方,心里满是贪婪和嫉妒,故意挑剔说扁方上有几处黑点。莫姜收了扁方说那是翡翠上的瑕疵,我说有瑕疵的就不是好东西。莫姜说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物件和人一样,人尚无完人,更何况是物。”身份卑微的莫姜说出的这些大道理,正是她性情高雅,虚怀若谷,对人或物不追求完美的大格局。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抱怨,苛责没有任何意义。正视人或物的缺点,与之辩证和谐地相处才是人生的大格局,大智慧。
“莫姜说,过日子,能说谁养活谁呀?”
莫姜宽宏大量,对丈夫不离不弃,原谅他以前的所作所为,在文革时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依靠丈夫在国营上班所得的豆汁,度过了食不裹腹的年代。还接济小格格一家。虚怀若谷,大气度,能忍非常之忍,坚韧不拨,说的就是莫姜。遇到这种无奈的丈夫,又遭遇那样的家暴,而莫姜选择隐忍和原谅,非其它人能做到的。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平淡淡的,在这平平淡淡,锅盆碗杂锁事中,莫姜却活出了人的精气神,活出了自己的尊严。又以她的宽厚仁爱,坚韧不拔的个性,深深地影响了她周围的人,也感动了我们。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有一股精气神,这种精气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是热爱生活的外在精神状态;是堂堂正正,挺直脊粱做人的底气。人没有精气神就是一副空架子,就是行尸走肉。
愿你我都活出莫姜那样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