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秋雨连绵,疫情此起彼伏,妨碍着人们远行的脚步,但“禁足”却也带来“福利”,能迫使人停下脚步,用心去读书读人读景。外边雨骤,索性坐到电脑桌前,顺手拿起王润年部长刚不久亲笔签名的一本新著——《镜像.长安远去的村落》,看到精美的装帧,就小心翼翼的打开,阅读上一两行文字,便深陷其中,爱不释手。
此书之所以让人着迷,一是内容就是大家经常谈论并关心的事情。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消亡加速,怎么留住乡愁一直成为大家与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王润年部长的《镜像.长安远去的村落》一书,聚焦社会的关注点,对准身边的热议点,把大长安105座村庄消逝的全过程全部囊括当中,书中所展所议之物之事之人,都是身边的或者熟悉的,我怎能不为之吸引着迷呢?二是语言朴实精准温润,读之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三是选用照片所拍场景感人,视觉独特,即具艺术感,又能触及人们心底的痛点。四是设计编排独树一帜。全书分“村像”与“村事”上下两个部分,共32个单元。每个单元选用一个诸如“村落影子”“迁坟记”“顽强的老树”等标题,用散文语言叙事,用心得手记分享,用抓拍照片展景,给人一种干净利落和明快全新的感觉。
摄影专家在序言中点评:“王润年用摄影和文字相互制衡,相互生发,解构和重构自己的记录和表达,让受众对长安村落在产生形象化认知的同时,又对这种农耕文明景观的渐行渐远,和现代城镇化浪潮的扑面而来,生成一种深深的刺痛和无尽的忧伤……”。我在十分投入读着的时候,好像坐在作者的对面,仔细倾听着他的侃侃而谈和心迹流露,自然而然也时而感慨,时而感动,时而忧伤,时而欣喜。有时抬头看到窗外楼面被雨脚踏溅起的水花,心里也随之生出层层涟漪。
《镜像.长安远去的村落》一书,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用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理事兼学术研究部副主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主任巩志明的话说:“该书将成为一部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影像地方志,观照既往,昭示后人”。
该书我一连翻了几遍,我不仅为书中的缕缕乡愁所感染,也被作者积十余年之念想,笃十年之践行的精神所感动。
王润年部长在书中坦言:拍摄消失中的长安村落,源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源于自己对故乡长安的热爱,还源于自己对摄影艺术的一往情深。在无数个日子里,我总是守株待兔般对即将出现的人物行为、表情、姿态进行拍前预判,然后根据预测调准光圈和速度,并将镜头快速地对准被摄对象。在每次拍摄过程当中,我注意发现被摄对象心灵深处的情感变化,极力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寄托在拍摄的作品中,如麦地旁流泪的老人、搬家时母女俩的焦虑、大街上急匆匆的行人等。
他亲历了无数次村庄的大拆迁,时刻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始终把目光对准农村,把镜头对向平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挚的为民情怀,坚强的恒心意志,独特的视觉语言,为我们带来了深切的乡情感动和一本极具存史留档价值的志书。
王润年部长是长安乃至陕西知名度比较高的人,这倒不是他官做的多么大,而是他写的东西好,出的作品多。我至今还称呼他王部长,那是因为我是在他但任长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时认识的,虽然他以后晋升还担任区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区政府新闻办主任,但他一直身兼三职,宣传部副部长到了年龄才予卸任。虽然部长是副,主任是正,但先叫后不改也成习惯,同时部长叫着我感觉比主任顺口威武,进一步还有我冀望他步步高升的心愿。
王润年部长著述颇丰,今天我专门向大家推介《镜像.长安远去的村落》一书,因为此书,它是王润年部长历时十年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他在退休之年的一部最如意之作。最后用评论家的话作一次广告:王润年新著《镜像.长安远去的村落》,是“一部大地的生命册,也是一部乡村的影像志”。
(于理余)
2021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