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国学经典与心理健康 ——读《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有感

最近,因为备课的需要,又重温了一遍北大徐凯文博士于2016年11月发表的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感受颇深。

这一演讲使“空心病”一词迅速走红网络,也引起了很多人对教育的反思。

作为一名在北大工作的精神科医生,徐博士除了给学生做心理咨询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

“空心病”是他在学生中发现的一种新的心理问题。

患上这种“空心病”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空心病”的症状和抑郁症很相似,严重的会有强烈的自杀倾向,但是,任何西方传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都通通无效。

同时,徐博士还公布了自己的一个统计数据: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而在去年,也就是刚刚过去的2018年的10月10日,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一个统计数据,全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有三千多万,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而且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还会增加一半。

孩子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而家庭和学校的问题又来自于社会。

看到徐博士讲述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看到这些赤裸裸的统计数据,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社会到底怎么了?

根据徐博士的观察,“空心病”的产生跟早期的创伤经历没有太大关系,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所以徐博士又把它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而学生价值观的缺陷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缺陷的一种反映。简单说,不只学生们的心空了,其实整个社会的心都空了。

正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心都空了,才造成学生的空心。

如果再问一句,为什么整个社会的心都空了呢?

我认为,其深层原因在于一百多年来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缺失。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就逐步丧失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从器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文化不如人,救国心切的革命先贤们最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教育。

1912年1月19日,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下令“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国学经典教育与传统私塾一同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学校。

随着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五四运动的相继开展,“四书五经”被视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而遭到彻底批判,从此以后,入选中小学课本的都是白开水一样的文章,中国人渐渐看不懂中国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全部倒向苏联。

1958年以后,绵延二十多年的政治运动更是将传统文化连根拔起,破坏殆尽。

1978年改革开放,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国,在欧美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国人一边倒向欧美。

学习欧美并非就是错的,只是如果没有本民族文化的底蕴,我们就很难学到别人文化中的精华。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继承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我们也很难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们把别人的东西学得再好,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正如一位台湾学者所说:“现在台湾人学西方,学美国,不是学美国的冒险开拓的精神,不是学美国的那种大气魄的民族精神,而是学美国什么呢?学美国的好莱坞,学美国的迈克杰克逊、麦当娜。学日本,我们不是学日本的企业家精神,乃至于连日本的樱花那种悲剧精神都没学到,我们只学到日本的卡通、日本的漫画。”这里说的是台湾,其实大陆也一样。

所以,一时间,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个号称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大行其道,整个国民的道德修养严重滑坡。

与此同时,心理疾病患者呈爆炸式增长。据徐博士讲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00个中国人当中只有1个人患有精神障碍,而这个数据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7.5%。”

作为一名80后,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从小看着《圣斗士星矢》《机器猫》,听着流行歌曲、学着“古惑仔”长大,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四大名著,几乎不知道还有所谓的“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是很陌生的,连名字都叫不全。

一听说传统文化,马上就想到封建、保守、落后、压抑人性这些负面词汇,就知道那些都是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工具,所以自觉保持距离。

读了几十年的书,就学了那么几本薄薄的教材,而且毕业后通通还给老师,所以腹内空空,一无所有,内心如同一片荒漠。

同学聚会,除了吃饭喝酒侃大山,就是KTV。

对比一下民国时期的那些文化大家。

他们大多数在十几岁就背诵了几十万字的传统经典,然后学习西方文化,最后融汇中西,卓然成家。

例如:钱穆能熟背“四书”、《朱子章句集》、《三国》和《史记》,茅盾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辜鸿铭能背诵《浮士德》和37部《莎士比亚》戏剧,杨振宁中学时能背诵整本《孟子》……凡是在那个时期,上过几年私塾的,大多数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琴棋书画诗酒茶,样样都能来几手。

下面再举民国时期《八德须知》作者蔡振绅先生为例。蔡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受教育的经历:

先考晚年得子,遂致仕归林,躬亲训诲。振绅四岁,即教读《孝经》,每夜必口授古人之嘉言懿行一则,辄以四字为题,如虞舜耕田、姜肱大被、缇萦上书、木兰从军等,均系八德中事。

昼夜课读,一岁之中,惟除夕、元旦二日辍读。至七岁,四书读毕;十龄,五经读毕;十一岁,复读廿一史、《尔雅》诸书。

意思是说:我的父亲晚年得子,就辞官回家,亲自教育。我四岁的时候,就教我读《孝经》,每天晚上一定会给我讲一个古人的美德故事,都是以四字为题,如虞舜耕田、姜肱大被、缇萦上书、木兰从军等,都是与八德有关的。

每天早晚都要读书,一年之中只有除夕、元旦两天不读。到七岁,四书就读完了;十岁,五经就读完了;十一岁就读二十一史、《尔雅》这些书。

蔡先生讲述的这一段经历,大致就是传统私塾的教学次第。

文中所说的“读”,其实还包含“背”的意思,“四书五经”是一定要背下来才算数的。

他小时候读的这些书,现在中文系的博士都不一定全读过,也不一定能读懂。十一岁就有这样一个学问基础,还有什么学不了的呢?这样的人还会内心空虚,得上“空心病”吗?



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治价值观缺陷的最佳良药,而其核心就是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文化经典。

因为这些经典所承载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它们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检验,至今仍保持着无限活力。

它们是整个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源头与核心,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并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人来说,经典是我们文化的母乳。

学习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五千年的智慧来滋养我们的心灵。

我常说:“一个人从小哪怕只要熟读一部《论语》,大概这一辈子就不太可能得心理疾病。”为什么呢?因为《论语》教人做君子,而“君子坦荡荡”,怎么会有心理问题呢?“小人长戚戚”,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对君子小人,钱穆先生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

他说:“君者,群也。人须在大群中做人,不专顾一已之私,并兼顾大群之公,此等人乃曰‘君子’。若其人,心胸小,眼光狭,专为小己个人之私图谋,不计及大群公众利益,此等人则曰‘小人’。”

我们常常把小人当成了恶人,比方说,我们会这样说:“某某常常背后使刀子,是个小人”,“某某专门搞阴谋诡计,是个小人”……其实,小人不是恶人,它是指一个人心量、格局太小,心里只装得下一个小小的自己,甚至有时候自己还会跟自己过不去。

这样的人很容易患得患失、钻牛角尖、走极端。

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我执太重,时时处处都把“我”放在第一位。

大家看看这个“我”是怎么写的?

左边一个“手”,右边一个“戈”。一个人手上拿着一个武器,时刻对着别人。

这表明了什么?首先表明他心中没有安全感,其次,他把身边的人都看成了敌人,所以心里面惶惶不安,外面孤立无援。


现在不是有很多父母和老师这样教孩子吗?

高考教室里贴着大大的标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把最宝贵的同学变成了敌人。

我有一个学生家长,他的孩子在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读书,一到重要考试就发挥失常,为什么呢?

因为一看到同学做试卷“轻松自如”,他心里就很紧张,平时看到同学刻苦用功,他的心里也紧张,就这样,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成绩也一直上不去。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过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一个著名的“14天治愈计划”。

阿德勒宣称,只要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就能够在14天之内,治愈任何有心理疾患的人。

一天,一个极度抑郁的妇女来找阿德勒。

他告诉她:“如果你遵从我的建议,我可以在14天之内治愈你的抑郁症。”“你要我做什么?”她蔫蔫地问道。

阿德勒说:“如果你每天为别人做一件事,坚持14天,到时候你的抑郁症就会消失了。”

她反对道:“凭什么我要替别人做事!从没有人替我做任何事。”

阿德勒打趣说:“哎呦,那你可能需要21天了。”

他接着补充说:“如果你实在想不出愿意为别人做的事,那就想想看,假如你有心情去做的话,可以做些什么吧?”

阿德勒知道,哪怕她仅仅是想想能为别人做些什么,她就已经走上改善之路了。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叫“社会责任感”,他认为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而君子就是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心里不仅装着自己,还装着群体。

当一个人想着别人时,他就放下了对“我”的执着,心量和格局也随之扩开,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烦恼自然就少很多。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君子?”

孔子说:“不忧不惧。”内心没有忧愁,也没有恐惧,这样的人就可以算是君子了。

一般心理疾病不就是从忧愁恐惧中产生的吗?没有忧愁,没有恐惧,哪来的心理疾病呢?

文天祥在被元朝统治者囚禁时,写了一首《正气歌》言志,诗前的短序描绘了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

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这段文字翻译如下:

我被囚禁在北国的都城,住在一间土屋内。土屋有八尺宽,大约四寻深。有一道单扇门又低又小,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脏又矮,又湿又暗。

碰到这夏天,各种气味都汇聚在一起,雨水从四面流进来,甚至漂起床、几,这时屋子里都是水气;

屋里的污泥因很少照到阳光,蒸熏恶臭,这时屋子里都是土气;

突然天晴暴热,四处的风道又被堵塞,这时屋子里都是日气;

有人在屋檐下烧柴火做饭,助长了炎热的肆虐,这时屋子里都是火气;

仓库里储藏了很多腐烂的粮食,阵阵霉味逼人,这时屋子里都是霉烂的米气;

关在这里的人多,拥挤杂乱,到处散发着腥臊汗臭,这时屋子里都是人气;

又是粪便、又是腐尸、又是死鼠,各种各样的恶臭一起散发,这时屋子里都是秽气。

这么多的气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的。

可是我以虚弱的身子在这样坏的环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经两年了,却没有什么病。

这大概是因为内心有修养才会这样吧!

然而怎么知道这修养是什么呢?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心中的浩然之气。”它有七种气,我有一种气,用我的一种气可以敌过那七种气,我担忧什么呢!

况且博大刚正的,是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因此,写成这首《正气歌》。

一般人在这种处境之下,很少会不忧愁苦恼,身心俱病的,可是文天祥却没有,为什么呢?

很简单,“是殆有养致然尔”,内心的修养帮他做到的,而这种修养的工夫就来自于他从小所读的儒家经典。




经典这么好,应该怎么学习呢?方法很简单,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读和背,到一定年龄适当讲解也可以,但不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私塾的教学就是以读和背为主的,这种方法延续了两千多年,从没被怀疑过,它培养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擘。

然而,受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现代的教育者们似乎大多数都对“死记硬背”深恶痛绝。

在今天,如果有谁提倡让孩子大段大段的背书,恐怕都会被嗤之以鼻。这种教育方法被现代人认为是压抑人性、扼杀创造力的。

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解。

日本人对这种教学法有专门的研究,他们将它称为“素读”。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中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是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

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受过这种“素读”训练。

“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

每个孩子必须从三岁就开始接受“素读”训练,他们的《希伯来圣经》(即《旧约圣经》)、《塔木德》等经典都刻入了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不知大家看了上面这一段会不会有些惊讶!

“死记硬背”居然是“培养天才”的方法,它能让脑子变聪明!

这和我们的“常识”完全相反。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大家有疑问,可以把七田真博士和加藤荣一教授的书看一看。

大体说来,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是13岁之前记忆力强,理解力弱,13岁以后记忆力逐渐减弱,理解力逐渐增强。

所以,13岁之前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记忆潜力非常巨大。

一个普通资质的儿童,只要方法得当,背诵二三十万字完全不成问题。

有了充足的积累,13岁之后就能充分的理解、吸收、转化、创造。反过来,如果在13岁之前没有足够的记忆,到13岁之后,他的生命就缺少内涵。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这么重,读经典不是又给孩子增加负担吗?

我想说,这仍然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

如果我们真的能认识到经典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意义,就不会这么想!

以我的经验来看,孩子在13岁之前读经典,不仅不会增加负担,还会减轻负担。

因为读经典不仅能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还能涵养优雅的性情,培养弘大的格局,塑造完善的人格。

越小读经典的孩子就越容易对经典感兴趣,效果也越好。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她的孩子两岁九个月时,我把这种教育理念介绍给她,她就买了一个读经机给孩子听。

她的孩子听了两个星期就把《千字文》背下来了,大半年时间就把《论语》背了一大半。

华南师大附小有一个陈琴老师,她借鉴传统私塾教育的经验,把“素读”引入语文教学,她的学生一年级识字量就能达到三千,小学六年能够“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

而一般小学生6年才学那么几本教材,每本教材才三十来篇课文。

两者对比一下,就知道这种教育多么耽误学生,造成一代代的孩子内心空洞。就像那些“大头娃娃”一样,把我们的孩子也变成了精神上的大头娃娃。

写了这么多,无非是希望大家对传统的国学经典有一个新的认识。当然,最希望的就是大家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能够买一本经典带着孩子读起来。

文章写作参照了王财贵教授和陈琴老师的一些观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就没有一一注明,这里一并致谢!也强烈建议想深入了解国学经典教育的家长和老师看一看他们的相关演讲和著作。


作者:段庆,字子善,明心书院院长,80后国学讲师、湖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正面管教认证家长讲师。

注: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