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M在微信上发来的约饭消息,我头皮断断续续地很紧,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哑巴发了七八条信息。
“亲爱的,你在吗?”
“最近忙吗?”
“这两天气温下降了,要注意保暖!”
“小m撤回了信息”
“小m撤回了信息”
“我想请你吃饭,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
「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我没事!谢谢你亲我!”
“小m撤回了信息”
「你想吃什么?大家听你的!”
隔着屏幕,我好像再次看到了她的脸期待和小心。
就像胸口压着沉重的行李,一口气就要接几次卡一样,熟悉的郁闷瞬间袭来。
想简单粗暴地拒绝,但消息写到一半的时候,我心软了。因为我在屏幕上看到了她的下一句话。“哎呀,你可能又觉得我磨蹭了,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
小M是我以前的同事。第一次见面,她说话很有礼貌,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温暖人,走得比较近。
后来接触了很多,我慢慢开始觉得不太对劲。她还是那么有礼貌,但我们的关系因为她的礼貌而没有靠近。(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Halet》)我作为优势评价中“交往”排名前五的人,曾经反思过什么阻碍了我进一步深化与小M的关系。我觉得小M的这些行为让我做了一个透明的密封盒子,再也不能靠近她了。
句子不能和“请”、“谢谢”分开。
在表达之前,表达需要很长时间,担心用自己的表达引起误解。
微信聊天,每句话至少做三种表情,让自己说的话看起来更委婉,重复发送。
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有人不满意,首先要归于自己,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
即使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也要习惯性地道歉和自责。尽一切努力弥补别人的不满。
慢慢地,我也有点受不了了,讨好小M,让我经常感到我一开始提到的郁闷,觉得和她相处特别累。(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现在想想,她习惯性地猜测别人的好坏,使我看不到她的真相,她想对一切负责,但相反,不管我做什么,她都会受到伤害。
我也开始小心的时候,我和小M认真探讨了这个话题。小M听了我的感情,热泪盈眶地委屈地说。“我对你这么好。”
“但是我觉得一点也不好!“我给了她最真实的反馈。
01过分客气,总是讨好的害处是什么?
后来,我离开了那家公司,在小M和朋友圈中保持着不咸不淡的赞美。
这次再见,我觉得小M憔悴了。我事先跟小M说清楚了。要想让我以教练的方式帮助你,你必须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会为你保守秘密。没什么好担心的,也不用考虑我的感受。
小M叹了口气,开始往我身上倒苦水。在工作中,同事们都把她当成“老好人”,什么事都找她。她辛苦地做了很多事,但没有得到任何认可。这几年不仅工资一分都没涨,还隐约听到老板对自己不满。家里自己小心,很在意,照顾丈夫的感情,但他的脾气却越来越大。
她很困惑。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让周围的人都满意,别人总是不满意她?
事实上,小M面临的这些问题无一例外都是“讨好”的负面结果。
萨提亚模式的经典沟通模式“一致沟通”中提到了在压力状态下不一致(有害)的沟通姿态,其中之一就是讨好。典型的表达方式就像小M。
害怕与任何人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冲突,总是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怕给别人添麻烦,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的需要或要求。(威廉莎士比亚,《泰姆派斯特》,《天堂》)总是想满足所有人,但感觉自己越来越累,反而感觉和别人越来越有距离感,越来越孤独。(莎士比亚)。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专门研究过“欢喜”和“欢喜”这两个主题,在她的书《取悦症》中,哈丽雅特将“欢喜”和“欢喜”分为三种类型。
1.认知型:自己的认知有一种固有的信念:“要让周围的人认为我是好人。”
“我要让周围的人都满意”,“对别人礼貌,别人才能喜欢我”。这种认识,或者说有限的信念,往往是“必要的,应该的,只有。只有。”这样有绝对的、有条件的限制。当心中有这种信念时,信念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出现讨好或取悦别人的情况。
2.习惯型:对这种人来说,讨好或取悦别人就像习惯一样。
在过去的经验中,他们讨好别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得到了积极的加强,特别是得到了别人。
其是父母、老师等权威的认可,就会一再重复这样的模式,想要获得更多。这种模式对于讨好者来说是如此熟悉,以至于不愿意放弃,也不愿意走出舒适圈,尝试新的方式。3、情感逃避型:典型的规避冲突,或者害怕由于冲突产生的负面情绪。
对于讨好/取悦者来说,为了避免冲突和负面情绪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刚有一点苗头的时候,就用妥协、道歉、自责来把可能的冲突扼杀在萌芽阶段。一个巴掌拍不响,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看似问题平息了,其实压根儿没有解决,只是用沙子蒙住了眼睛而已。
这样一套有关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概念、讨好/取悦上瘾的强迫行为和对消极情感的恐惧和逃避,就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哈丽雅特书里写到的取悦症。
小M说,这三条她好像都有,但最有共鸣的是最后一项,她害怕冲突,害怕负面情绪。小的时候,每当父母吵架,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就会让她非常恐惧,紧张,甚至都不敢喘气。特别是父母因为她而产生意见分歧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就是罪魁祸首,所以,小M很小的时候,就变得异常懂事,以此来获得父母的认可。
这种模式,慢慢地让她形成了习惯,也不断强化了她的信念:如果别人不满意,一定是我做得不够好!想要不再经历那种恐惧的情绪,我就得让别人满意!
那么,如何才能慢慢从“讨好”的深渊中走出来呢?
办法1:消除限制性信念
当意识到自己有一些限制性信念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是真的吗?它真的是不容置疑的吗?如果不是,那还有什么可能性呢?如果我没有这样做,会发生什么呢?“,接下来,再试试,把”必须”、“应该”这样的词换成“可以”,又会发生什么呢?
比如:你可能认为对别人的请求说“不”是不礼貌的,应该做到有求必应,试着把“应该”换成“可以”,跟自己说:“嗯,我可以对别人的要求做到有求必应”。言下之意,我也可以不用。
办法2:打破上瘾习惯
出于上瘾的讨好/取悦,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他人的认可或赞赏。如果你认为来自他人的认可非常重要,那么你就会把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他人身上,努力让自己去满足他人的期待。所以,改变的一个方向是,自己认可自己,降低对他人认可的期待。
可以尝试的一个行为是:写自我认可日记。每天记录一个想要认可自己的点,可以是自己当天的行为、说的话、做的事、一个结果、好的意图、有趣的想法等等,总之,盘点一下你会发现其实自己有很多值得认可的地方。这样坚持三个月,一定会有改变发生。
办法3:直面冲突与负面情绪
无论是冲突与负面情绪,某种程度上都代表了一些新的信息,只不过,它们的包装不是那么好看而已。如果你能够拨开那些看似消极的东西,看到它们带给你的积极的启发,那一定是非常有价值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冲突与负面情绪,其实都没有那么可怕,并不会带来什么灾难性的后果。我刚刚从HR转做教练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拓展客户。以前都是员工来找我,现在要我去主动找别人,我经常担心要是别人不需要我的帮助怎么办?嫌我太贵怎么办?后来我就问自己,别人如果拒绝了我,我会死吗?不会,那就试试呗?
如果你想起它们时依然很排斥,不妨问问自己,你到底在怕什么,想到冲突和负面情绪时,你会想到什么,它们到底会带给你什么影响?
写在最后
一顿饭结束,小M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但她很明确她不想再继续病下去了,也大致有了一个开始改变的方向。后面我还会在她每个过不去的坎儿上继续通过教练的方式支持她、陪伴她。
我不知道小M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想把“更好的自己”套用在她身上,因为如果连“自己”的样子都没有看到,又何谈“更好的自己”呢?
做好自己,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为自己负责任,知道自己的需求,通过调用资源满足自己的需求。做好自己,有清晰的自我边界,你就会尊重每个人都可以做TA自己,为自己负责任,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健康和谐的关系。适度地客气是礼貌的表示,但过度就会变成自己和他人的负担。要不要从跪着的姿态中站起来,你决定!
毕竟,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被你教会的。
关于作者:
李秦Tina,有意思教练特约作者/教练。共创式认证教练,DISC认证讲师,4D领导力认证讲师。在外企混迹十几年的北京大妞,在使命的感召下毅然转型,专注于教练和培训,奔跑在自由职业的不归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