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被一阵子卷走,突然冷静下来,环顾四周,一片空白,一阵寂寞。
这个时候,亲密的恋人、惺惺相惜的朋友,或者默契合作的伙伴,如果能约个饭,聊几句,那该多好啊。(莎士比亚)。
但是好事是好事。对于拥有“社会恐惧”属性的你来说,缩小人际关系有多容易。(莎士比亚)。
01.那个母胎solo的日常生活是
面对陌生人,你想善意地结交更多的朋友,但总是坐立不安,不知道如何破冰。即使别人先抛出话题,对你来说也很容易结束。(伯纳德肖)。
在对待同事的时候,你有礼貌亲切的帮助,人们称赞你聪明有责任感,但私下集体玩总是不带你。(莎士比亚)。
面对喜欢的人,你温柔善解人意,遇到困难的事就喜欢自己面对,不会给对方添麻烦,但在关系上似乎总是没那么糟。
也许你已经考虑过很多次了:我是不是性格孤僻,过得不好?是不是我不够优秀,人们不喜欢?
我想说的是,先不要忙着自我怀疑。也许你只是需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更多的认识和调整。(约翰f肯尼迪)。
02.怎么,你总是很难和别人交往吗?
与人分享心灵,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分享。
敞开心扉,把关于自己的信息分享给别人,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过程是自我暴露。
一般来说,自我暴露分为从浅到深四个层次。
1.爱好(如饮食习惯、娱乐方式)
2.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对人的看法、评价
3.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卑情绪,自己和亲友的关系。
4.隐私,例如不为人知的经历,不被社会接受的想法和行为。
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自我暴露程度互相促进,不习惯展现自己,很难与别人接近。
关系越亲密的人,我们自己暴露的程度越高。
第一个认识的人,我们习惯于谈论天气、房地产市长/市场或股票。
关系好的朋友,我们分享升职加薪的好消息,谈谈最近的麻烦事。
最亲近的人,我们展现出所有的经验和感情,分享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无法忍受的东西。
相反,积极的自我暴露也能扩大人际关系。
回想起来,
那段亲密的友谊都是哪一次互相吐露心事后才开始的?
最近的人是在哪个瞬间,对方卸下强硬的盔甲,表现出懦弱无助的样子后才坠入爱河的?
那些商业伙伴喝得酩酊大醉后看到了彼此的狼狈,关系更近了一步吗?
可能被一个人的优秀吸引,但真正能推动关系的是可以看到口罩背后的Ta。是你。
这种真实感让人安心,让人舒服。
03.面对感兴趣的Ta,如何自我暴露?
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同频共振”。
你说的话,我都明白。你没说完的话我替你说。
想要实现这个,该怎么办?
01.打破心理障碍,鼓起勇气迈出了第一步。
自我暴露是建立关系的起点,也是打破关系僵局的转折点。
但是即使遇到感兴趣的人,也很难摆脱这个阶段。这里面有微妙的阻力,这种阻力来自于不确定性。
我暴露了神奇的想法,Ta能支持吗,还是觉得我很滑稽?
我暴露了负面情绪,Ta会接受吗,还是觉得我软弱无能?
我表达了想和解的想法,ta会同意吗,还是会把我当成霸主?
我迈出了第一步,Ta会继续下一步吗?
说实话,这种不确定性一直存在,首先展现自己的人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这个危险往往没有想象的大。也许只是过去的消极经历,只会让你太害怕拒绝和否定,恐惧会加深对危险的认识。(一个人)(一个人)。
但是如果遇到这个人,你真的很好奇,想知道,值得一试。
02.观察对方的自我暴露程度,保持对等,避免降级交流。
当自我暴露的程度跟对方保持一致时,更容易让对方产生好感。你点赞我的朋友圈,表示关注,我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你的注意。
你分享喜欢的爱豆,我也告诉你我最近在追的剧。
你跟我吐槽老板太坑,我也向你倾诉工作里的不顺…
互动的过程中,双方总是一面在分享,一面在试探。试探对方是否有所反馈,有何种反馈。在关系建立的初期,更是如此。
如果一方分享了私密的事,另一方却回避、躲闪,对自己的感受闭口不谈,互动也就只能止步于此。
就算另一方虽然有所回应,但回应只是不痛不痒地点评几句,再继续聊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前面的反应,其实都是在降级交流。一方做出高水平的自我暴露,一方却只愿给出低水平的回应,一高一低的差距,也就变成了关系拉近的阻力。
只有觉察到对方是在传递哪个层面的信息,在相似的层面上给予反馈,信任才开始流动起来。
03. 从浅层次的话题开始,逐步深入,循序渐进。
才见过几面的姑娘,即使非常喜欢,也不好直接告诉人家想跟她生猴子。
才认识几天的同事,即使觉得投缘,也不适合把老公孩子、家长里短常拿出来分享。
拉近距离,虽然要自我暴露,但过早地掏心掏肺,可能会侵犯对方的心理边界,对方所感受到的往往不是信任,而是想要逃离的压力。
所以,不要急,给彼此一点时间,你的坦诚和真挚,最终会顺着时间渗透,渗透在你与Ta的联结里,给彼此孤独的世界照进一束光。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