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教师礼仪规范专题之从《礼记.儒行》看教师人格修养

教师作为影响人认知、思想、感情、思维和精神灵魂的人,不论是言谈举止、衣着容貌都要端庄大方,符合教育的要求。

即便是衣着容貌,不仅是文化气质、艺术品位的体现,而且是职业文化的标示———体现历史、文化、社会的审美观念,蕴含着职业人的文化心理诉求表达。《礼记·儒行》:“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穿衣戴帽合乎礼义、合乎职业身份是重要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大影响。“动作慎”,意味着教师是一定时空关系中的“公众人物”,倍受学生关注;同时,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举止行为不得不“慎”,必须符合教师专业化化标准。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这就是说教师在平时的坐立起卧时,要庄敬严肃。“言必信,行必果。”还要行为中正,谦让不争,爱惜生命,保养身体。

对于教师而言,学养态度是教师的精神核心。师生关系质量决定教育教学的效率。

  《礼记·儒行》:“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最为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忠于职守,必须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日日夜夜的“强学”、“博学”,活到老学到老。“力行”、“笃行”是关键。尽职尽责把教育教学安排好了,“忠信”、“优游”都得到完美的体现。教师“举贤”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可能的“贤才”,就会用培养“贤才”的态度、方式和方式去尽心尽力尽智,学生成为“贤才”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让学生活在教师温暖的期待中,就是最大的道德之一。“容众”就是包容所有的学生,切不可将学生等级化,歧视学生。“毁方而瓦合”就是将自己的圭角去掉,能以学生的心态和想法去对待学生,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就会最和谐。

教师是一个团队,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决定着团队的合作深广度。是学校内生动力的主要来源,更是学校教风、校风的体现,对教师的组织认同有重要作用。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教师是因为教育事业而成为教师团队的,共同的教育理想生活工作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志同道合走在一起,同甘共苦,谦虚和谐相处,信任无欺,坚持正义,同乐共喜,共同成功。

 教师的操守是价值观的重要反映,来源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是对职业道德的涵养修身的自觉行动力量,甚至是面对危险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殉道献身精神。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这段话讲的是教师之宝在于“忠信”、“立义”、“多文”。教师的“忠信”主要体现在:体现在对教育方针的忠诚和全面贯彻落实上;体现在教育教学最高境界的追求,毫不犹豫和动摇;体现在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之中,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现在对待同事、学生及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上。“立义”就是使“正义”、“道义”、“合义”的永远在自己和学生心中站立起来,成为内心强大的仰仗。“多文”就是广泛学习,使自己博学多艺,更好地“诲人不倦”。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扬善是袪恶的最好教育方式,榜样是最为善的感动,谦让是和谐相处品格,互相帮助是最好的德行。“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人格魅力是特殊的教育力。向师性愈强的教师一般其人格魅力强大。对待教师可以有财物上,也可以是精神愉悦上的,但都不能淹没教师“见利不亏义”的精神追求。外部环境的“劫之”、“沮之”都不会改变他们的“守望”,“见死不更其守”、“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面对残暴,可杀不可辱、抱义而处的精神气度和生命尊严更是令人肃然起敬!这种刚毅虽源于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但更是对孔子殉道精神的发展。这也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伟大之处。鲁迅说,仁人志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安贫乐道是儒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即使穷困,也不失学习、读书、做事。即使不逢世,环境险恶,仍不忘百姓疾苦,以人为本。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生活条件虽然很差,但回答问题却不忧郁,别人不回答也不谄媚。“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尽管不逢世,“上弗援,下弗推”或“身可危也”的恶劣环境之中,但“志不可夺也”,还不忘百姓疾苦、“茍利国家,不求富贵”,这是何等高尚!我们教育学生要做高尚的人,首先我们自身要高尚。师品高,生自高。同理,爱人者使人有爱,存善者使人善,有美者使人美,自尊者使人有尊,乃是教育的德性。

  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也是对教师道德修养的全面要求。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只有温良,才能使学生如坐春风;只有敬慎,才能使学生执着专注;只有虚怀,才能使学生景仰;只有文雅,才能使学生礼遇;只有济困,才能使学生无吝。

由此可见,教师是利用自己德才学识、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道德素养、知识技能、个性思想不断发展的人,无不以学生为本。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