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专题读《安娜·卡列尼娜》及托尔斯泰系列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是我挺喜欢的一部作品。对我喜欢的作品,我会时常仅为了消闲随手取来随手翻到一页就开始读,这类作品不论从哪页读起都能叫人读得津津有味。

  每部被我列入喜欢的作品都各有艺术特点,但总体来说都堪称“隽永”。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隽永味道与别部不同,并没有通过大篇幅的艺术描写交待宏大的历史背景和表达对社会人性的深刻哲学反思,比如雨果的《悲剧世界》;也没有用诗歌一样优美的语言写就小说,比如《源氏物语》;也没有像《红楼梦》那样,展现高深精湛的文学艺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安娜·卡列尼娜》的魅力在于非常贴近世俗生活。托尔斯泰善于用优美舒缓的语言描述俗世日常——上流社会繁琐微妙的交际应酬往来、流光溢彩的贵妇人和浮华的舞会宴会;大地主们的庄园农事生活、俄国乡间清新可爱的田园美景;俄国统治阶层的奢侈功利和上层官僚的虚伪呆板。对人物行为心理的描写细腻生动,所有主角、配角大小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设计紧凑的故事情节,围绕安娜发生婚外情感的始末演变这条主线,穿插着列文按社会常规步步走向婚姻家庭的经历,整个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景象渐渐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对安娜婚外情感心理的刻画尤其精彩深入。安娜在火车站初遇伏伦斯基,脸上透着一股被压抑的生气,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第一次舞会上的共舞,她眼神和微笑中闪动的难以克制的光辉,像火一样燃烧着他的全身——一步步陷入热恋——断然撇下丈夫儿子,与伏伦斯基私奔——短暂而与世隔离的幸福同居生活——试图重返正常社会交际圈却造成两人之间越来越多的隔阂和猜疑——心性高傲的安娜终于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选择以死抗争。托尔斯泰深刻细腻地描写安娜爱情心理的发展变化,这场爱情悲剧既是美丽骄傲的安娜自身性格造成的,也是当时社会的虚伪冷酷逼迫的。

  那是俄国社会巨变的前夕,作者在观察和深切地思考社会的问题。他借助安娜的感情悲剧,以朴实真挚的笔触从容讲述当时俄国贵族阶层的社会百态,虽然并没有直接用犀利的语言批判那个社会,但是读完令人掩卷深思——这个社会有问题!贵族阶层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纵容甚至怂恿上流社会的风流韵事,却容不下追求恋爱自由且不会把感情当儿戏的安娜。整个社会沉迷于虚伪和欺骗,形成了一张无形的谎言的天罗地网,比安娜坏千百倍的人明里暗里过着堕落的生活,却无耻地纷纷攻击她,安娜想奋力冲破这张网,最后仍被这张网无情地吞噬了。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序言中写到:我希望读者不要在我的书里看出和寻找我不想也不会表达的东西,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我要表达的东西上。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根据作品的条件),我认为并不容易。限于我的时间和我的才能,我不能充分实现我的愿望。 

  在读托尔斯泰系列作品时,我也在思考,作者想要传达些什么呢?我能感受到的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限于我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我觉得也是不容易表达清楚的。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的语言文辞并不算华丽出众,但却可堪称一部隽永而耐人寻味的世界文学经典。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认为,是作者以细致传神、优美生动的文笔深入娓婉地讲述了一段复杂的故事,反映出了人性的复杂、爱情的复杂、社会的复杂。首先,女主人公个性非常复杂。安娜极其美丽,总是比谁都美,美丽的女子从来都总是可以更任性一些,没办法,人家有资本有底气。且安娜天资极高,又从小生活优渥,这令她敢于与世俗抗争,敢于追寻理想中的爱情。其次,爱情是一个很复杂的主题。爱情本来就具有社会性又有人性,既有神性又有动物性。尤其在当时的俄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历史的国家的上层社会,爱情有没有存身之地都很难说。而安娜的爱情又是婚外情,这就更复杂了,她的爱情要考虑对丈夫面子和儿子人生前程的影响。天然的母性令她舍不得儿子,但儿子在一个离婚母亲的非法家庭中的处境和教育肯定很糟。这一切都令安娜的爱情无法纯粹。当时俄国社会状况也很复杂。按照教会规矩,离婚女人当丈夫在世的时候是不能再结婚的。婚姻法的不公平令安娜这样的女性处境非常困窘,也就是这样的社会环境令安娜这样自信的女性也对爱情无法自信,在同居生活中时时担心伏伦斯基移情别恋,当心自己被抛弃。这部作品读之愈久,愈觉意味深长。

《战争与和平》从文学价值上来看,也堪称世界文学经典。只是我个人对书中大篇幅的战争和军旅生涯的描写不是太感兴趣,所以不会拿来反复读。托尔斯泰曾参加过战争,这在世界文豪中比较少见,在军旅题材方面他的这部作品应该算是巅峰之作,相信热爱军旅题材的朋友都不会错过。此书对当时俄国社会的问题进行了更直接更深刻地揭露。上流贵族社会唯利是图,将儿女婚姻完全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大地主庄园经济难以为继,许多贵族地主也在思考农奴制度存在的问题,也在探索解决社会困境。战争的残酷和伤亡令人忧伤。这部作品更生动更全面地表现了俄国社会面貌,也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危机。

  托尔斯泰的《复活》在文学欣赏价值上远不如前面两部。可能他急于书写那个时代的社会巨大变化,而忽略了文学修辞方面的考量。

  这也让我联想到近代以降一些中国文学作品。可能在风云际会的时代,社会思潮急遽变化,作者急于抓住社会变化万象,在文学修辞运用方面显得不够精心。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