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这句名言出自俄国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它道出了世俗社会里婚姻家庭的人生百态。
《安娜•卡列尼娜》讲述了19世纪俄国农奴制时代,年轻的贵妇人安娜与贵族单身青年渥伦斯基的一段婚外情,两个人从相识相爱走向互相憎恨,乃至安娜卧轨而亡的人生悲剧。
有时候,爱情或许是治病的良药。然而,爱情也可能成为戒不掉的毒药。
100多年后的今天,这部著作仍然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一.无爱的婚姻
小说的开篇,由安娜的哥哥斯捷潘与妻子多莉的婚姻遭遇危机开始,引出了安娜的丈夫。
“斯捷潘过着放荡的生活,年轻,却在政府机关里占着一个体面而薪水丰厚的长官的位置,这个位置是通过妹妹安娜的丈夫引荐得来的,妹夫在政府里占着一个最主要的职位”。
由此可见,安娜的丈夫是政府高官,身居要职,安娜是名副其实的贵妇人。
后面,同样是从安娜哥哥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安娜不到20岁便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政治地位颇高的卡列宁。这位丈夫比安娜大十几岁,热衷于政治,看重功名、声望,严肃克己,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儿女情长很是淡漠。
即使后来安娜有了婚外情,丈夫想到的不是赢得安娜的回心转意,他认为表现出嫉妒和难过,是有损尊严的。他所强调的是,他有责任维护家庭完整,完成法律和宗教上作为丈夫的义务,并警告安娜“背叛家庭是要受到严惩的”,这让原本克制爱欲,犹豫不前的安娜更加憎恨丈夫,从丈夫眼里,安娜感受不到丝毫的爱与不舍。
安娜与丈夫之间没有爱情,只有责任义务,他们是良好的合作伙伴,有一个共同的儿子。丈夫位高权重,安娜得以自由出入上流社会,得到众人的赞赏甚至巴结。安娜的生活平静无波澜。直到青年才俊渥伦斯基的出现,让安娜的人生开始经历巨大的波折。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在评析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时,有这样一句话:
"无爱的婚姻,大多会爆发出一次浪漫的出轨。"
那种年年日日毫无感情的日子,一旦遇到强烈的诱惑,便会陡然心起涟漪,难以自制。
《面纱》中女主角凯蒂遇到唐森,本篇中安娜遇到了渥伦斯基。
二.完美的情人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第一次遇见,是在火车站。安娜受哥哥所托来到莫斯科调解哥嫂之间的不和。安娜走出车厢,经过渥伦斯基身边,渥伦斯基不由得多看了几眼,立刻被安娜迷住。
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已经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
渥伦斯基对安娜一见倾心。及至在舞会上再次见面,二人共舞,渥伦斯基便再也放不下,追赶着安娜的脚步来到彼得堡,对安娜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从此,只要是安娜出现的场合,渥伦斯基都必然到场。
英俊潇洒的渥伦斯基曾有过不少风流情事。在遇见安娜之前,他正与公爵小姐吉提打得火热。他洞悉年轻女孩的心理,稍稍施展一点魅力和体贴,便令女孩着迷。吉提为渥伦斯基而拒绝了他人的求婚,满心以为渥伦斯基会求婚于她,却不料转眼渥伦斯基便迷上了有夫之妇安娜。
安娜在道德上曾自责,曾克制自己,压抑自己的感情。她不想对不起丈夫和儿子。但终于在丈夫的冷淡、无所谓的态度里,在对虚伪丈夫的失望痛恨中,安娜投向了渥伦斯基的怀抱。
必须承认,风流洒脱的渥伦斯基这一次没有逢场作戏,他是真的陷入爱情,愿意为安娜奉献所有。
安娜在年轻热烈的情人身上,感受到爱情的幸福与甜蜜。她将对丈夫、儿子的歉疚抛向脑后,只想和情人长相厮守。
三.爱的相守
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情事成了上流社会圈子里的热门话题,安娜的丈夫感到颜面尽失,严厉警告安娜应适当收敛,保全名誉;另一边,渥伦斯基的母亲和哥哥竭力劝说渥伦斯基离开安娜,去谋前程。
安娜与渥伦斯基如胶似漆,难舍难分,全然不理会这些。
安娜怀上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生产时染上产褥热,险些死去。安娜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病床前恳求丈夫的原谅。在危机时刻,丈夫原谅了安娜和她的情人。渥伦斯基羞愧痛苦,举枪自杀。
故事到这里,小说的上部结束,如果作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结局,未尝不可。
但《安娜•卡列妮娜》之所以成为名著,下部才是作者想要揭露的人生真相。
渥伦斯基没打中要害,经过医治,伤口恢复了。安娜在撑过几天的危险期后,奇迹般活了下来。
劫后余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来到国外度假。至此,安娜彻底离开了丈夫,但始终没有结束婚姻关系。
今天的我们,婚姻自由,可能无法理解安娜和丈夫为何不离婚。既然感情全无,婚姻破碎无法挽回,为何不能给彼此自由。
在19世纪的俄国及欧洲,上流社会发展情人是常有的,但要危及婚姻,想要离婚并不容易,涉及到宗教禁忌,家族利益,财产,声誉等等,安娜的丈夫是保守派,严格的宗教信徒。他想过离婚,最终又否定了,不同意离婚。
四.爱的毁灭
安娜和情人渥伦斯基及女儿在国外同居,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刚开始,安娜由衷地感受到幸福,她越来越爱渥伦斯基,她远离交际圈,离开了亲爱的儿子。她全身心的沉醉在与情人的爱恋中。
她认为他所说的、所想的和所做的一切都特别高尚,特别崇高。她对他的钦佩之情常常会使她自己也感到害怕:她找寻过他的不足之处,却一点也找不到。她不敢向他表露自己的自卑感。她觉得,要是他知道这一点,他多半不再爱他;她现在什么都不怕,只怕失去他的爱。
她现在什么都不怕,只怕失去他的爱。
是的,为了和情人在一起,她背叛了家庭,放弃了儿子,也被上流社会所抛弃。情人便是她的一切。
对渥伦斯基来说,曾经为安娜放弃了事业,疏远了家人朋友,获得了爱情和短暂的幸福。
渥伦斯基的家庭观念一向淡泊,他希望爱情是生活添加的蜜糖,而不是枷锁。与安娜同居后,他也想要承担责任,做安娜合法的丈夫,做孩子血缘上乃至法律上的父亲。然而,安娜因丈夫的顽固与报复心,始终无法离婚。
尽管渥伦斯基完全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但他并不感到十分幸福。他很快就觉得,夙愿的实现所给予他的幸福与他所期盼的那种幸福相比,仅仅只是沧海一粟。
然而,好景不长。安娜和情人如同寻常的情侣、夫妻一样,从开始的满足幸福,渐渐有了争吵、认错、和好、再争吵,任何一点琐事都能引起不快。如果渥伦斯基回家晚了,或者参加了晚宴,有应酬,安娜会寻根问底:
“晚宴上有没有女人参加?”
“他有没有想念我,体谅我在家的孤独?”
“他是不是背着我和别的女人幽会?”
她时不时想要从情人的眼中,对话中确认对方是否依然爱她发狂。
由于心存猜疑,安娜时不时生渥伦斯基的气,找寻种种理由发泄一下。她把心中的一切苦楚统统怪罪于他。她在莫斯科上不巴天、下不着地的等待中挨日子,忍受着折磨。她与儿子的分离,这也要怪罪于他。
安娜和情人相互之间有了怨念,渥伦斯基不满足于只有爱情,他需要交际,需要事业。这是正常的,爱情对于男人来说,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一旦得到了,便不想为此再费心。
安娜却不同,爱情已成为她的全部。她陷入患得患失中,夜晚需要服用吗啡才能入睡。她时而刻薄,时而强迫自己保持淡定和不在意。渥伦斯基感到疲惫,厌烦。他开始回避安娜,找借口出去...
“我要爱情,可是没有爱情。因此一切都完了,也应当完了。”
安娜对情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您对此会后悔的。”
随后,安娜一个人来到火车站,在列车到来时跳下轨道...
安娜想要用这种方式,让渥伦斯基永远的记住她,她要让情人在痛苦、悔恨中追忆对她的爱情。
这一对经历过生死,挑战世俗伦理的恋人,最终走向决裂。
安娜死了,她想要惩罚情人的愿望实现了。可是,她用生命能唤醒情人的爱情和追忆吗?
是的,他痛苦。然而他悔恨的,他所想的,大概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不会选择这一段爱情。
他竭力回忆头一次也是在车站上遇见她时的那种模样。那时的她显得神秘莫测,楚楚动人,她向往幸福,追求幸福,也赐予人幸福,不是像她生命最后时刻在他脑海中留下的那种冷酷无情,睚眦必报的神情。他竭力回忆同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然而,那些时光已被永远糟践了。他只记得,她当时洋洋得意的威吓他说,他会抱憾终身的。这时他不再感到牙疼,禁不住的号哭扭曲了他的脸。
渥伦斯基失去了爱人、孩子(他与安娜的女儿被安娜的丈夫抱走),感到人生了无生趣,形容枯槁。最后他参加志愿兵奔向战场。
写到最后:
安娜起初对爱情的渴望、追求是勇敢的,世人尽管不提倡,但多半是可以理解的。安娜的悲剧恰恰在于:视爱情如生命,失去了自我。她忘了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忽略了在婚姻关系框架内,在所处的社会关系里,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和应有的妥协。
把爱情看的太重,只会受困于心,即使是失去,也好过自我折磨。
人生,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许多人值得去爱。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