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白酒文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以后会怎样发展?今天来说说

说到白酒文化,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好像槽点满了。圈子里曾经说过白酒文化是酒酿文化和吹牛文化的结合,这样解释有点夸张,但我也无力反驳。(大卫亚设)。

当前的许多酒企,介绍自己确实有不少吹嘘,许多跟酒厂没有关系的历史故事都被扯了进来。而在酒桌上,很多时候不是拼酒就是吹牛。

也正是因为如此,圈里一些人喜欢把白酒文化和洋酒文化相互比较,觉得白酒酒企都很浮躁,不用心酿酒,只知道圈钱,品质越做越差。对于这一观点,前几年我多少有点认同,但随着我对白酒了解得深入,很多时候不像我们想的那般简单。

纵观烈酒圈,其实我们会发现,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烈酒消费市场,而且高端烈酒的消费比例很高,所以这里孕育出了茅台这个全世界最能赚钱的烈酒品牌。研究茅台酒,你会发现他的主要销售都在大陆地区,而且茅台酒的高端酒市场投放比例高,由此可见大陆地区对高端酒需求的强劲。

毫不夸张地说,大陆地区对高端烈酒的需求可以单挑全世界!但从市场的角度讲,大陆怎么会有这么旺盛的高端酒消费需求,而且他们都还集中于茅台酒消费?仔细研究茅台酒的销售,你会发现他的主力消费是商务消费,而后是依附于商务消费的金融消费。

为什么大陆的商务消费那么青睐茅台?商务场合可以不用茅台或者不用白酒吗?这个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国内的商务场合没有谁强制你消费什么酒,但不用茅台在很多场合往往达不到效果,而这也是茅台在很多场合被旺盛需求的原因。

那么这种消费氛围,归根结底还是有各类资源的人钟爱茅台酒,但从个人情怀来说,你再怎么钟爱也不宜影响别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白酒却是一个重要的利税产业,利用商务场合把一个品牌酒拉起来,确实可以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


其实深入研究你不难发现,茅台是有一只隐形的手将其拉起来的,其实在茅台准备发力的时候,当时行业老大五粮液嗅到了契机,准备大力生产酱酒,从1999年开始酿造,很快产能就破万吨,成为最早一批破万吨的酱酒企业;泸州老窖紧随其后,2004年并购湖南常德的武陵酒厂,武陵酒厂作为三大酱香名酒之一(另外两大是茅台和郎酒),历史积累还是不错的;与此同时,当时小有影响力的舍得酒厂也建立了自己的酱酒酿造基地。

面对对手,利用优势资源抢得先机是最基本的战略,然而他们都低估了茅台背后的隐形翅膀,我能让茅台起来,也能让你们下去,因为你们也是我拉起来的。不知不觉中,五粮液酿了一堆酱酒却不正儿八经地做,泸州老窖放弃了武陵酒,舍得的酱酒也是小打小闹,翻不起浪。

这一轮博弈,四川名酒输了,但也不算惨,浓香的地位还是你们的,最惨的要数武陵酒,被白白浪费酱酒发展的最好时机。当然这一轮的赢家不只茅台酒,还有贵州酒,试想没有这个干预,贵州其他的酒能起来吗?在当时各路贵州地方名酒奄奄一息时,他们怎么能够抵挡如易中天的五粮液大张旗鼓地进入酱酒?如果川南产区把酱酒抬火了,茅台镇还能拿到这么多的资源吗?


其实把这些事情归根结底来想,高端白酒产业可以带动地方发展,地方发展要的是均衡,而不是一家独大。

这也是白酒和洋酒文化的最大不同,试想商务场合不用看人家脸色用什么酒,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这些名酒能这么火吗?其实看看他们在国外和国内的销售就能窥见区别。

对于白酒的这个大环境,一时半会儿是无法改变的。曾经一些洋酒嗅到了国内的这一巨大市场,通过努力开拓,在一些区域的商务场合得到了认可。然而这几年的文化自信直接把这些洋酒踢出了商务市场,由此可见背后的能量有多大。不过换句话来说,肥了那些洋酒有什么好处呢?有些品牌一边赚我们的钱,一边还背地里对我们使坏。

那么回到话题,白酒文化和洋酒文化的不同其实是多种原因综合而成的,巨大的商务消费市场就是一大因素。除此之外,国内消费者对白酒品质认知有限也是一大因素。虽然白酒在国内的历史很长,但真正的全国普及也不过四十多年。其实从古代到民国时期,国内的酒文化还是以黄酒为主,白酒是这一个时代成为主流的。

在80年代以前,虽然白酒的地位得以提升,但白酒并没有向大众普及,许多酒企产能很小,酿造的优质酒一般用于地方接待。从8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的慢慢放开,白酒产能逐步增加,使得老百姓开始大面积地接触这类产品。

因为老百姓对白酒的认知有限,所以才流行过广告酒、低度酒、酒精酒、拼酒文化等等。随着老百姓对白酒认知的深入,消费者的逐步理智,这种浮夸的酒文化也慢慢退去。从大的数据来看,白酒产能逐年下降,大众酒市场逐年萎缩,这也是消费者理智的结果。

对于这一变化,有一点也不得不承认,许多酒厂的酿造执行相比过去差了不少。这一变化并不是酒厂没有了工匠精神,如果工匠精神能够让酒厂运作更好,这些酒厂当然会孜孜不倦地酿造高品质白酒,事实是一些没有品牌的酒厂酿的高端酒根本卖不出去,最后无力经营,只能酿低端酒或倒闭重组。

说到80年代,为什么有那么多酒企酿高端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评酒会,各类评酒会都是专家评鉴,酒酿不好是逃不过专家的法眼的,那时的酒企发展,还是很依赖这些专家的评奖,因此有些酒企虽然是主做低端酒的酒企,但也会专门开一个生产线酿造高端酒。

然而这些酒对于那些酒厂根本都卖不出去,以至于我们在老酒中经常能淘到这种经典品质的酒。其实在老酒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买到的许多老酒,都是当时酒厂的高端酒,反而当时酒厂的大众酒不好买。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酒厂的大众酒都被老百姓喝了,高端酒有些是老百姓买了舍不得喝,有些是中间渠道卖不出去,最后回流于市场的结果。

因此老酒品质好其实是一个错觉,当时的酒有性价比也是一个错觉。其实在80年代,高端酒虽多,但卖价也贵,只是到了90年代白酒行情不景气,一些酒厂倒闭,存货产品品牌力进一步下降,消费者对白酒的认知还是食品饮料,觉得老酒是过期产品,不能喝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那时的老酒价格非常便宜。

在2000年初,一些酒厂80年代后期生产的高端老酒只卖三五块钱,而80年代的卖价却有二十多块,从某一方面,这些酒其实是放血销售,并不是他本身很便宜。


到了90年代,随着各类评酒会的停歇,还有一些评酒会成了酒厂给钱,专家捧臭脚的无意义活动,许多酒厂便放弃了高端酒生产,因为他们的品牌力有限,生产高端酒完全是个累赘。而这也是优质白酒越来越少,越来越集中于头部酒企生产的原因。

对于这一现象,归根结底就是老百姓没有多少经济实力消费高端酒,且对酒质好坏并无多少认知。除此之外,更为现实的是,高端白酒酿造的启动量比洋酒要高。

从生产工艺上,白酒、洋酒都有很特殊和复杂的一面。洋酒在桶存等环节有其独特和复杂的地方,白酒的复杂面却在酿造生产中。生产一款优质白酒,需要你有至少十年的酿造积累,有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能够酿造各种基酒和调味酒,这个基本产能差不多有300吨。相比洋酒来说,这个量实在是太大了。

从某一方面,孕育一家酿造高端酒的白酒企业比相应的洋酒企业难度更大,这个难度主要是市场方面带来的。国内虽然有个巨大的商务市场,但这个市场的消费者看的是品牌,而非品质。就像在当前的很多场合,假茅台都比二线名酒好使,这样一个环境氛围是无法孕育能酿好酒的无名酒企。

那么在白酒领域,能不能像洋酒那样推动一个品酒圈,并形成一个独特的消费市场。个人觉得这当然是可行的,但路途确实任重而道远,因为这需要长期的积累,洋酒、葡萄酒积累了这么多年,才形成了这样的局面,白酒这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有可能我们一生的努力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因此这件事需要传承着做。对于这个如果是很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做,不要想结果,享受其过程就可以了,因为很难得有好的结果。

当然结合地方发展来说,以后白酒产业说不定会在很多地方开花。比方说许多人都在讨论汾酒能不能再次复兴,清香酒能不能迎来一次大发展,不少人认为清香酒就是做大众的酒,起不来。我其实还有一个观点,作为资源枯竭型的山西,如果有个亮眼的酒企引领一个产区的崛起,对于当地的发展还是有促进的。现在汾酒势头不错,但也在努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比方说发展过快,优质基酒跟不上的问题,但对于大曲清香酒,产能是很容易提升的,相信汾酒把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品牌还是会回归的。

其实对于这一发展规律,我们也可以寻找品酒圈发展的契机,毕竟白酒已从清香独大,发展成浓香独大,再发展成浓香、酱香两强局面,以后说不定会发展成多产区、多种风格、多强局面。这一局面需要消费者会欣赏各种类型白酒,而这也需要品酒圈的推动。

其实个人觉得,当前是白酒文化再树立的一个阶段,在互联网信息高效传递,消费者越来越理智,多个白酒产区大发展的环境里,其需要一种文化推动消费者认知好酒;除此之外,随着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白酒也需要走向世界,其需要一种包容、视野开阔的文化走向世界。个人觉得,白酒的文化是在孕育生变的,虽然我们不能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能够看到其中的变化。其实这个变化最核心的因素是原来的那一套文化已经没法推动现在的白酒发展了。

相比洋酒文化,白酒文化还是落后许多,就从业者的比例和专业程度来说,确实差了不少。在洋酒领域,有独立品酒师、侍酒师这两类职业,当前的白酒领域几乎没有这两类角色的人,主要在当前在白酒领域扮演这类角色也养活不了自己。就我来说,目前还是兼职写酒评,我没法放弃自己在交通行业的主业,不然活不下去。在白酒领域,我除了写酒评以外,还要了解行业行情、品牌建设、白酒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因为我的读者也需要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虽然做这些事情耗时也辛苦,但乐在其中也挺有意思,对于我的这份努力,也只想为白酒的文化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最后,大家对白酒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有什么想法及观点,欢迎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同讨论。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