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文章中作者由乐转悲是如何转变的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文词流丽、笔触细腻、富于烂漫想象。摹女子袅娜娉婷之姿,飘摇如轻云蔽月;绘美人气若幽兰之神,骀荡似流风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形神兼具,珠圆玉润。人们不觉为之倾倒,为之流连,为之如痴若狂。

佳人如斯,散文亦如是。迥异于诗之短小精悍,在三五七言之中纵横捭阖,融写景、抒情、言志于一炉;亦不同于词之婉转悠扬,时而幽微深邃、缠绵悱恻,抒怀寸心间埋藏的情绪。时而大笔淋漓、墨浓意酣,境界雄浑壮阔、慷慨激昂,咏家国大义,叹史海钩沉。

散文看似随性自由,长短随心,不拘泥于字句的平仄押韵及句式的骈散工整,洋洋洒洒、恣肆汪浪。然而其中道理是极其讲究的,绝非随心即可成文。

古代散文之名篇,以匠心独具的构思、精炼绝妙的文词、发人深省的寓意为世人津津乐道,而它们大都经由作者精心雕琢,经过数次增简删改,甚至历过十载磨一句的艰辛,方才流芳百世,时至今日而不衰。

一九六二年四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隋树森、李光家、张中行等人选编的《古代散文选》问世,至一九八五年曾进行过再版和多次修订。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作品横跨先秦时期到六朝,中册所选则是唐宋文章,这两册以散文为主体,兼有少量赋。下册涵盖从元代至民国初年多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所编选作品哲理性与艺术性并存、历史价值同文学价值共举,笔墨生香,久经传颂。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追溯历史、梦回千年之际,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言词仍能如晶莹剔透的珍珠般轻叩额头,引人遐思。生之乐,在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于少长咸集,宴饮集会之娱,快哉乐哉;死之痛,乃“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之长短存灭,是自然造化使然,不被人为左右。而“齐彭殇为妄作”,将生死等同来看是荒谬的,满目虚无、终日放浪的行为亦是虚度韶华之举。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诚然,“死生亦大矣”。唯有珍惜生命,真切的进取过,方才不辜负来这世上一遭。

同与生死之事相关,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则选择了另一种视角来阐述。《项脊轩志》撷取家庭生活的种种细节和日常琐事,叙事、记物以抒情言志,表现夫妻、手足、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项脊轩”这一饱经沧桑的书斋,作为归有光心目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寄托以及家族三世变迁的见证者,将或喜或悲的片段串联、整合,不事雕琢而又匠心独具,使抒情显得流动自然。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句以树之亭亭暗喻时日之久,而作者思念之情历久弥深。生死茫茫,当年月下影成双,而今清泪两行,无处话凄凉。此情此景,令人不觉潸然。

《散文选》所选篇目中,很多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作。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极擅长五律五绝以及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一时之最。虽然如同大多数文人雅士,王勃的仕途不算顺利,但是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却如流星般,璀璨耀眼,转瞬即逝。

年少有为,风华正茂,正所谓天妒英才,高宗上元三年,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亡。年轻的天才殒命在南海,华美的诗篇流传于盛唐。

《滕王阁序》无疑是王勃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纵览全篇,佳句俯拾即是。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本来是滕王阁诗的序言。但后世的传唱度,确是序大过诗,颇有些“喧宾夺主”的兴味。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流丽深静,意境高迥,与《滕王阁序》相得益彰。滕王阁诗全文如下: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作品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唐高宗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落成,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会。阎都督早闻王勃才气,便请他参加宴会。

王勃在席间即兴所作滕王阁诗,对于当时情景,《唐才子传》有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全篇骈俪藻饰,辞采华美,用典精致,前后相应,节奏分明,具有鲜明的骈文艺术特色。

他旷达乐观,他缠绵深情,他又宦海沉浮,他又怀才不遇。壮丽风光的心旷神怡,渴求报国的期望,各种滋味,熔铸在腾王阁永不褪色的壮丽图景中。

开篇,即为恢弘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滕王阁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及宴会恢弘盛大的景象。“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点出滕王阁所在的南昌为天下要冲,自古以来兵家必争。在这方土地上,人杰地灵,文武荟萃。腾蛟起凤,即行文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文采飞扬。紫电青霜,为天下名剑。紫电为吴大帝孙权所配,青霜为汉高祖刘邦斩白蛇时所用。自古以来,红粉赠家人,宝剑赠英雄。

正如《陌上桑》中“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宝剑不仅是英勇的象征,更是地位与财富的体现。两相对照,由文治武功凸显此处钟灵毓秀卧虎藏龙。

而后,以由近及远的视角,虚实结合的笔法,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滕王阁秋景。先由光影变化实写湖光山色,“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积水消尽后寒潭显出一片清澈,傍晚时分,淡淡的云烟凝聚着重重的暮霭,水天之间呈现出一片盈盈的紫光。紫,在中国古代是尊贵的象征,是吉祥的先兆,更是神仙的代表。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守关人望东方有紫气从东而至,没过多久,老子就骑着青牛而来。这里不仅应着了洪都府的人杰地灵,更增添了几分虚无缥缈之感,为下文的想象埋下伏笔。

接下来是虚写,驾长车,飞驰在高高的山路上,游赏在崇山峻岭中。昔日帝子居住的长洲,仙人休养过的宫殿,仿佛都构筑在滕王阁的空中。“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楼阁高耸入云的气势跃然纸上,蔚为壮观。登高远望,远山尽收眼底,近水蜿蜒崎岖。城中尽是富贵人家,钟鸣鼎食;江口千帆争渡,雀舫龙舟。

作者笔下,是盛世气象的前奏,秀美山川,繁华市井都是后世无比怀恋的唐朝。在写景诸句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蔚蓝的长天与秋水相辉映,连成一片。夕阳西下,水天之间,落霞在天边浮动,一点孤鹜飞舞,仿佛遗忘了归巢的路途。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彩美,灵动立体美的图景,仿佛身临其境,画面感十足。“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承上启下。

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浮萍般的身世,内心的凄苦,思想的飞升均将奔涌而出。

宴会上文人雅士登临逸兴,怀古议论,抒发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作者以起伏跌宕的笔势,运用典故叙事抒情,含蓄自然,意蕴无穷。陶渊明、谢灵运、贾谊、梁鸿、冯唐、李广、孟尝、阮籍,一代代风云人物穿越时空,汇聚于此。

他们是时代的宠儿,他们是王朝的弃子。他们的一生,与当时的王勃极为相似,由此引起了王勃的共鸣。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他们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对于读书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悲伤。可是人生是有限的,是短暂的。盈虚有数,宇宙无穷。别为悲伤多停留,且以乐观尽风流。

王勃直抒胸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把握当下的良辰美景,享受拥有的赏心乐事。知人生之难而不畏难,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唯美的文笔,深邃的哲理,都蕴藏于短短的《滕王阁序》。这是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以他短暂的生命,以他绝世的才情。

苏轼与王勃很像,当时名士,文坛领袖,却都仕途不顺,屡遭贬谪。

不过幸运的是,苏轼命途不似王勃般多舛。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使他能更积极地对待生活。他爱美食,做出了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东坡肉;他爱疯狂,牵黄擎苍出猎密州;他爱游玩,泛舟赤壁,写就《赤壁赋》。被贬谪黄州期间,苏轼曾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一般所指,为前赋。

那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岁月,那是一段书生意气的年华。那时的君主无比暗淡,“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那时的群雄无比耀眼,“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赤壁,是那个时代文韬武略最好的注解。曹孟德横槊赋诗,挥斥方遒;周公瑾羽扇纶巾,举重若轻;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救主;庞士元,曹营献计,铁索连环;诸葛亮渡江结盟,舌战群儒……历史的浩瀚与恢弘,都凝驻在这方土地。

苏轼立于船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光冲天,东风浩荡的战场。《赤壁赋》生动地描写了他夜游赤壁所见的优美景色,真实反映了他贬官期间的心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亦写景,亦抒情,优美的文笔与深邃的思情相互应和,相得益彰。

全文开篇即点出时节背景,由细腻的景色描写构造出静谧祥和的艺术境界。苏子与客泛舟江上,江水和月色交融,飘飘欲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两句动静结合,相互衬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景,寥廓邈远。此情此景,不免使人“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自由不拘,闲适超旷的性格与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段重点写景,第二段则注重抒情。苏轼的情感由乐转悲,正所谓物极必反。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情不自禁伴酒高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首歌在欢愉中透露出一缕隐藏在内心的惆怅的思绪。前半段抒发了面对眼前美景的愉悦闲。后半部分流露出邈远的情思,他思慕怀想的美人远在天边,不得相见这里的“美人”或有双关意,不仅指漂亮的女子,更指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则进一步烘托了幽怨凄哀的情调。“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进一步通过侧面描写,展现感情和气氛由乐而到悲的转变。

接下来的议论部分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联想到曹操的诗,进而联想到赤壁之战。苏轼也俯仰古今,由历史人物联想到现实自己的命运,不禁感慨万千。

曾经不可一世的一代枭雄,早已作古,连一丝踪迹都未曾留下。生命是公平的,不会为位高权重的人开辟新天地。人生短暂,人类渺小,相比长流不尽的江水和永存不灭的明月,人生着实悲哀。眼前的江水,滔滔不绝,奔流不息,但实际上是并没有消失的;闲挂在天际的月亮,有圆有缺,但回环往复,各有消长。

宇宙万物和人生一样,既是变化的,又是不变的,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尽情地享受清风徐徐,明月皓皓才是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无疑,《古代散文选》是一部奇书。其入选作者之多杂、篇目之浩繁,涉及题材之多元、地域之广袤,是乃“一奇”。繁体的原文呈现与简体注解、段落大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乃“二奇”。散文种类之丰,常见类别诸如史传文、应用文、杂记文、议论文等无所不包,是乃“三奇”。

从《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运用联想和对比手法,将邹忌以小悟大,将自身受到蒙蔽之事与国事朝政相联系的智慧之举与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广开言路的贤明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到《少年中国说》中民族斗士梁启超面对黑暗时世呐喊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吾辈少年的慷慨激昂、振聋发聩:“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全文不拘格式,充盈着热切进取的比喻与对蓬勃少年的无限憧憬和寄望。

从遣词华美、思想深邃的《阿房宫赋》,杜牧以匡世济俗的文人风骨向唐王朝统治者清醒地道出警示寓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到欧阳修《秋声赋》“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融“有声之秋”入“无声之秋”,既注重骈偶铺排、声律和谐,使之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又除其矫揉造作之弊,言之有物、抒情真挚,成为赋体散文化的范式。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而散文依旧裹挟历史芳华而来,古典的尘埃之味沉淀、弥漫、升华。“几案罗列,枕席枕籍,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思想不朽,散文不朽。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文章中作者由乐转悲是如何转变的”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