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俊
据钱江晚报报道, “我儿子9岁了,我换衣服的时候,他总是想看。”“我女儿在一些宣传页上,看到女性用品,问我干嘛用的,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近二十位家长围坐在一起,述说各自遇到的难题。这是杭州一个少年性教育夏令营课堂中的一幕。记者旁听了三天的课程,发现面对性,家长们比孩子更焦虑,即便是那些在性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准备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提问时,也会不知所措。
上述家长的吐槽或说是烦恼,在现实当中估计不少家长都碰到过。诚如专业人士所言,一些家长能够主动带孩子参加相关的性教育学习,并且敢于把困惑表达出来,就证明他们本身在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上已经开放了很多。而在另一面,则是大量的性教育问题和困惑,包括孩子和父母的,都处于一种“懵懂”、“沉默”的状态,这实际上是目前社会性教育的一种基本面。今天多数为人父母者也就是这么过来的。
但是,互联网时代,孩子所接触的信息空前增多,性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不容回避,企图靠躲闪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困惑和好奇,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这包括但不限于孩子的性启蒙偏差,儿童受性侵害现象多发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推进社会的性教育,首先是大人们需要端正观念,拿出直面的态度。
今年4月,有家长反映称,在孩子学校发的《新编学生字典》里,关于“自”的词条中出现了组词词条“自慰”。该家长认为,该字典选词不妥,并且自己无法跟孩子解释这个词;而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也曾引起热议。如有家长就发帖称,书中内容尺度很大,感觉“看不下去”,并称“确定这学校里发的不是一本假书?”诸如此类的案例,都表明当前不少家长由于自身的性教育局限,而在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过度保守与无所适从的逃避倾向。一定程度上,“性”依然被当作了洪水猛兽。
可以说,在性教育问题上,绝大部分家长都是需要学习的。但是作为一种全民性的观念短板,它的补短需要家长个体的努力,也更需要来自学校教育层面的系统性补课。
一方面,教育体系开始重视性教育,本身就是对社会一种最好的示范,也有利于为全社会的“性教育”脱敏;另一方面,也只有真正成系统的性教育,方能帮助多数孩子建立完整而健康的性观念。家长和家庭的教育与引导当然重要,但是性教育是现代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统一“补课”,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因家庭条件和成长环境的差异带来的性教育落差。比如,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里的孩子或有机会参加性教育夏令营,而那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教育却基本只能完全依赖于学校。
公开报道显示,早在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把性教育纳入健康教育的框架;而201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也提出,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但至今,性教育依然并未统一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义务教育体系中性教育缺席的状态,都不应该再继续下去。
当然,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专业性,性教育同样不容例外。甚至不难预料,性教育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和孩子,一开始都可能会面临和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新困惑、新问题,但是,相比一味的回避,只有行动才可能带来改变,新问题的出现,更不是拒绝行动的借口。唯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驱散误解和蒙昧,从而减少伤害。(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