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追忆、解读、揭秘历史,绝无宣扬纳粹主义精神或其它意图,请勿曲解。谢谢合作!
北非战役在二战中严格地说属于次要战场,其更大的意义是意大利为了自己面子需要发起。结果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德国为了避免自己的盟友崩溃,不得不派兵前往北非协助意大利对付英国人。换句话说,德国参加北非战役,纯粹是出于政治需要。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开始仅仅希望派遣一支尽可能少的部队,把战线稳定即可。不过随着隆美尔到达的黎波里以后,他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配角,因此一再要求增兵,并彻底推翻原定预案,开始尝试向埃及进军。
兵力与补给
阿拉曼战役爆发时,英法联军在北非集结了23万人,德意军队只有10万多,且装备物资遇到困难。
八月,双方构筑阵地在阿拉曼一线僵持着,因为缺乏补给,隆美尔只能以静制动,而英军司令官奥金莱克因为吃过隆美尔的亏,也不敢乱来,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英军司令官奥金莱克
但拿出全部资源的丘吉尔不能再等了,他希望中东的英军不断传来捷报,鼓舞英国民众的士气和增加英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丘吉尔多次催促奥金莱克发起进攻,而奥金莱克在有十足把握之前,拒绝展开攻击。最后,焦急的丘吉尔将奥金莱克解职,换上了蒙哥马利将军。
蒙哥马利上任后一方面继续牵制隆美尔,另一方面积极储备资源,准备将轴心国军队赶出埃及。因为优势明显,英法为主导的联军向德军军队主动发动进攻,但老谋深算的隆美尔见招拆招,利用装甲师的优势,一度使英军进攻受阻,被迫暂停。就在双方陷入僵局之际,德军的运油船队被英军全部击沉,导致德军因为缺乏燃料而无法继续反击。
装备方面
除了人数上的差距外,隆美尔部队有五百辆坦克、三百五十架战机,而盟军则有两千六百辆坦克,两千七百架战机,这样悬殊的实力对比让隆美尔的处境十分艰难。
握有制空权的英联邦军不断地投入战斗机攻击地面上的德军。先拿飞机大炮将对方炸平,然后地面部队推进,这种不计成本的物量绞杀战,也是二战后期盟军非常普遍的作战模式。反观德军部队,不仅在战斗中受到严重的损失,补给物资和补充兵员也严重匮乏。
唯一值得庆幸的一点是,盟军统帅蒙哥马利是一个相对而言有些“平庸”的指挥官,他或许追求稳妥,而导致在战场上失去许多绝佳战机。
支援方面
美国对英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由于欧洲战事的吃紧,隆美尔始终没能得到足够的支援。
虽然此时的轴心国军队,仍然顶着“无敌隆美尔和非洲军团”的神话,但相比之下,英军源源不断地享受着来自美国支援的武器装备似乎显得更加实在一些。就在一个半月后,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发起了第二次阿拉曼之战,到了战争后期的时候,英军已经对德意联军取得了压倒性优势。
眼见攻势严重受阻,敌人却源源不断地增加兵力,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倒了隆美尔。他最终彻底放弃,下令全军停止继续攻击。这场战斗,决定了北非战局的走势,英军通过压倒性的物量优势,获得了战场主动权。而轴心国军队再也没有取胜的机会了。
隆美尔以失败告终,无力回天,不败神话终于破灭。
希特勒为了避免隆美尔成为俘虏,在阿拉曼战役结束前把隆美尔调回了德国,阿拉曼战役以德国的彻底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