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号。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美媒报道,阿里巴巴将在美国推出商户网络,美国小企业有机会接触中国超过5亿的广大消费者,以此吸引美国企业入驻其电商平台。受此利好消息影响,昨日(7月10日)阿里巴巴股价收盘上涨0.97%。
图:阿里巴巴7月10日股价走势
两大巨头海外市场扩张“惨状”
其实这已不是阿里巴巴第一次进军美国电商市场,早在2014年的6月,阿里就在美国上线了11Main,希望在沃尔玛、亚马逊统治的地盘上抢得一块肉,但阿里这次失败了,在国内风生水起的阿里在美国的电商市场上栽了个大跟斗。2015年6月,阿里与OpenSky签署协议,将11Main与OpenSky合并,阿里持有OpenSky37%的股份。此次交易的完成,代表着阿里进军美国电商首战折戟。
中国电商巨头想进入美国市场,美国电商巨头何不是有一样的想法?在庞大的消费者基数下,中国电商市场显得格外诱人。不过相比阿里的失利,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状况可谓惨不忍睹。下图是德国统计公司Statista公布的2016年中国B2C的电商市场份额,从图中看到,天猫和京东依然是中国电商市场上的两位霸主,市场份额分别占到56.6%和24.7%,而亚马逊只有0.8%,连1%都不到,让人更尴尬的是,亚马逊已在中国市场打拼十多年了。
图:2016年中国B2C电商市场份额
重整旗鼓,再度冲锋
阿里的失败让其意识到,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能适应在亚马逊、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统治下的美国,由于文化和国情的不同,11Main所认为具有市场价值的精品品牌并不能让美国人买账。虽然阿里最终选择将11Main与美国本土的OpenSky合并,但这样对于抢夺市场份额来说是很缓慢的,发挥不了阿里的优势。在高速增长的电商市场下,阿里不得不重新打开一个缺口。
阿里纵横电商这么多年确实不是白干的,如果阿里真的成功建立美国商户网络,既能打开美国电商市场,又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将美国商品导入国内的用户流量,满足广大消费者海购欲望的同时,可让美国小企业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据艾媒资讯发布的《2016-2017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6.3万亿,预测2017和2018年分别达到7.5万亿和8.8万亿,增长比率虽降低,但规模仍呈上升趋势﹐发展潜力还是有的。
图:《2016-2017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报告》
在阿里放大招的同时,亚马逊也不甘落后,积极寻求中国电商市场的突破口。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的Prime会员模式成为了亚马逊的首选,美国消费者情报研究合作伙伴(CIPR)的研究报告称,到2017年6月30日为止,亚马逊全球Prime会员的数量已达到8500万,亚马逊想在中国复制Prime成功的经验,以此抢夺中国的海购市场。
另外,中国购物节的一大亮点进入了亚马逊的视野,亚马逊的“造节”活动也随之而起,亚马逊中国首次加入Prime会员日,并于7月11日全球同步开启,这就相当于中国的“双11”狂欢购物节,想以此拉动中国亚马逊购物平台销量的增长。
海外电商,科技为王
两位电商巨头,都在抢夺对方的市场份额,但采取的方式却有所差别。阿里的方式,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对接者的角色,引导商家和消费者完成交易,阿里在海购市场找到了自己的用户优势。而亚马逊,它自己就是商家本身,它更像一个管理者,管理着交易的进行。亚马逊欲在中国复制的Prime会员模式,重点在于运送时间和配送费用。由于国内物流已开始当日达,因此Prime模式在国内订单上做不出差别化的服务。不过海外购的话,物流的起点远在国外,阿里和亚马逊就可以一较高下。阿里有国内的用户群体,而亚马逊有经营多年的物流通道,所以,二者拼的就是速度和省钱,谁的速度快,成本低,谁就能更快速的占领市场。
这个时候,物流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近日,我国首条智慧物流快线投入运行,高速增长的电商,带动了物流行业的爆发,智慧物流运用了智能自动驾驶系统、后台自动化控制等高科技,只有高科技的物流,才匹配高发展的电商市场。海外电商,终究是科技说了算,阿里和亚马逊比赛开始,究竟谁被打脸,我们拭目以待!
■ 作者|杨世宏
■ 编辑|张骏芬、徐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