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两行教育著作,其中最古老的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这套书还是我工作之初淘到的,1982年出版的上下册两本,泛黄的书页透出灰尘的味道。1982年版的《给教师的建议》
至今我仍能真切地回忆起当时捧着这套书时那种如获至宝的心情和那段如痴如醉地阅读并做读书笔记的宁静时光。
可以说《给教师的建议》就是一部名师宝典,每个教师入职之初都应该好好拜读修炼一番。而驰骋三尺讲台日久的教师,也可以常常重温此书,不断加深一个教师的基本内功。
新版《给教师的建议》
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翻开《给教师的建议》,映入眼帘的第一条建议就是——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再也没有比这更简洁更本真更充满教育智慧的话语了。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看到的不应该是一个个学号,或者仅仅关注那一个个姓名之后的那一串串分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孩子。
学生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这是苏赫敏林斯基对教师的敦敦教诲。只有谨记这一点,我们才能走近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后进生,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给予他们温暖,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要关爱处在困境中的学生
小梅,我的第一届学生,是个敏感而早熟的女生,成绩一直倒数,但她很喜欢写作文,文笔也不错。高二上学期,我在她交来的一篇随笔里发现了她的消极和压抑,就找她谈了一次话,也许是压抑了太久,在那次谈话中她哭得很伤心。从那以后,她就把我当成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有了烦恼就找我倾诉,也更喜欢写作文了。高考之后她上了一所医专,是学校文学社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人缘很好,也开朗了很多。如今她已经毕业,回到家乡一所医院的药房工作,生活得很好,一直跟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已然成了朋友。
小腾,我的第二届学生,是个长相可爱的男生,但在学习上反应比较迟钝,每门功课都不及格,好在他遵规守纪,慢慢地我就忽略了他。直到后来我听说他在考试后给他妈妈跪下了,说自己对不起妈妈。那一刻我的心收紧了,我感到无比的心疼和愧疚。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年以来,这个学生在我的心里只是一个名字,我没有真正去关心他的情感,没有让他在学习中获得哪怕丁点的自尊。这不能不说是我的严重失职。经过周密的思考和细致的分析,我委托英语老师鼓励他背单词,果然他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很快就把一本四级单词册背了下来,英语老师拿他做背诵单词的榜样,我也在班会上狠狠地表扬他,他开始自信起来,尤其在其后的一次英语考试中,他破天荒地及格了,他的自信更是达到了极点。我抓住这次机会跟他做了一次深谈,跟他说哪怕其他学科学不好,但是英语能学好,就是你能力的体现,证明你只要专心干一件事就能干成,也许你无法通过高考走上更广阔的天地,但条条大路通罗马,以后你一定能在自己热爱的行业干出一番事业,现在你就把学习的过程当做锻炼意志力的过程。在后来整个高三的学习中,小腾一直很积极努力。虽然最后他只是考入了一所大专学校,但他很快就在那个群体中脱颖而出。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在将一批学生送到理想的高校继续深造的同时,其实也牺牲了一批学生。那些在学校教育中被不同程度遗忘和放弃的学生,他们以后的人生可能会就此打上深深的“失败者”的烙印。我们不能做一个只关注分数的教书机器,我们更应该看到活生生的学生,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尤其对那些升学无望的后进生,我们更应该替他们考虑以后的人生,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生活的自信心,因为这些可能将成为他们以后人生的支撑。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保护学生的这种“内在的力量”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当我们无法帮助学生顺利升学时,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不那么压抑,至少要让他们得到一些成功的欢乐,给予他们一点信心和动力,否则,我们愧对他们那一声声真诚的“老师”。
激发学生内心向上的力量
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教育学生,但是并不是每次都有好效果甚至放在某些“问题学生”身上还几无收效。这是为什么呢?《给教师的建议》里有段话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经常听到教师提醒少年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你要好好考虑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前途。’可是要一个人考虑自己的前途,就应当让他在自我教育方面实际地做一点事情,让他通过某一件事情去考验和尝试自己的力量,去锻炼自己。是的,对学生说教一千句,不如教他去做一件事,让他在这件事中得到切实的锻炼,从而完善和改变自己以前的行为。否则空洞的说教乃至粗暴的指责又有什么意义呢?
让学生自我教育
小勇,我的第二届学生,从农村考取入学,成绩处班级中上等,但自制力较差。高二上学期,他开始和外校同学在外面玩桌球,抽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不厌其烦地找他谈心,关注他周末的行踪,同时建议他妈妈租房陪读。在家校两方面的紧密配合下,他慢慢和那些朋友断了联系。我又有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一点点让他增强自制力。一年之后,有一个发现,让我对他彻底放心了,我发现他有一个记事本,上面写着每天的学习安排和反思,后面还抄着一句激励自己的名言。我不再担心他反复,因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自我教育的力量。这让我无比惊喜。原本我只想把他拉上了“正道”,没想到他“点燃了‘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当年高考时小勇发挥不好,考了一个二本院校,他自己不满意这样的结果,又复读了一年,最终考上一所重点院校。我相信他以后的人生一定很精彩,因为他已经拥有了很强的自我教育能力。
现在回想,我仍然心存惊喜,其实当初对是否能“拯救”他我心里并没有底,在施行教育的漫长的时间里,他的反复也曾让我失望和动摇,但最终我成功了。虽然在他身上我花费了巨大的心力,但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像他这样暂时走上歧路的“迷途的羔羊”,一旦放任自流,他人生的轨迹也许会就此改变,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带来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这对我之后的工作是一个无比重要的启示。
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无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教育他,最终都应该让他学会自我教育,获得真正的进步。
智慧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不能习惯性地充当包办者,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而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就着急上火喋喋不休,这样的所谓“教育”最终会损害孩子的成长。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不教育。我们应本着对学生的爱,积极开动脑筋,发挥教育智慧,创造性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教给他们怎样安排自己的事,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自己,战胜自己,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此走向精彩的人生。
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读《给教师的建议》,你会发现,苏赫敏林斯基对阅读是多么的重视。
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少年期。 如果少女、男女青年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那末他们的完满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不可设想。 你(学生)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在这本书中,关于学生应该阅读、如何阅读的论述几乎无处不在,不胜枚举。
阅读是智力活动
阅读,原来并不仅跟语文学习相关,它是学生不可或缺的“智力生活”;阅读,并不仅指阅读文学作品,它也包括各类科学著作;阅读,并不仅为了扩充知识,它更是为了激发思考、自我教育。学生怎么能不阅读,教师怎么能不重视阅读呢?
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什么呢?在如今电子音像泛滥,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氛围下,学生对书籍的阅读非常冷漠。而除了语文老师,大多数教师在升学的压力之下,怕学生阅读课外书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对阅读并不提倡,甚至有的班主任还禁止学生在班级阅读课外书。尤其对高中生,教师希望他们把所有的时间用在读教科书做习题上,这难道不是违背教育规律,适得其反吗?
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深痛于学生对经典的冷漠和疏离。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先改变整个氛围。到了改变只有语文老师提倡阅读现状的时候了。
热爱阅读从教师做起
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文学或历史、物理或制图、生物或化学),你都应当(只要你想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教育者)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如果每门学科的老师都向学生推荐几本跟本学科有关的有趣的书,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更浓,学习起来也应该更轻松吧?如果班主任指导学生在班级建立一个图书角,那么这个“书香班级”应该更有凝聚力,更好管理吧?
不要去担心阅读会耽误学习时间,当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需要时,他们只会更加合理地利用时间,而他们从阅读中得到的只会远比付出的多。
先育人再教书
首先是个教育者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一般都担任某门学科的教学任务,相应地,我们可能首先关注的是本学科的教学问题,而习惯性地把教育学生的任务归给了班主任。这是有悖于教师职责的。
当跨进校门的时候,你不仅成为本门学科的教师,而且首先是一个教育者。这是多么精辟的话语啊!首先是一个教育者,这应该是每个教师给自己的明确定位。教书育人,脱离了“育人”的教书是缺乏意义的。课堂上,课下,教师在跟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处处隐藏着教育的契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些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首先是个教育者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本学科,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善的教育素养,懂得各种研究学生的方法,尤其是教育心理学。
关爱学生心灵成长
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的确如此,学生的任何表现都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不懂得心理学知识,不了解他们的心理,我们就无法真正走进其内心,指导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怎样丰富自己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呢?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多阅读些比较适用的心理学书籍,理解掌握之后再把那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对这些知识的掌握。
譬如读过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我对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就豁然开朗,也懂得如何解决了。而我在对后进生的转化中,也参考了《行为矫正》这本书。
其次,可以将学生的行为持续观察并将之记录下来予以分析研究。
看看《给教师的建议》中那些对学生心理、学习规律的研究和指导,那都是苏赫敏林斯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写教育日记,从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如果我们都能像他那样有意识地“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好的教育者。
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给教师的建议》值得一读再读,犹如陈年佳酿越酿越淳,又如上等好茶,静品生香。而每读一遍《给教师的建议》,我都更深地觉得苏赫姆林斯基不仅是位大教育家,还是一位科学家、哲学家、诗人,在他的文字里冷静与热情、客观与诗意、现实与哲理是那样完美地并存着。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们仿佛能看到苏赫姆林斯基在灿烂的阳光下和学生一起愉快地漫步学习,在寂静的斗室里埋头写着笔记,整理着厚厚的资料,时而深思时而微笑。想像着他对学生的耐心教育,对老师的和蔼教导,仿佛能触到了书中那一个个文字的温度,听到时空深处大教育家那永恒的心跳声。
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每一个有志于成为名师的人,都应该去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信念,从而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