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写表格,就可以免费得到iphone。你相信吗?几个孩子相信了,结果每人被骗了几千元。
幸好,孩子家长知道后报了警,最终骗子被绳之以法。公诉机关对蔡某提起公诉,该案在无锡职校公开开庭审理。
初中生报案:
免费领手机,被骗5800元
2020年12月,初中女生小兰在QQ上加了一个名为“苹果手机领取登记”的群。进群后,收到群友昵称“某科技集团小爱”的QQ好友申请。双方加为好友后,“小爱”说公司正在举办活动,可以免费赠送苹果手机。
小兰十分心动,但将信将疑,只说想了解一下活动详情。“小爱”十分殷勤,介绍了活动情况,明确表示手机免费赠送,问小兰要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用于登记,小兰一一告知。当晚小兰左思右想,觉得有问题,便跟“小爱”说不想参加活动,岂料“小爱”发来一张淘宝上的手机订单截图,表示已经帮小兰登记参加活动,现在退订会造成损失,让小兰加一个QQ,与公司“律师”协商。
懵懵懂懂的小兰加了律师QQ后,对方口气坚决,表示手机已预约,如不参加活动会给公司造成损失,将发律师函追究小兰的法律责任。害怕之下,小兰便依照对方要求,把妈妈的支付宝花呗额度截图给对方。“律师”看了截图后,要求小兰支付5800元保证金,声称这些钱公司不会收,等活动参与成功后原路退回,小兰根据对方指示扫码支付。当对方要求删除全部聊天记录时,小兰留了个心,把聊天记录截图后再删除。待确认钱款到账、聊天记录已清空,对方便“拉黑”了小兰。小兰忐忑不安直到凌晨,将事情经过告诉家长,父亲立即带她前往派出所报警。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福建厦门、河南驻马店等多地,受骗上当的都是十二三岁的初中生,相关案件中都出现了所谓“某科技集团”客服、律师的身影。
“女客服”、“男律师”
“00后”一人分饰两角
事实上,炮制这些骗局的是一名出生于2002年的男子蔡某。离开学校后,蔡某无所事事,偶然在手机短视频上学到骗人伎俩,便尝试用这些手段去骗钱。
蔡某更改了自己的QQ号码,把头像换成美女照片,昵称设为“小爱”等名字,然后在网上搜索免费领取手机群,申请进群后寻目标下手。一旦有人上当,蔡某让被害人发来支付宝截图,名为确认身份,其实是要看对方花呗额度,然后去淘宝上下一个手机订单,做好截图后并不真的购买,只是把截图发给被害人,以支付保证金等名义骗取钱财。
如被害人萌生退意,不想要免费手机,蔡某会让对方加公司“律师”的QQ。事实上,此号码仍然为蔡某自己使用,只是头像换成西装男子,昵称也设为“律师张某”,蔡某本人摇身一变成了“律师”,抓住被害人怕惹麻烦的心理,连哄带骗让被害人继续缴纳保证金,直到骗不到什么钱,就把被害人拉黑。
得手几次后,蔡某沾沾自喜,将万余元赃款花销一空,然而其拙劣的手段也只能到此为止。蔡某很快被警方抓获,到案后其自愿认罪认罚且退出了钱款。最终,蔡某因涉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罚金2000元。
孩子如何防骗?
司法机关走进校园支招
中奖、送家电、领手机……这些听起来并不新鲜的套路,仿佛已在昨日,为何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仍屡试不爽,频频有人上当受骗?
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王栋作了分析。检察官认为,网络时代人们的消费环境、消费习惯已经根本改变,“不见面”网购已成主流,各类直播间十分火爆,消费者加入团购优惠福利微信群、QQ群,都或多或少怀着“薅羊毛”的心态,而这很容易给骗子留下可乘之机。
“未成年人对电子产品有浓厚兴趣。”该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刘媛媛说,时下,手机是人们交流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学校及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较为严格。一些辨识能力较弱的孩子,出于对手机的渴望,看到“免费领取手机”的广告就一脚踏入陷阱。
“必须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刘媛媛指出,骗子在整个诈骗过程中其实有不少破绽,如所谓“某科技集团”,细心一查便知真假,“律师”也经不起盘问。“千万不要因为花言巧语而交出个人信息,在遇到骗子时第一时间报警,钱款损失后向家长和老师求助,切不可一味隐瞒或想着自己解决。”该案中,几名被害人意识到被骗后寻求家长帮助,最终骗子落网。
结合本案办理,“五一”假期前,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和法院联合走进无锡职教园,面向学生、家长、老师举行公开庭,对该案进行了审理。这是无锡市惠山区普法进校园系列活动中的一站,旨在进一步汇聚司法力量、提升师生防范电信诈骗的免疫力,创建平安、和谐、“无诈校园”。
通讯员 唐晓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