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在20岁或30岁时死亡。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改变了自己的影子。
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约翰·克里斯多夫》罗曼·罗兰
每次过完假期,我们总是难免被“节后综合症”干扰:
- “假期怎么这么短啊!是不是7天啊!”
- “感觉还没玩够呢,真不想去上班啊!”
- “想到上班,我这辞职的心按捺不住!”
- “头昏脑涨,提到工作就烦啊!”
节后上班第一天,网上哀嚎一片,看看身边的朋友们也都是满脸写着“我不想上班”。
大家也都很有自知之明:节后综合症嘛。过几天就好了!
但是真的如此简单吗?“不想上班”真的只有节后综合症这个原因吗?与节后综合症极其相似的“职业倦怠症”又如何界定呢?出现职业倦怠又该如何应对呢?下文将一一阐述。
01 节后综合症有什么负面影响?如何应对?
据统计,每次过完小长假,十之八九的上班族都会被节后综合症连累。
其原因是,我们上班族平时在工作日内大多都在忙着各种工作上的事情,见的也都是与工作相关的人,而与此无关无关的事和事都被我们摒弃在工作之外。
而当假期来临,那些被我们刻意摒除在外的事开始就开始占据我们的时间,打乱了我们原有的节奏和节律。
而长假期间的自我放飞,使我们的生物钟出现紊乱,等开始上班时,突然之间重新投入快节奏的工作,本能地就会反感。这就是所谓“节后综合症”。
节后综合征有哪些主要表现呢?最典型的、同时对我们影响最直观的有以下2种:
1、上班恐惧症让我们最无可奈何的一个表现:
- 想到上班就有气无力、焦躁不安;
- 面对工作感觉厌烦甚至恐惧;
- 哪怕坐在办公室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断盼望下一个假期…
2、睡眠紊乱症
- 这是因为我们放假要么宅在家里,天天睡到自然醒,晚上各种嗨熬到凌晨两三点。
- 要么走亲访友或者外出旅游,总之吃得多懒得动,身体机能降低,休息得比上班时还少!
- 生物钟严重颠倒,想着要上班了,强迫自己入睡,却不由自主耍手机…关了手机,10分钟
能翻身50次,照样也睡不着!
到了白天上班当然晕头耷脑,有气无力,困得要命了。
3.饮食无节制,肠胃负担重。
放假期间,不说“妈妈菜爸爸汤”的无上味道,各种宴请更是打乱了我们平时的饮食规律,有人烟酒无度,有人暴饮暴食,造成营养失衡,使我们身体各器官超负荷运转,引起功能紊乱。不但让人体感到不适,更一步造成了情绪上的懒散与烦躁。
如此,种种原因累积,归回紧张工作环境以后,身心骤然出现蒙圈状态,也是很正常的。
应对技巧:要想缓解节后综合症也比较简单:
1.循序渐进找到工作状态
① 建议上班前3天,可以优先安排一些常规的难度小的事情,作为缓冲调整。
② 跟朋友同事交流释放一下假期的“过剩能量”,从别人的故事和自身的体验中,找启发,找动力:比如,本次没能带家人出去旅游,那么下次努力带全家去体验、长见识;若这次已经旅游了,那下次可以提高出游档次和消费水平;
③ 查询自己银行卡的余额余额、信用卡账单、算一算马上要用的开支……
这样,优秀如你我,内忧外患之下,动力慢慢就来了。
2.好好补眠,矫正生物钟
无论何时,一夜好眠都能缓解精神疲劳,让我们在醒来时精神抖擞。那么,今天晚上就不要玩手机了吧。找回节奏才是正事。
①不妨听听轻音乐静静心
②用碎片时间做个动态冥想:专注于当下的事就是动态冥想。
例如:哪怕你在喝一杯咖啡,那么细细品味咖啡的口感、香味、温度,体会它们给你带来了身体及心灵上的那些细微感触…
除此之外,洗脸、走路、坐车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动态冥想,放空脑海中杂乱兴奋的念头,自然能慢慢得到充分休息。
3.合理饮食
这个按照自己的正常生活规律进行恢复,及时补水、健康规律饮食,毕竟身体是精力旺盛的本源,也是奋斗工作的最大资本。
其实,节后的两三天如果感觉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变低甚至不想上班这都是正常的,无须焦虑不安,节后综合症并不可怕,缓冲期过了,它自然就销声匿迹。
02
相比“节后综合症”这只小巫,我们更应该警惕“职业倦怠(burnout)”
它看起来和“节后综合征”十分相似,但是在我们周围却潜伏已久,而来势汹汹。
什么是 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意思是我们在过重的压力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它表面上看起来和节后综合征很像:
- 不想上班想离职,找理由请假,常常焦虑和抑郁
- 总是感觉疲劳、头昏脑涨,有些人还会出现严重的肠胃、血压等方面的亚健康。
- 出现睡眠紊乱,夜里容易处于紧张、亢奋、不能放松的状态,放不下心中忧虑的事
情,然 后白天犯困、精神萎靡不振。
"职业倦怠症"这个概念,最早由F 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 随后M 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
说简单点就是: 职业倦怠是我们在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困难、化解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我们长时期受困于压力过大的环境中,而产生了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个病症主要是心理问题。
- 情绪衰竭: 情感资源过度付出的耗竭感;缺乏激情和活力,特别容易感觉到疲惫;
用流行语简称:心好累。
- 去人性化:也就是态度上 对人对事冷漠麻木、敷衍了事、玩世不恭,也或者是愤世嫉
俗、 富于攻击性,简称:不开心
- 自我效能感降低: 自我评价消极,空有工作能力,行动上却丧失了动力,当有心无力成
为常态,做任何事都失去了成就感。因此,“我不行”就成了口头禅和自我定义的标签。
其实,“我不行”并非真的没能力,而是没动机所以不愿意。
综上所述,节后综合症持续时间短暂,是由放假的自我放纵而引起的短期内的上班厌倦感。而职业倦怠因长期的工作压力而起,过重的身心负担直接导致我们的工作状态及结果变差,然后又加深职业倦怠。
如此恶性循环,原本的大好青年就开始动不动嚷嚷:“心好累”“不开心”“我不行”,逐渐变成了“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送命式熬夜、做梦式暴富 ”的“恶臭年轻人”。
03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心好累”“不开心”“我不行”?
我高中同学王昊是家中独子,父亲是我们县城铜矿的小领导,生活悠闲,因此也早早就给他规划好了人生,他呢也就像父母期望的那样:考研、考公务员,然后进到县城的党校公干。
一个85后年轻人,每天9点去党校签到,然后?没事了。要么像其他的同事那样喝着茶、看着报纸,熬到下班,要么出去到处瞎晃,像个游魂似的晃到下午5点,会去露个脸就可以回家了。
认识他的人都说:“看,王昊多爽啊,工作清闲稳定,哪像我们穷打工。”
其实,王昊说,这样看似光鲜的日子简直耗完了他的心劲儿,让他感到窒息;而这种一眼看到老死的日子,令他细思极恐:
“我每天都无法顺利入眠,哪怕半夜睡着了也时常在心虚担忧中惊醒;心中总是怅然若失,又仿佛有块沉重的石头压着,我没事就是发呆,脑子也不知道想得是什么;去新圈子接触人又觉得无所适从看见什么觉得厌烦.......总之,快被逼疯了。”
忍受了6年后,他终于忍不住辞职了。跑到了惠州那边一所学校里去任教。
一年后再见他,整个人一扫之前的颓废,眼神明亮神采奕奕。
也是,收入高了,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日子也就有了生机与活力。
他说:“哪怕熬夜做课件也是有干劲的,人啊,就要活得'值得'。”
因为找不到“意义”。因此,成就感便无从谈起。
未来可期,人间自然值得。
04
所有的倦怠,不过是心力被耗竭了。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一走了之的底气,也不能不管不顾地任性,怎么办呢?
一、找到存在感,为人生每一天赋予意义
TED有场演讲叫《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主讲人Emily Smith告诉我们:寻找人生意义有4大途径:归属感,目标,超然感和讲故事。
1、归属感。
归属感来自于一种关系,一种你与他人在本质上彼此是否处在相互珍惜的关系中。但有些群体或关系,提供的是廉价形式的归属感;你被重视的原因是因为你所相信的事物、你对人的好恶、而不是你的本质。
真正的归属感源自于爱。它存在于个体间共处的时光当中,且它是一种选择──你可以选择与他人培养归属感。
Emily Smith说,对很多人来说,归属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来源,就是与家人及朋友之间的联结。的确如是。
2、目标:
这里所说的目标的重点是你能给予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
比如,很多人创业之始的初心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亲人能够因自己的存在,而过得更好。仅此而已。好利来蛋糕的创始人罗红就是想让妈妈吃上自己亲手做的蛋糕。
由此可见,目标的关键在于用你的力量去服务他人。
这种目标才更具力量。
当然,对很多人而言,这是透过工作来达成的。那是我们做出贡献和感到被需要的方式。但这也意味着,像是无心工作、失业、低劳动参与率等等议题──这些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存在主义问题。人们若没有值得去做的事,就会挣扎折腾。当然,你不需要从工作中找到目的,但目的能让你有活下去的意义,有驱使你向前行的「理由」。
3、超然:
这里说的超然是一种状态,是指某个时刻,你超脱了日常生活的喧嚣扰攘,自我感正在渐渐消褪,你会感觉到和更高的现实产生连结。
心流也是一种超然。而冥想可以达到心流的感觉。
4、说故事
你告诉你自己关于你自己的故事。用你人生中的事件来创造一个故事,能让你看得更清楚。它能协助你了解你是怎么变成你的。但我们通常没发现,我们故事的作者就是自己,且我们可以改变说故事的方式。你的生命并不只一连串的事件。即便你被事实给限制住,你仍可以编辑、诠释、再重新述说你的故事。
例如一位叫做埃梅卡的年轻人,因为打足球而瘫痪。受伤后的他很沮丧:我的人生曾经很棒,现在却很糟。
但后来,埃梅卡把他的故事进行改造:在我受伤前,我的人生没有目的。我常去派对,且我是个很自私的人。但受伤让我明白,我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这样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也改变了他的人生,他找到了他的目标和意义。
心理学家丹麦亚当斯称这现象为「救赎的故事」,用好的来救赎不好的。他发现,过着有意义人生的人,他们说的故事内容通常都是他们的人生由救赎、成长、爱来定义。
如何做到改变呢?
只要完整地反思你的人生、你的关键经验如何造就了你、你失去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改变过程可能要花好几年,也可能充满痛苦和挣扎。但拥抱那些痛苦的记忆,能带来新的洞见与智慧,让你能找到那支撑着你的信念和善念。
二、用正面反馈法,给重复单调的事建立仪式感
记得消消乐游戏刚出来时,大家都乐此不疲忙着冲关。为什么我们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打了一盘又一盘都不觉得烦?就是因为有升级有奖励这种仪式感。
曾经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刚入行的小白销售员特伦特·迪尔施米德在股票股司,用短短18个月内就创造了500万美元的业绩,一年之后的他获得75000美元的薪资,然后被另一股票公司以20万美元的年薪挖走。
一个菜鸟,他是如何做到这样惊人的业绩呢?
其实,他就是给自己营造了一种仪式感。
身为小白推销员,他必须每天大量打电话,量变产生质变才可能给他带来业绩。
但是,这个工作枯燥而且消耗能量:做过这件事的人都知道,面对推销没有几个人会有好脾气,因此推销员常常备受打击和挖苦。
而特伦特·迪尔施米德每天开工时,都会准备120个回形针,每打完一通电话,他就会放一个回形针到一个空盒子。
就是这样的“当啷”声,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简单动作,才让他每天能够重复打120个陌生的拜访电话,并日复一日持续下去。
其实,这在心理学上叫“正面反馈法”,也相当于自我激励与肯定。面对单调枯燥,用仪式感给自己一个正面反馈,也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三 不与别攀比,活出自己的风格与节奏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说:你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人很容易不开心吗?哪怕千方百计追求到手的东西也不见得珍惜和开怀,就是因为太爱攀比。
你以为痛苦的事情是钱少活多压力大老加班?不,最痛苦的莫过于是觉得自己付出多而别人付出少,结果别人却比我轻松成功比我过得好。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话糙理不糙。因此,活得明白、高级的人都不会和别人进行攀比。
俞敏洪在《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这本书中说:
一个人想要变得与众不同,最重要的是不要与别人比较——总有人比你好,也总有人比你差,这种比较没有意义,改变不了现状,只会让沉溺在比较之中的人变得心胸狭隘。
你应该和自己比较——比较一下自己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进步,明天是不是比今天更有进步。
之所以说这样的一段话,完全是俞敏洪有感而发,算是一种顿悟。
众所周知,俞敏洪是农村子弟,连续参加3次高考才考上大学,最终被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录取。
但是和其他的同学相比,他显得无知、落后、格格不入:不会普通话、没有任何文体类特长,甚至连他曾经引以为傲的英语都蹩脚得一塌糊涂。
好强的他感到深深的自卑,只好拼命学习,想用骄人成绩让人刮目相看。最终却劳累过度,被迫告病休学。
直到躺在病床上,他才反思顿悟:跟别人比,没有任何意义;进步是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无关。
其实,我们之所以累到虚脱也感受不到幸福,就是因为我们不少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
然而每个人的起点和现状各有不同,就像一个农村小伙不懈奋斗3年在一线城市买车买房,而他的某个玩世不恭的同事因为老房拆迁而分到2套房,看似比他过得滋润潇洒。
其实谁的幸福定义是什么谁知道。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攀比表象而无视自己的优势和成就感,乱了自己的节奏。
村上春树说的: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最后的小结:
节后综合症和职业倦怠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我们应该警惕,节后综合症的习惯遗留,变成职业倦怠的一个祸根。
我们可以把“心好累”“不开心”“我不行”当成黑色幽默,也可以适当“倦”适当“疲”,但是记得要不断调整、自我升级。愿我们随时随心顺利走过职业倦怠的沼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