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吴下阿蒙造句】评价不高的吕蒙,到底凭借什么本领,能让魏蜀两国对其如此忌惮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颜真卿请愿圣像,在礼拜中增加了六十四个古今名字,列为吴(程王)寺。

从古至唐,名将豪杰何其之多?想来,这64个配享名额的“竞争”,将会无比激烈。哪怕是名将辈出的三国时代,得唐人认可之人,也不过区区八位而已。他们分别是:

魏征东将军晋阳侯张辽,魏太尉邓艾;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蜀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吴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吴丞相娄侯陆逊,吴大司马荆州牧陆抗。

相较其他七人而言,吕蒙倒有些争议。在不少人印象中,似乎除了“吴下阿蒙”与“白衣渡江”捡漏关羽之外,吕蒙便再无拿得出手的事迹。就连知名度,他也远不如马超、赵云、典韦、许褚、太史慈等同代之人。

那么,吕蒙真的是靠低调“捡漏”,才得以位列三国“八大名将”的吗?

上图_ 毛宗岗父子批注《三国志演义》

一、吕蒙真的很低调吗?

毛批本三国出现后,民间流传出“三国二十四将”的打油诗:“一吕(布)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此“榜单”虽然一看就很假,却也反映了三国名将在民间的受众多寡。显然,因没有“粉丝”而无法上榜的吕蒙,在后世是相当低调的。

不过,在吕蒙自己的时代,他却并不低调。作为和关羽“掰手腕”数年之久而不落下风的东吴都督,吕蒙在吴魏两国的名气,可谓如雷贯耳。毕竟,吕蒙也是继周瑜、鲁肃之后,东吴军队在战时的最高指挥者。

上图_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权)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

刘备此举值得深究。蜀吴二分荆州,发生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彼时,刘备成功入蜀,曹操也刚刚平定汉中。孙权公然与刘备撕破脸皮,令吕蒙袭取荆州三郡后,刘备却选择了和谈。

乍一看,是刘备忌惮曹操对蜀地的潜在威胁,不得不与孙权求和。这固然是一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吕蒙对荆州用兵,立即引起了刘备重视。这并非是刘备对关羽没有信心,只是吕蒙的手段实在高明。他不战而屈人之兵,甫一动手,便立即慑服长沙、桂阳二郡。这样的吕蒙,又谈何低调?

尤其是在击败关羽后,吕蒙更是名震天下;也正因如此,直到吕蒙去世,曹魏才敢反攻襄阳,而刘备对伐吴也更加有信心。显然,魏蜀两国对吕蒙的存在有颇多顾虑。吕蒙到底凭借什么本领,能让人如此忌惮?

上图_ 吕蒙(179年—220年)

二、吕蒙战绩是捡漏吗?

吕蒙的逆袭,完美诠释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观其入行伍之初,常好为先登,悍不畏死,且富有冒险精神,“不入(探)虎穴,焉(安)得虎子”不仅是班超的名言,也是吕蒙的作战准则。不过,在孙权的建议之下,“吴下阿蒙”开始遍观群书,短短数年便叫人刮目相看。

期间,吕蒙最大的变化是:他与敌人交战时,很少再直接“莽”过去;而是选择更为高明的“攻心”战术。陈寿说他“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即在此处。

接上文,建安二十年(215年)吕蒙袭夺荆州时,长沙、桂阳二郡望风而降,但零陵太守郝普却欲坚守。彼时,刘备已至公安,又遣关羽兵至益阳。

吕蒙得到消息,及时命人封锁消息,而后又借邓玄之(郝普旧友)之口,诈称“刘备在汉中,为夏侯渊所围;关羽在南郡,为孙规所破”,郝普闻言惶恐,遂献城而降。由此,吕蒙兵不血刃,得到荆州三郡;而小说“诸葛亮袭夺荆州三郡”的桥段,恐怕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至于吕蒙“白衣渡江”夜袭南郡,而后迫降公安守将士仁、江陵守将糜芳,则源于他的未雨绸缪。自接替鲁肃后,他便“倍修恩厚,与羽结好”。由关羽“擅取湘江米”可知,吕蒙的主动“示好”,确实让关羽降低了警惕心。

(注:“白江渡江”并非身穿白色衣服,而是吴军皆换上常服,扮作商贾路人。如此,方能起到惑人之用。否则,黑夜白衣行,岂非招摇过市?又按,“白衣”在这里指平民,典故“白衣卿相”即表示尚未发迹的白丁士子。)

在袭夺南郡之后,吕蒙仿效“刘邦故事”,与荆州吏民“约法三章”,有同乡犯法者,他挥泪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又有旧民耆老,蒙则“暮使亲近,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

上图_ 荆州各郡划分图

吕蒙此举,并非无用之功。往近了看,他又效仿“韩信故事”,对荆州军大打“感情牌”,四面楚歌起,荆州信使还,精准打击了荆州军“哀兵必胜”的气势。因此,待关羽信使回归后,荆州士卒“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於平时,便“再无斗心”了。往远了看,吕蒙收买人心,已撬动了刘备集团在荆州的根基,以致于刘备日后兵出猇亭,却无荆人呐喊助威。

这便是吕蒙的高明之处。依“隆中对”,荆州对蜀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即便如此,吕蒙两次出手以“全”荆土,几乎都是兵不血刃。试问,这样的吕蒙,如何不令人忌惮?而他这般手段,又岂是一句“捡漏”就能抹杀的?

上图_ 李贽(1527年~1602年),福建泉州人

三、吕蒙评价为何不高?

言至于此,还要探讨一下吕蒙的风评问题。实际上,不止是名气,就连吕蒙的风评也不太好。明代李贽甚至大骂:“吕蒙、陆逊妖魔耳!纵然奸计得行,亦一时胜负,何足夸战?汝不见蒙与逊与当年草木同朽腐矣!”

后人对吕蒙的贬损,显然离不开他们对“蜀汉正统论”的维护。按前文“《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知,唐人并未对蜀汉君臣一味地拔高,如此一来,出身东吴的吕蒙、陆逊等人,也就不会遭到贬低。是以,他们才能凭借实打实的战绩,成功位列武庙从祀。

上图_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

然宋元以降,民间“拥刘”思潮空前高涨。,曾背弃过“孙刘盟约”的东吴君臣,也难免遭至后人抨击、攻讦。尤其是吕蒙,在“关羽崇拜”愈发盛行时,他作为害死关羽的主要元凶之一,其风评也与日俱下。

至明清之际,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深入人心,这便导致民间对吕蒙的评价,越发不堪。须知,关羽愈是“大意”,便愈能反映出吕蒙的“水分”;人们越是称颂关羽的“武圣”之名,便越是要把吕蒙描绘成一个“只会偷袭,全靠捡漏”的鼠辈。

上图_ 《三国演义》

对吕蒙更加“严苛”的,还数毛伦、毛宗纲父子。罗贯中作《三国演义》时,并未否定吕蒙的谋略与功绩,甚至有诗赞他;可在毛氏父子的删改本中,这些内容却遭到了“和谐”。如,罗贯中描述关羽得知上当之后,说的是“此乃吕蒙之计也”;可在毛批本中,这话却成了“此乃奸贼之计也”。

“奸贼”二字,实在诛心。毛氏贬低东吴君臣之心,可见一斑。这么一来,吕蒙风评又焉能不坏?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