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形容男人的词语】同颜渊一样被比喻桂树的男人,为什么称为近代史上最后一个士大夫

这段时间读汪曾祺先生的文集,其中有一篇《北京的秋天》,第一个花草就是桂花。在文章中他写了一首桂花的诗:

桂湖老桂发新枝,

湖上升庵旧有祠。

一种风流谁得似?

状元词曲罪臣诗。

因杨升庵是才子,以一甲一名中进士。他因“议大礼”获罪,充军到云南荒芜地区。七十多岁后,客死在永昌。

汪曾祺写到北京看到的桂花不多,并且树都不大,只有在颐和园看到几棵。几年前我总是去北京积水潭,治疗类风湿关节病,去过几次颐和园,印象中觉得桂花树似乎很多。也许是我的臆想,对于美好的东西 ,我们难免有几分添加的想象成分。

关于桂树传说

我们院子里有两棵桂花树,种在楼前的窗户前。金黄色的小花,开得并不浓烈,却随风传来一阵阵的清香。从前从没注意到小区的院子里还种有桂花。

看到桂花,就想到“蟾宫折桂”这个成语。《红楼梦》中,贾宝玉认识了秦钟,两人相约去贾府学堂读书。贾宝玉临上学前,特意和林黛玉告别。林黛玉虽然感到有点失落,还是很高兴的祝愿贾宝玉好好学习,将来可以“蟾宫折桂”。

我们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都是与月亮有关。其中这个“蟾宫折桂”,就与桂花有关。

相传月亮上有个广寒宫,广寒宫里种满了桂树。其中有一颗种在月亮脚下的桂树。传说有五百多米高,下边有人常年在砍伐它。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就立刻长出来了。砍树的这个男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吴刚曾经跟着神仙修道,后来他犯了天条,就被罚到月宫砍树。

小时候,每到秋天的十五日,我们几个小姑娘就会坐在麦垛前,大声议论着月亮中的嫦娥、小白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关于月亮神话故事,无人不晓,每个版本相似却又绝对不同。

《月中桂树》是唐朝诗人顾封人的诗词。汉晋以后,中国关于月亮中有桂树的传说开始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树。李白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诗句。

桂树之华,以其淡然贞定品格深受世人器许。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陈志岁《桂花》诗云:

瑶树静当严序来,千花杀后此花开。清贞更造清芬境,大地萧条赖挽回。

桂花因其叶脉如圭而称“桂”,纹理如犀,又叫木犀;以其清雅高洁,香飘四溢,被称为“仙友”,桂花树又被称为“仙树”。在中国传统文化,对神仙格外的敬重和谨慎,比较尊重仙神。桂花的重要性还在于,传说桂花是秋神,主西方。

正是这个缘故,我觉得把汪曾祺汪老比作桂树,还是比较确贴的。一般习惯把女人比作花,这是我们老风俗习惯了。《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就把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晴雯等比作花,晴雯死后,贾宝玉还写过一篇《芙蓉女儿诔》。贾宝玉在晴雯死后说,院子里的那棵芙蓉树,本来开的好好的,忽然死了大半,就知道会照应在晴雯身上。袭人冷笑道,晴雯算什么东西?就是有预兆,也是暗示我不好,哪里该轮到她?有人在此评论袭人自不量力。可见,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把女人比作花的,很少把男人比作花树。李白著名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把杨贵妃比作花朵。

汪曾祺的画

读了前人对桂花的这种评价,不由自主的想起汪曾祺写桂花的诗,想起他的文风和为人,不由地笑了。我觉得他就是一棵枝叶茂盛,花开灿烂的桂花树。把桂花树比作男子,古代就有先例的。

据说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的道德谁高尚?东方朔回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孕育熏陶。原来把男子比作花树的并不是我独家发明的,早在古代就有。

三国时魏国的繁钦《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用桂花花枝编一个桂冠来打扮装饰自己,就像锦绣的文字一样华美。

(二)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情景,有多美丽和温馨。小时候跟着爷爷去田野里玩,爷爷在地里锄草,我就满地里乱跑,采大把的野花,然后编成花冠戴在头上。有时采不到花朵,就编柳条枝冠,像电影里的解放军似的,戴着柳条枝冠,在村里和小朋友玩打仗。如今想到小时候的事情,就像前生前世,做梦似的,都不敢相信,转身已人到中年了。

人到中年,也是自然现象,其实也用不了悲伤,看看汪老汪曾祺先生,对生老病死以及生活苦难,态度很超然。从他的小说《受戒》,散文《人间草木》和《四方食事》,很鲜明的感受到他超然、从容、平和的态度。

我读他的散文,觉得就像与一位老者拉家常,语气不紧不慢的,有着历经沧桑的超脱感。有时觉得他的散文写得近乎啰嗦,正是这种啰嗦,让你的心情能够沉静下来。文字的静气渐渐感染了你,使你不再浮躁。比如他的《葡萄月令》,第一次读的时候,就像读记录资料,一月份,下大雪。葡萄在睡着。二月里刮春风,雪化了,土地是黑的。开始把葡萄藤拉出来,然后三月、四月直到十二月,不紧不慢的,详略得当的写得非常全面。我读的不耐烦,觉得这也是大名家的作品?想起张爱玲在《姑姑语录》姑姑说的话:人只要出名了,就有权力胡说八道。

后来读他的《受戒》、《四方食事》,才觉得这语言软绵、干净、温暖,时刻带着温度和阳光的味道,再看看碧绿的葡萄架,想起他的《葡萄月令》竟然是另一幅心肠了。这就是文字耐咀嚼的结果。然后,越来越喜欢他的风格。

(三)

读到他《西南联合大学》一些趣事,我忍不住自个哈哈大笑起来。他笔下的沈从文、闻一多、老舍、赵树理等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认识。尤其是金岳霖,我们不免带着好奇的心思去文字中寻找蛛丝马迹,去探究金岳霖和林徽因的感情信息。

汪曾祺写金岳霖的衣着打扮,常年带着一顶呢帽,据说他眼睛不大好。他教逻辑。逻辑当时是西南联大文学院的必修课,他的学生常常坐满教室。金岳霖是讲哲学的,但他平时喜欢读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

有一次,沈从文让金岳霖讲小说和哲学,他讲了半天的结论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不讲了,说对不起,他这里有一个小动物。他伸手从脖子里捉住一个跳蚤,捏在手里看,一脸的得意。

这种角度、风格、语气和回忆人的态度,恐怕只有汪曾祺才具有。

汪曾祺在《金岳霖》这篇文章中写到,金岳霖一生没有结婚,也就无儿无女。他对林徽因的才华非常欣赏。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大家吃饭,大家纳闷他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这才是传说中的痴情吧。

读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特别向往他笔下的西南联大、他生活的农村。在外人看起来枯燥、甚至苦难的日子,他过得却像诗一般的生活。一九五七年,他被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一时劳动结束了,他没地方可去。所里就让他画马铃薯的图谱。他就去沽源马铃薯站,在这里有全国的马铃薯品种。在沽源他的心情很复杂,一时刚刚摘了“帽子”精神上很轻松,二是这里远离亲人,又没有什么同事,独自一个人倍感寂寞。在这里他用心读了《梦溪笔谈》、《十架斋养新录》、《四史》等书。

汪曾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呢?应该于他自幼生活的环境、家庭的影响和后来遇到的沈从文、闻一多等大师,是他的老师有关。

对汪曾祺影响比较大的,在他的文章可以看到:

1、 祖父

他的祖父中郭拔贡,是前清末科,从那开始就废除科举改学堂。他祖父的文章写得好,却不能做官,就在家自己创业:置田地、开店铺。他祖父手中大约有二千亩地,开的两家药店。他祖父是有名的眼科医生,,给人看眼从来不收钱也不收礼。

汪曾祺说他祖父比较俭约,中年家道风实的时候,他“自奉甚薄”。只是爱喝好茶——西湖龙井。汪曾祺一生酷爱喝茶,甚至用茶叶煮大米、用茶叶包饺子,这么喜欢茶叶,应该与他祖父习惯有关。

他祖父自幼读孔孟,是儒家思想的熏陶着,后来学佛。人有点浪漫主义气质,诗人气质,碍于环境的影响,不好表达出来。据说,他祖父有一点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与什么大官的姨太太,说起来对着孙儿老泪纵横。可见,他是个性情中人,也是重感情的人。

他的祖母,也是传统的中国妇女,勤劳、相夫教子,做的一手好针线活。因后来常年吃斋,因为他祖父得了一场大病,她在佛前许愿,从此就一直吃斋。

2、 父亲

从汪曾祺的文章里可以看出,对他性格和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一看题目,就知道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多融洽。而这句话,还是他父亲的名句。可见他父亲是个多开明,有眼光的人。

他父亲对他的教育不是严格要求,而是放养时式的。也正是这种“放任不管”,让汪曾祺在西南联大那几年,虽没认真听课,却在图书馆里读了好多的书,让他最终成为一个作家。汪曾祺的父亲,是个非常绝顶聪明的人,绘画、雕刻、乐器、笙箫管笛,无一不通。脾气随和,很少发脾气,是他们家的“孩子头”,这种与孩子平等的态度,也让孩子们的个性、自尊、宽容等方面,都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

汪曾祺十七岁时初恋,给喜欢一个女生写情书,他父亲在一旁出谋划策。在家里抽烟喝酒时,他父亲总是递给他一支烟,一杯酒,甚至先给他点烟。把他当作小大人,外人觉得他们这种关系很奇怪,他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的父亲,一生都怀有一颗童心,这是人生的态度不同。费尔南多·佩索额《惶然录》中一篇文章《童心不再》,写到:

当时的我看到早晨,于是快乐;今天的我也看到了早晨,我先是快乐却转而悲伤。我内心的童心依在却已经陷入沉默。我见到了自己的曾经所见,心中的另一对眼睛,却使我看见了自己事实上的所见:太阳是黑暗的,绿树是沉闷的,鲜花甚至在它们开放之前便已经枯萎。

很明显的强烈的对比,面对人生,态度不一样,人生也就不一样。

由于受父亲教育孩子方法的影响,汪曾祺对儿子也很平和,和儿子的关系也不错。在非常时期,他儿子带着身份很“危险”的同学回家。当时的社会气氛很恐怖,汪曾祺担心之余,不由地谴责儿子,等儿子哭时他又觉得儿子做的好,是自己“庸俗”“怕事”,觉得儿子是对的,结果让那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在他们家住了四十多天。在那个非常时期,连夫妻和父母儿女之间都不信任的时代,汪曾祺能这么做,说是为了儿子,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善良的人。就像桂花的品质一样。

在他的文章中,他没有标榜自己多善良,只是在他对人事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断定,他就是文如其人。

汪曾祺自幼没有母亲,他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继母把他养大的。汪曾祺两个继母对他都很好。这也是他善待周边之人的因素吧。

3、沈从文

汪曾祺的文章中,对老师沈从文的感情很深,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的。汪曾祺对沈从文的感情,就像孩子对父亲的感情。有一次他喝酒喝得烂醉,坐在路边。沈先生演讲回来,以为是一个难民,看清是汪曾祺,让两个学生把他扶到他的住处,给他灌了好多浓茶。还有一回,汪曾祺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沈先生看到,一句话没说,出去给他买几个大橘子。

汪曾祺说沈先生一家人的脾气都很温雅,也很幽默,一家人其乐融融。有一次,沈先生得到九千多元的稿费,他又凑了一些够一万,寄回老家去学校。

在他眼里,沈先生是个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之度外,他是个心地明镜无残渣的人。笑起来就像孩子,开会大笑。

在文中,汪曾祺还写到,沈先生教学生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学生们的习作,都是他亲自贴邮票投寄过去。汪曾祺的所有作品,无不是沈从文先生替他投稿的。在沈从文去世时,汪曾祺在文章中写到,只通知少数人,不放哀乐,放沈先生生前喜欢的音乐,每人发一枝半开的月季。他写到:

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说起汪曾祺,却用这么大的篇幅写他身边的人,目的也就是一个。一个人的品质的形成,跟他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读过的书有很大的关系。正是汪曾祺身边这些过客,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人,才让他成为这样的人。

在头条,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最后一位文人作家汪曾祺》,写汪曾祺对作者说起自己对诗词的修养,旧学功夫等,说起他祖父汪嘉勋对他特别宠爱,从小就教他练字习文。作者说,汪曾祺先生文好、字好,诗好,兼擅丹青,就因为他从小受到书香门第的熏陶,其实就是这样。

汪曾祺作为我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最“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这种说法流传了很多年,其实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标有标签都是有失偏颇的。对于汪曾祺也是这样。不管后人给他什么样的评价,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怕是他的文集,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他若地下有知,一定感到欣慰。

放下手中的《人间草木》,我拉开窗帘,看到一树桂花,开得正浓烈。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