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特别阅读
我喜欢从美术馆开始的城市。在深圳市当代艺术和城市规划馆,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李可炎、关山月等大师在MOIN的《丹青伯爵绘画辉煌:中传战场现代中国画名家配件展》受到好评。何香凝美术馆展出的《扬州八怪》和扬州300年绘画特别展也备受关注。展出的石岛、金农、郑板桥的名著抓住了市民的名字,吸引了“打卡”。
观众们赞叹深圳的艺术展览越来越多、城市文化日益丰富的同时,也对如何欣赏名家名作产生需求。这幅画好不好,如何欣赏?为什么说它是一件杰作?记者日前采访多位专家与艺术家,请他们给出解读。专家们普遍认为,要看懂艺术作品,除了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之外,还要努力做个“专业观众”,走向诗意的观看。
观众在何香凝美术馆看展
艺术史学习不可或缺
在回答怎么看懂一幅画之前,我们首先回归一个问题:人为什么需要艺术?这一点歌德已给出答案,他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和一件大自然的造物一样,人们可以关照它,感觉到它,它感动我们。”
视觉体验指向语言所无法企及的境界,正如当我们看到颜真卿素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祭侄文稿》会与之同悲,字里行间充溢悲愤之情,让我们与千年前的古人产生情感共鸣。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就提到,他试图在艺术策展中不断唤起中国文化绵延了五千年的历史符号。
“丹青百作绘辉煌:中展典藏近现代中国画名家精品展”的火爆充分体现出深圳市民对艺术的关注与喜爱。深圳画家,也是该展策展团队成员之一的陈俊宇分析认为,这场展览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艺术的形式,不仅展现新中国建设图景,也让观众感受到那一代人的精神史和心灵史。他表示,这次的画作多数是中国画的现代题材,是中国画的现代形态,观看时可以提前做功课,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不同画派特征。
在艺术的鉴赏与学习中,艺术史的学习是重中之重,犹如房子的地基,只有将画作置身历史与时代的背景之下,才能对作品有着准确的理解。
“中国艺术源远流长,要看懂艺术,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陈俊宇认为,随着深圳城市文化的发展,美术馆和博物馆数量的增多,会有越来越多的特展和大展呈现给市民,他希望深圳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观众,“艺术是无声的语言,提供了一种观看世界的视角,让你感知生活,激发创造力。”
策展人、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子蚺认为,中国书画艺术博大精深,西方艺术也有清晰的脉络,东西方艺术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在欣赏艺术时,不仅仅单纯欣赏技法,而是从绘画的流派、风格演变、图像的转变、文化意义等方面去理解,这需要观众在更宏大的背景下有知识储备,包括艺术史、文化史等等。他推荐贡布里希所著的《艺术的故事》和《艺术与错觉》两本书籍。
观众在看展中
策展前言是展览之“眼”
当我们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就是策展前言,其中会详细介绍策展人如何策展以及展览的内容,这也是展览的“点睛之笔”,它如同一个“风向标”,奠定整个展览的基调。
资深业内人士周先生认为,观众可以从策展前言中了解展览的结构、内容以及呈现方式,明确这是一个怎样的展览,是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是个展还是群展,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了解策展前言,能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方便观众更好地欣赏作品。”
与此同时,周先生也指出,观看是先于语言的,观众解读作品时不要局限于文字的解读。“艺术的理解永远没有标准答案。艺术作品建立在与个体观赏者之间的关系上,艺术不是用来解释的,是用来感受的。”
世界艺术缤纷多彩,不同艺术的欣赏各有其不同的路径。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画派林立,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基因与土壤中,欣赏一幅中国画,最重要的是欣赏形象、笔墨与意境,形象和笔墨离不开扎实的基础。
观看方式与时俱进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的观看方式亦是如此。中国古人称欣赏为“品”,中国画观赏的方式有些特殊。中国画讲究“可行、可望、可居、可游”,都是将自我代入画中,是一种“沉浸式”的观赏。
诗人王维曾说过:“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2017年,北宋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展出,吸引观众蜂拥而至。这件作品以手卷的方式将千里江山的壮美雄浑徐徐展开,让观众画中游览大好山河。再比如,当我们置身敦煌研究院的石窟中,壁画、雕塑、建筑为观众造境。到了现代,更多科技手段的出现赋予沉浸式以多样的形式。
正在安云艺术设计中心展出的“燥物:当代手工艺联展”,除了展出的一系列天马行空的作品,在展陈方面也可圈可点。《看!地上有件首饰》单元就尝试打破定势思维,观众需要蹲在地上欣赏作品。
艺术的海洋广袤宽阔,无论观看的姿势如何变化,都不妨碍艺术与人之间的情感传达。
(原题《展览越来越多,如何做个专业观众?专家来支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