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童年的读书笔记】《成为我自己》读书笔记之一:童年的创伤与修复、努力与愤怒

#阅读#

一、介绍这本书

《成为我自己》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伦的笔作。

我国的哲学家庄子,曾经用“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来描绘生命的短暂。生命的有限性让人们不断为之努力,思考,开拓,以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亚隆老先生在远隔重洋的美国,去回忆他的生命历程,把他的成长、生活、爱情和工作,浓缩成了四十篇温暖的散文,书写了自己的一生。书中也渗透着对于生命的感慨和珍惜,四十段的回忆,如同一串闪光的珠链,集齐了作者的努力、荣耀和收获的富足,也呈现了曾经的无助、恐惧、悔恨和遗憾的彷徨。

真诚,是亚隆一贯的风格,这种气息可以在他的每一本书中弥散出来,《成为我自己》更是如此。

书中记录着这位出生在三十年代,在美国贫穷的犹太社区成长的小男孩儿,是如何挣脱环境的枷锁,如何收获他的爱情,如何立志专业助人,如何一步一步积淀生命的丰实篇章,又是以何种态度看待自己的存在。

有时候你看名人的传记,是寻找一个参照标志,你可以在他人生的成功与挫败中去对照自己,也或者可以在他的人生遭遇里找到共鸣和攀爬的勇气。

——希望我们能从亚隆的人生故事中,从而找到成为自己的路径。《成为我自己》这本集大成的自传,见证了亚隆作品的诞生,收集了他播撒下来的一粒粒人性的智慧种子,看见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了他成长的不易和生命历程。本书虽然是亚隆的一生,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轨道印痕和他会有不同,但是相信那些爱与恨、惧与悲、感动与遗憾的感受是相似和相近的。

无论多么鲜明的生命也无非包含着四大项,天真的童年,不羁的青年,奋斗的中年和迟暮的老年。所以在我们的读书会,我将打破书中的章节,按照这四个阶段来为大家展示这位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一生。

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被亚隆浓缩到了400页,有纠结局促的创伤、弥久醇香的爱情、孜孜以求的志业,养儿育女,行走四方,一路与诸多有趣的灵魂相遇,一路以文字与人分享着他自己。

宋代蒋捷有一首词: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很好地描绘了在人生不同阶段,同是听雨却有着很不同的心境,为此而发出的慨叹,也用简短的几个字浓缩了一生。

二、 童年的创伤:

每一个人的童年都离不开妈妈。在亚隆的很多书中都有妈妈的影子,在咱们读的这本书的最后结尾处,亚隆八十五岁高龄,去参观展览,看到一张家庭照片时,都会想到自己的妈妈,他会为自己曾经在文章里苛求妈妈而感到羞愧和内疚。亚隆说:“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和重建我的过去,但现在我意识到,我的内心充满了泪水和苦难,我可能永远也无法摆脱。”

我猜想,很多朋友提到童年,都有一些隐隐的创伤,或者说对于妈妈的爱与恨的交织。其实,我们和妈妈的关系也许就是这么的丰富和复杂,一生纠缠,与生命同在。

有人说,亚隆到现在也没有和他的母亲和解。我想,对于“和解”一词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仁者见仁的感受,而不可忽视的是,妈妈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里存在的那一份重要的影响。换句话说,妈妈在赋予亚隆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伤害。对我们而言,也是如此。

亚隆14岁的时候,父亲半夜剧烈胸痛,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而母亲因为太焦虑无助,于是对着亚隆不止一次地大声吼叫:“是你---杀死了他,是你---杀死了他”。我想,这句话对于任何一个处在当时那样的场景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诅咒。亚隆当时也被父亲吓坏了,而自己最信任的母亲,却在慌乱中无意地把父亲病痛的责任推卸到自己身上。

多年后,亚隆回忆起来,依然会记得母亲尖锐刺耳的嗓音,以及那句划破夜空的----你杀死了他。也记得自己蜷成一团,因为恐惧和愤怒而身体僵直,无法动弹。母亲的话却像冷箭一样扎进亚隆的心里,让他用尽一生的力气去拔除。

亚隆也讲述了自己曾带给过别人的伤害。

在十来岁时,他曾对着一个叫爱丽丝的女孩儿,大喊:“麻子!”这样一件事,在七十三年后,午夜梦回被召唤出来。亚隆形容那是一个封存了七十三年之久的脓包,里面装满了内疚,他觉得当他骑着自行车从爱丽丝家门前经过,冲她喊:“喂,麻子”,是在以一种残忍的、毫无同理心的方式来获取她的关注,可以想象自己带给她的伤害和感受。亚隆充满歉意地用“原谅我,爱丽丝”,这句道歉来作为第一章的结尾。

我们中国有句俗语,想必大家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类文明进化出了语言这个神奇的表达方式,它代替了原始的沟通,同时也代替了原始的肉搏式攻击,以一种所谓杀人不见血的方式,在片刻间,就能刺入人心的最深处,虽然并未在身体表面上留下伤痕,却能在心底柔软处割开了,即使岁月无数交叠也愈合不了的伤痕。

郭敬明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悲伤逆流成河》,女主角是易瑶,她的母亲日常毫不留情地谩骂和嫌弃她,因此她充满怨气,变得性格冷酷。而后她得了妇科病,被发现后成为全校嫌弃和攻击的对象,被诬陷后,无力的解释也没有人信。她不堪被嘲笑被排挤,最后用死来给这个世界沉重的回应。这部关于语言暴力的片子,让我们看到,语言的摧残所带给人的无可言说的悲怆。

而台湾作家三毛在十三岁的时候,因为作弊被数学老师嘲笑,不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眼睛上画鸡蛋,最后还让她这样绕走廊一圈,让她再次遭受同学们的目光审视和语言嘲笑。三毛倍感羞辱而,不肯去学校,不愿意接触外界,三十年后自杀。有人说三毛之死是一出人格悲剧,而作为一名心理从业者,我们又怎能不感叹,量表和诊断之下的重度焦虑和抑郁,还有那些心理的创伤来源,有多少是被扎了语言暴力的玻璃碴子呢。

三、 创伤的修复

亚隆把自己对爱丽丝的伤害,作为第一章来开启,并命名为“同理心的诞生”,我很愿意理解为他自有深意的提醒:作为一个人,首先需要拥有的就是同理心,因为那才是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交叠辉映的根本。

就像亚隆在那个恐怖的夜晚,爸爸濒临死亡,妈妈吼叫着把责任推给了十四岁的他,也把他推进了情绪黑暗的冰洞。我们曾有多少人在类似的某个时刻煎熬过、挣扎过。奇葩说的飞飞曾经讲过一个真实的段子,说他的一个朋友自杀,他真实地谈到:也许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就挺不过去,但是他的朋友确实在那一晚就是过不去了,或者每一个过不去的人,也都曾满怀希望地期待自己,能够被同理到去度过那个即将冰封的时刻,而亚隆在那晚幸运地等来了曼彻斯特医生。

医生把手放在亚隆头上安抚他,把听诊器放在父亲胸口,让亚隆听父亲扑通扑通的心跳,告诉他:“不用担心小伙子,他会好起来。”

那一刻,曼彻斯特医生是蓦然照进来的温暖阳光,就像亚隆形容的:“给全家带来深深的礼物,遍及全身的安慰。在那个时候,我决定要像他一样,成为一名医生,将他带给我的安慰传递给其他人。”我想,这也是后来亚隆之所以成为亚隆,被全世界所知晓,并带给这么多人安抚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亚隆关于同理心的另一个重要回忆,是来自他的分析师。他形容她是一个刻板研究所里的一位刻板的培训分析师。而亚隆对她那些深思熟虑、深奥难懂和仔细措辞的解释一句也不记得,但是她以温暖的方式靠近他,温柔地共情他早年被妈妈吼叫的伤害时的样子,让他珍藏了六十年。

同理心是一种能够换位思考,体会对方感受的能力,它让人温和柔软,传递关系中的温度与良善,是冷漠黑洞的承托,是酷寒中的暖炉。就像亚隆,能够在书中对爱丽丝真诚地说对不起,也让我想起张爱玲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无处不在的伤害与修复。

四、 少年的努力

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想亚隆作为一名高产作家,之所以能够留有这么多笔墨,离不开12岁时,每个周末去图书馆读书的那段经历。

亚隆回忆那个时候,说:“图书馆成了我第二个家,我每个星期六都在那里待几个小时,那些漫长的下午满足了我双重的目的。图书馆既让我跟我所渴望的更广阔的世界接触——一个历史、文化和思想的世界;与此同时,它也缓解了我父母的焦虑,并且让他们因为生了个学者而感到满意。”

亚隆曾有一段自我对话,谈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他说:“他们的期待是让我接受教育,成为美国人,他们不管什么时候看到我在看书就很开心,当我在看书的时候他们从来不打搅我。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表示过自己想要接受教育,他们知道那种可能性己经没有了,他们被辛苦的工作压垮了,每天晚上他们都筋疲力尽。他们一定是苦乐参半,他们这么辛苦地工作,以便我可以享受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他们肯定知道,我所读的每一本书、每一页,都把我拉得离他们越来越远。”

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的差异,而在亚隆的文章里,我们却可以窥探到天下父母盼儿有出息,而孩子会满足父母期待的这一共通性。

这段自我对话内涵很丰富:一方面亚隆认同了父母,不断努力,所以才成就了博览群书的大师之名;另一方面成为自己后的亚隆去回看父母的辛苦与距离,又充满着对他们的无奈与哀伤。

“苦乐参半”——不管是父母还是亚隆的内心,都有这种苦乐参半的感觉吧。《格言联璧》里曾有一句话,也描写着认同的代际传递:“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意思是,对父母生前致力完成的事,我要继承遗志,努力完成;对父母生前深切惦念的人,我要亲近他们厚待他们。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挣扎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时,会有一个幻想:就是完全脱离自己的父母。而实际上,当我们细读亚隆的一生,结合很多文学作品,就会发现:有些认同,来自儿女对父母向下传递的爱与希望的承载,同时因为这份期望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五 童年的愤怒

《成为我自己》第八章愤怒简史中,亚隆回顾自己不管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专业领域内,一直都对当面对质感到不舒服,并且一直小心地避开任何需要对质的行政岗位。亚隆总是告诉自己,避开行政职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自己真正的长处是在临床研究、实践以及写作上面,但是现在必须承认:自己对冲突的恐惧和腼腆的禀性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亚隆坦诚地表达,自己不喜欢任何自发的对抗性公众辩论,幽默地说年老的好处之一是:听众现在对他极为尊重,已经很多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在言语上被挑战了。

亚隆小时候所住的街区不安全,十一岁时面对年轻白人挑衅的威胁时,被父亲抓住胳膊拽回家。这成为亚隆回忆里的一个遗憾,遗憾父亲对自己的拯救。这个遗憾甚至让他幻想,如果打上一架的话自己会更自信。同时,亚隆也理解那个充满危险和恐惧的环境中,逃跑是父亲教给他的唯一出路。

亚隆描述的童年愤怒,是一种压抑了的并且转化为回避和逃跑的脉络,也让我们真实地理解,生活中很多回避型性格的人的生成原因-----就是充满威胁的环境,以及养育者的以身示范,也会鼓励了这种逃避。亚隆很羡慕可以直面冲突的人,他惊叹他们的战斗热情,也很渴望有一个可以教自己打拳击的父亲。而生活中也有很多

有些愤怒,有时候没有在某个时刻投出去,就会在某个年龄段一块砖一块砖地砌成了一个逃跑的滑梯。所幸亚隆一生在工作中来发展自己,就像他说道:妻子知道自己只喜欢四个人、最多六个人的小型社交活动,觉得自己成为团体治疗的专家是一件相当滑稽的事情。但事实上,他带领团体的经历,证明了是具有治疗作用的,而且也培养了自己在团体情境中的舒适感。在长期的工作中,面对众多听众演讲的时候,他己经不怎么焦虑了。

我想,亚隆的这些经历也会带给我的那些回避冲突的来访者,以及广大的曾经在威胁中败下阵来的人们一些希望。内心不死必有改变,愤怒是一种能量,不被阉割必然升华。我想借用刘禹锡的《浪淘沙》来提升大家的勇气,也结束我们对于亚隆童年回忆的拆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亚隆在创伤与修复中习得了同理心,在努力和愤怒之中获得了发展自己的勇气,我们很多人在幼年也有创伤和愤怒的时刻,推荐阅读《成为我自己》,希望亚隆的故事能给予曾经无力、无助的我们一些希望和勇气。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