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马位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核心地区,西汉古都的东部位于永保镇下弯管和新安县汉河弯管之间,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驿站,过去西京长安来到东都洛阳后,节点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关于“义马”名称的由来,有《诗经·国风·齐风·南山》种植业的“亚麻”、先秦至汉唐驿站“千秋亭义马驿”和“龙马精神忠义千秋”的传说。
先秦至汉唐,千百年间,顺着涧河旁边,通过丝绸之路和崤函古道相互碾压的靓丽驿道,来往于洛阳长安,东去达海,西出西域,这里迎来了汉高祖、唐太宗;走过了武则天、上官婉儿。曾经有李白、杜甫在这里饮酒作诗,酝酿了无数篇千古美文;也还有苏轼、司马光在此处研墨挥毫,记录了多少页刀光剑影!
义马鸿庆寺
义马鸿庆寺
汉唐期间,丝绸之路、崤函古道上寺庙点缀,供来往客旅膜拜的同时,也为客旅提供了休憩的场所,散布在寺庙中的碑刻、偈[jì]子和传说,也丰富了河洛间的文化和典籍。
鸿庆寺石窟位于河南省义马市东南14公里处。鸿庆寺原名三圣庙,一度更名为大德寺。现鸿庆寺寺名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亲自题名。据碑文考证,鸿庆寺建于北魏(公元386年至公元534年),后期仍有续建。从初建始就香火旺盛。进入金元时期,寺院占有耕地数百亩,纺车、侧轮水磨等生产生活资料一应俱全,香火旺盛的明清时期,这里住着的僧侣多达280余名……”
窟内存有金世宗大定年间碑刻。
鸿庆寺中明朝嘉靖42年碑记:“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见山灵林茂,嵯峨冲天,水绕周围白鹿啣花,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谕修数龛度金鼓、诸佛像现放佛光喜度众生。”这应该是个传说,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发展到鼎盛。而公输子即鲁班,通常意义上的鲁班是建筑业的鼻祖,土木工匠的祖师。而历史上真实的鲁班确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一生勤劳不息,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发明了很多物品的科技发明家。他活动大约划定在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30年间,而当时正是我国先秦从春秋逐渐过度到战国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变时期,较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早600多年之久,说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就有些牵强了。
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不仅更变了100多个姓氏,更以洛阳为中心在四处开凿石窟,随后佛教的石窟艺术便在中原地区发展开来。传说北魏孝明帝元诩即位后,曾亲自来到石佛村一带,站在白鹿山极目远眺,但见这里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于是就命工匠来此刻凿石窟,并大兴土木,建造了名扬天下的“三圣庙”。之后,更名为“大德寺”。
鸿庆寺石刻造像
据当地民间传说,最早的人们曾经在附近的千秋南山上开凿石窟,但那里的石质太硬才来鸿庆寺所在的石佛村建造。后来又因为洛阳的都城建设等原因,才放弃了这里的工程建设,哭着去了洛阳的龙门。所以石佛村才有了后来的石哭一说。
东魏秘书监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孝明帝时,京都洛阳建春门外御道北的建阳里,里内有璎珞、慈善、晖和、通觉、晖玄、宗圣、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10寺。里内有士庶2000余户,信崇三宝。僧侣们的给养,由百姓所供。崇真寺和尚惠嶷,死后过了7天又活过来了,是经过经阎罗王检阅,因为名字错误而被放免。惠嶷诉说那些天的事情,有5个和尚一起。一个是宝明寺智圣和尚,坐禅苦行得升天堂。一是般若寺道品和尚,以诵40卷涅槃经,也升天堂。融觉寺的昙谟最和尚说他讲《涅槃》、《华严》经,领众达1000多人。阎罗王问他:“讲经者心怀彼我,以骄凌物,是和尚中第一粗行。今天只说坐禅、诵经,不说讲经。”昙谟最说:“我立身以来,只好讲经,确实不闇诵经。”阎罗王勅交给有司。即有青衣10人送昙谟最向西北门。屋舍皆黑,应该不是好的去处。禅林寺的道弘和尚说他“教化四辈檀越,造一切经,人中金像10躯。”阎罗王问他:“作为和尚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诵,不干世事,不作有为。虽造作经象,正是想得到他人财物;既得他人财物,贪心即起;既然有了贪心,便是三毒不除。”也交给有司,与昙谟最一样同入黑门。灵觉寺的宝真和尚说他出家之前,曾经作过陇西太守,造灵觉寺。建成后就弃官入道。虽不禅诵,但礼拜不缺。阎罗王问他:“你作太守之时,曲理枉法,劫夺民财,假意建造这所寺院,不是以你自己的能力,何必说它。”也交给有司,青衣送入黑门。北魏胡太后听说后,安排黄门侍郎徐纥按照惠凝和尚所说到宝明寺等寺了解情况。城东有宝明寺,城内有般若寺,城西有融觉、禅林、灵觉等3寺。问智圣、道品、昙谟最、道弘、宝明等人,确实有这些人,并且,都已经死了。大伙议论纷纷,说:“人死有罪福。即请坐禅和尚100人常在殿内供养。”后来,惠嶷到白鹿山隐居修道。从那以后,洛阳的和尚都开始禅诵,不再以讲经为主。说明在北魏时期已经有鸿庆寺。
另据《金石续编·唐鸿庆寺碑》和《全唐文·双像记》记载,唐鸿庆寺碑是“大周圣历”年间刻制,记述有“天册金轮圣神皇帝陛下降兜率以乘时,临宸极而膺□”,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时期。按照武则天的年号,载初二年(公元691年)九月,武则天改唐为周,尊号“圣神皇帝”。长寿二年(公元692年)九月初九,武则天加号“金轮圣神皇帝”。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正月初二,武则天加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加号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改元圣历就又一次莅临鸿庆寺,当时鸿雁翔空,武皇认为是吉兆,勅命“大德寺”更名“鸿庆寺”。登仕郎宫若驚勒书记之。
鸟散荆分(来自网络)
鸿庆寺面临涧河,背依白鹿山。目前发现的历史遗存有石窟8座,大小佛龛106个,造像120余尊,佛传故事浮雕五幅,在数十米高的山崖下一字排开。石窟造像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为主。窟内浮雕题材以礼佛图、降魔变、释迦牟尼出家图等佛传故事为主。其中“降魔变图”浮雕是中国国内目前发现同类作品中做大的一幅。北壁的五角形城门楼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为国内现存最早的实例,是研究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鸿庆石窟面积虽然不大,但它却很全面,布局十分合理。在伊阙龙门石窟等成千上万尊雕像中,基本没有相联的故事。而鸿庆石窟则在多组内容相连的佛传故事中,让人们从流畅的雕像中解读出极具张力的情节。比如第一窟释迦牟尼出家的佛传故事,浮雕以形象的场景来表述,体现了佛祖出家前后的心理状态与社会环境;而正壁的“降魔变”佛传故事图,则形象表达了佛祖降魔时惊心动魄的过程。雕像中各种魔鬼布满画面,众魔鬼或妖艳或狰狞,或大刀长茅,或手持弓箭棍棒,或坦胸露乳,骑着怪兽无不向佛祖进攻。其场面宏大,堪称中国古代凿刻艺术的鸿篇巨制。
北宋司空、太尉、康国公韩绛知河南府时到鸿庆寺,作诗《游鸿庆寺》:“久旱雨初足,乐游春正深。喧阗观士女,清旷入山林。佛界云成宝,僧园地布金。方塘探子石,高阁会宾簪。沙水通溪白,松筠逐径阴。纷华从满目,幽寂自虚心。印组端为累,岩扃[jiōng]得暂寻。晚风吹绿野,归骑已駸[qīn]駸。”
1963年,鸿庆石窟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鸿庆寺石刻造像
鸿庆寺见证的历史人物
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扩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中部,维持了32年。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首次来到洛阳,当年十月,就诏令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唐朝的京畿)”。李治在位期间,曾经9次来往于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共寓居洛阳达11年3个月,683年在洛阳去世。684年,武则天执政后,立即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实际上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洛阳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名武曌[zhào],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县),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14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通过打击功臣元老和关陇贵族后成为皇后(公元655年-公元683年),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690年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武后想夺李唐的社稷,想尽除李氏诸王,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大开告密之门,在朝廷内外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通过各种手段将唐之宗室杀戮殆尽。执政期间其宗教政策是以佛教在道教之上,命人凿“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投入洛河,谎称她称帝是顺上天的旨意。出于政治目的,把《大云经》重新加以注释,加深佛经里对“女国王”故事的普及性,让人做《疏》,通过佛教为自己谋夺李唐的合法性制造依据,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在位)。
武则天称帝期间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大臣均在其列。她改革科举,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出仕。《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武则天称帝期间,除了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对于武则天选择洛阳作为武周的政治中心的原因,陈寅恪先生则认为,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原因。武则天定都洛阳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就政治原因而言,武则天定都洛阳是为了与李唐王朝分庭抗礼,近而实现改朝换代的心愿。
武则天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氏在上阳宫病死,享年82岁,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银杏化石复原图
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公元665年-公元713年),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根据《全唐文》记载,太平公主的本名是李令月。太平公主8岁时,以替已经去世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为名,出家为女道士,太平的名字,是她的道号。太平公主喜欢权势,武则天认为她长相、性格都像自己,常与之商议政事。武周末年,武李两家矛盾尖锐化,太平公主本人虽是武家儿媳妇,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拥护者。公元705年,张柬之发动神龙兵变,太平公主参与诛杀二张,逼母亲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是为中宗。李显复位之后,太平公主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政治。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太平公主参与了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景龙政变,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睿宗,这时太平公主的权位达到作为公主的顶峰。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李隆基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
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公元664-公元710)是陕州渑池(今河南渑池)人,唐代女官、诗人、昭容 ,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孙女。因祖父上官仪“草诏废后”案随母亲郑氏配入内庭为婢。14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李显时,被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并以皇妃兼内舍人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710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将上官婉儿与韦后等同时诛杀。711年,复封昭容,谥号惠文,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其墓志铭:“......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昭容,居安以危,处险以泰。......皇鉴昭临,圣慈轸悼,爰造制命,礼葬赠官。......”
安乐公主。698年,安乐公主李裹儿(公元685年-公元710年)和她奶奶武则天一同莅临鸿庆寺。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只有25年。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之女,韦后所生,号称“大唐第一美人”。她出生时正值李显被废流放途中,只能解下衣服做襁褓,故取名为裹儿,中宗李显复位后对安乐公主宠爱有加。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引领了当时女性为主导的时代,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孙女安乐公主权力欲望特别强。在李显统治时期,她大肆开府设官,干预朝政,生活奢侈,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她曾向中宗李显请求立她为皇太女,与母亲韦后毒杀中宗李显,诛杀太子。安乐公主掌握军队试图谋反威胁到太平公主等人,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了唐隆政变,安乐公主和她母亲在当夜被杀,追废为“悖逆庶人”。但睿宗李旦仍按三品礼制为其入葬。她是中国古代最有争议悲情公主之一。
这些人都是世间龙凤、人间翘楚。从657年开始,到713年,56年间,有时他们纵情山水,还到天池(渑池天池,渑池八景之一)狩猎;有时他们行色匆匆,脚步都不敢停,鸿庆寺是他们最好的见证。佛曰“善哉!”,但万象神宫中他们的杀伐决断又掀起了多少血雨腥风!典籍中的一个“通”字,又诠释了她们靓丽下的宫庭荣辱人生。
唐鸿庆寺碑文
成语出自鸿庆寺
成语:天南地北[tiān nán dì běi]出处《金石续编·唐鸿庆寺碑》或《全唐文·双像记》。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
唐•鸿庆寺碑:“......运逢屯否,时遇纠纷。天南地北,鸟散荆分。神器改易,载返邱(业?笔者注)坟。瞻双桐而识井,望五柳□□□......。”千缀登仕郎宫若驚书。
唐鸿庆寺碑成于大周至圣年间(公元698年-公元704年),早于金·元好问的《迈陂塘》词。也有把“天南地北”作“天南海北”,天南海北在成语词典中出处《金石续编·唐鸿庆寺碑》。按照清朝嘉庆年间金石家陆耀遹[yù]的记述,《双像记》是因为词中“双像异仪,丹青殊妙。”而取名,记在《全唐文》中。
唐·刘禹锡《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宋·苏轼《次韵郭功甫观予画雪雀有感二首》:“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九万里风安税驾,云鹏今悔不卑飞。可怜倦鸟不知时,空羡骑鲸得所归。玉局西南天一角,万人沙苑看孤飞。”(注:绍圣年间,苏轼在被贬惠州后,画了幅雪雀图,好友郭功甫知道了,便寄诗给苏轼:“平生才力信瑰奇,今在穷荒岂易归。正似雪林枝上画,羽翰虽好不能飞。”到了元符四年,宋哲宗崩,宋徽宗即位,苏轼得赦。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徒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正月,苏轼经过南岭北归。这个时候郭功甫又用前韵寄了一首诗给苏轼:“秋霜春雨不同时,万里今从海外归。已出网罗毛羽在,却寻云迹帖天飞。”苏轼作诗以对。)
元•金好问《迈陂塘·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注:元好问乙丑年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作为崤函古道、丝绸之路上的常客,刘禹锡、苏轼、元好问都来过义马,到过鸿庆寺,都是天南地北客,并把“天南地北”和“海北天南”拈手用来。苏轼赴凤翔任时在渑池龙耳寺还成就了成语“雪泥鸿爪”。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义马成为中国现代煤炭工业基地,人们从祖国各地来到义马,参与义马建设,成就了中国工业500强的义煤集团,成为真正的天南地北义马人。
如今,“丝路古驿,能化新城”义马正以全新的姿态拥抱未来。
武则天手书的太子升仙碑(来自网络)
登仕郎是指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