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拍案叫绝造句】于永正著作读后思考:如何寻找语文教学的“亮点”?丨课堂反思

不久前,我偶然读到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语言质朴,深邃而浅,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在心里。(莎士比亚)。

在这本书中,于永正老师将自己教语文的点滴感悟分成四部分呈现,我最喜欢看的是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这位一线语文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如穿透迷雾的阳光,为苦苦思索怎样让每一节语文课都上得精彩的我指明了方向——语文其实很简单,它来源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隐身于社会的角角落落。于老师这些语文教法并不高深,但却令我们拍案叫绝,原来语文还有这么简单的教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本文作者石万荣(右)

中学阶段的课文课文选材大多是比较有名的篇目,有些篇目一直被沿用,这就会出现同一篇课文被不同的老师反复来讲的现象。如何导入、怎样表演、怎么拓展,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典范。初登讲台的我,如何才能讲出亮点、讲出新意?往往一篇文章,我能想到的出彩的地方,几乎别人全都想到了。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一堂课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不能和失败画等号,但至少意味着平庸。"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心准备,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如何寻找语文课真正的亮点呢?于永正老师在书中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是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来培养和提升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要以读写为主。在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很重要。讲解分析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学习。但是朗读不同,朗读更能赋予作品生命,更能使人接近作者、感受作者、理解作者。所以说,学习一节新课,语文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我们离成功就又近了一点了。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把文章读好了呢?首先,就是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通过反复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情感,在脑海中绘出人物的轮廓;其次,就是品味标点符号、提示语、语气以及表情等能够传情达意的元素,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老师可以为学生表演范读,让学生听出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欣赏朗读的韵律之美;最后,学生通过大量朗读与反思,关注人物年龄、身份、性格,再结合自己的个人感悟,便能体会文章的意境,读出自己的个人心得。有些知识不用老师讲,学生读得多了,自然就会懂,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理。

学以致用,文章读懂了,就要会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必不可少。由于课堂容量有限,上课时长的限制,拓展延伸总是意犹未尽。课堂上生成性的知识,却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同时也最能体现授课老师的功底。在书中,于永正老师用 "关心"进行造句训练的片段,值得我们深思。首先,他展示出一副"老师家访图",并假设出图中的人物身份,为学生造句减少了不必要的困扰。然后他引导学生假设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语境造句。最后,他要求学生以"关心"为题来写出一段话。这种以一幅形象的图画为依托,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层层递进,使得语文教学如行云流水,妙趣横生,解决了学生词汇有限、语言干巴的问题。

总之,语文课堂想要上出亮点,就要多琢磨,多钻研,多为学生着想。中学语文课堂不需要花样百出,简单为好。抓好读写环节,一定要练扎实基本功。大道至简,语文教学也不出其外——于永正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而教学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参透。


作者:石万荣(陕西省彬州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来源:《教师报》;编辑:关中小伙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