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中秋节临近了。
晚风凉爽,
突然想去公园参观一下。
花草之间消除一点疲劳。
行至湖边,
见夏日的荷叶田田,
如今已渐趋凋零。
叶盘枯色斑驳,花瓣零落飘散,
却并未倒下,靠一根茎支撑着,
在瑟瑟秋风里,坚定伫立。
赏荷的最好时节是盛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暮春时也尚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日的荷塘,注定是被人遗忘的。
人们在秋日赏桂观菊,
也描摹秋叶的静美,
连平日不起眼的芦苇,
也有人为它吟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却独独将秋荷忽略,
在她华丽貌美之时,
世人趋之若鹜,盛赞她的高洁。
而今枯落萧索,
竟无人愿停下脚步,
施以哪怕一寸的目光。
而秋荷,似乎并未在意,
依然不声不语,亭亭独立。
这样破败的优雅,
是荷花的孑孑风骨。
01
留得残荷听雨声
这一塘渐衰的枯荷,
曾也风华流转,
人们不吝辞藻,不啬情感,
咏赞她的肌骨,她的品性,
甚至连别称都为她取了许多:
芙蕖,菡萏,水芝,玉环
……
她当然担得起这样的赞誉,
但是秋风拂过,
先是为她卸去了绯红花瓣,
继而洗掉了莲叶翠色,
添上一些皱纹,加上几抹枯色,
如此一来,风华不再。
先是爱花的人走了,
他们去追寻金桂与秋菊;
然后爱叶的人也走了,
他们去赏银杏飘散,红叶满山。
最后荷塘一片寂寥,
荷花残,荷叶枯,
唯有荷茎依然直立,
一如既往地,如周敦颐所言:
“不蔓不枝,亭亭净植。”
每赏残荷,总想起黛玉,
那个外表柔弱,内心倔强的姑娘。
宝玉对着残荷发牢骚时,
黛玉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护了这一塘秋荷。
若细细想来,
黛玉哪是为听雨而护,
分明是见这一塘荷,
仿若看见了自己。
生得冰肌玉骨,
却落得漂浮零落,
然而从未认命,即便凋谢,
也傲然秋风中,风骨犹然。
02
秋荷凋零,如美人迟暮
凋零的残荷并非不美,
须得会赏,才知其美。
画家周宝麟说残荷:
“它不再是红红绿绿的彩色照片,
更接近于中国画的简约与意境。”
夏日荷花繁盛,莲叶接天,
谁都看得出美,
随手一拍便是大片。
而秋日残荷,则不然。
乍一看只是一塘枯荷,
零落飘散,满目萧然。
再一看,才可品得些许凄美,
让人平生些忧郁凄凉来。
若能细细地看,
才能入残荷之境,得其风韵。
多像那些迟暮的美人,
岁月在她们脸庞与肌肤上,
留下印痕,不可逆转。
有人因这些痕迹,郁郁不振,
而有人却乐得欣赏,
以细纹为徽章,留白发度清欢。
如杨绛先生所说:
“老要有老的风骨,
老要有老的优雅,
正如春华秋实,
四季轮回,各有风采。”
杨绛
二十岁的女孩,即便不施粉黛,
也美得明丽而清雅,
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道不尽其美,却是最好的比喻。
八十岁的老人,
褪去了天真,落尽了貌美。
却仍独具风韵,如这一塘枯荷,
简约而饱含深情,
你能在她身上看到岁月的痕迹,
却看不到光阴的摧残。
杨绛
因为她们坦然接受这样的宿命,
从不抱怨,也绝不瘫倒,
日复一日地,收藏岁月,
再一点一滴地,谱成诗篇。
岁月既往,光阴易逝,
而优雅与风华,永不失色,
若有风骨藏于心,
岁月从不败美人。
叶嘉莹
03
残荷不残,仍有风骨
荷花,亦称芙蕖,
生在暮春,美在盛夏,
枯在仲秋,落在寒冬。
一年光阴,是她的一生。
如今正值暮年,
残荷却并不残。
昔时夏日,狂风暴雨,
她不肯低头。
如今秋风萧瑟,花叶皆枯,
更不肯倒下,靠一根茎支撑着,
如暮年的老人,满头花白,
仍挺直腰杆,整理发髻,
在风中一步一顿,
却走得挺拔而坚定。
若你读懂了她的美,
便是看到了她的风骨,
爱上了她的灵魂。
如叶芝在诗里写的那样: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秋风萧瑟里,残荷仍独立,
有时间,去荷塘边看看她吧。
欣赏她的风骨,
也试着读懂她的灵魂。
如此,便也习得了如何能够,
从容对岁月,优雅待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