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西方现代化经典理论,现代化就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端的整个社会变革与发展,当然,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面对本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传统和众多农民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与乡村命运的问题更是尤为突出。就文化保守主义的梁漱溟看来,儒家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主流,其文化、礼俗以及工商业等,都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他秉持乡村本位的思想,认为中国文化之根在乡村,而以西方工业文明和城市化为模板的现代化带来的是乡村的衰败,其根本是破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复制西方道路,唯有立足于传统文化,以乡村建设进一步改造传统文化和重构现代社会结构,最终实现国家的救亡图存与现代化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上中央政府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基本政策,更多依赖于农业剩余来推动城市化发展,通过剪刀差方式将农业资源转向工业和城市。改革开放后,尽管在农村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但农业剩余的分配方式依然延续原有模式,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税取消以及城乡关系的调整,乡村治理模式也由资源汲取转向资源输入型,乡村也已不再是国家现代化的手段,乡村现代化也成为自身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基本达到60%。尽管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当代中国现代化路径依然是以城市化为本位推进城镇化建设,内在诉求是削减乡村,可以说是离弃“乡土”的“现代化之路”。面对如何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避免乡村衰落,进一步处理好城乡关系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城乡融合发展,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如何保持、发展乃至振兴,实现乡村自身现代化、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以农耕文化为核、乡土社会为基构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传承创新发展,显然都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问题。尽管“乡村振兴战略”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是从中国百年现代化建设历程来看,依然无法绕开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人所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