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乡土中国读后感专题之《乡土中国》备课札记:现代人,再难有羁旅诗,衣锦也不知去何处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羁旅诗,以前每每讲到这里总是对学生这样说:产生羁旅诗的原因是因为诗人远离家乡,旅途困顿,以诗抒怀。

这的确是羁旅诗产生的一个原因。

古人离家多是为生计所迫,比如出外经商。但商人一般是不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羁旅思乡之情的,他们往往是诗人在诗歌中诟病的对象。比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简单两句就说出了诗人眼中的商人形象:重利轻别离,为了谋求钱财,不惜离开家,离开家人,让琵琶女陷入深深的孤独痛苦中。商人的这一形象恰好和白居易深情款款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仔细想想,商人是很冤枉的。商人不出外经商何以谋生呢?生计无着家人的日子要怎么过呢?但诗人从不会客观公正地为商人考虑这些,当然不考虑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中国人历来对商人的不友好,甚至鄙视,认为商人是奸诈的,这奸诈也包含见利忘义和见利忘情。

有意思的是在对待离家这家事儿上诗人采用的是双轨制的标准。离家在外的除了商人还有其他人:为仕途奔波在赶考路上的举子和为军功戍守在边塞的军人。仔细想想,这两种人的离家和商人的离家有本质的不同吗?举子科考,倘若得中,金榜题名,会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军人戍边,倘若幸运,建功立业,会赏金赐爵改换门庭。所以他们的离家从长远来说也是为生计所迫。而且古人走仕途科考之路也是异常艰难的,太多的人从青春年华到皓首白须;军人的建功立业更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且不说有多少人成了“一将功成”时枯朽的“万骨”之一,就是能够荣耀归来也得是个熬年头的事儿。所以,这两种人的离家也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但诗人眼中笔下他们的形象就美好了很多。他们多情多义,人在旅途思念家乡,不仅思念家乡的妻儿老小,甚至家里的一树梅花也是他们多情的见证。他们旅途困顿,身在异乡为异客,不仅要承受物质贫乏带来的痛苦,更要忍受心灵上孤单寂寞的煎熬。但为了家人的荣华富贵,为了国家的和平安宁,这些他们都能忍。忍他人不能忍的痛苦,高大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

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我发现中国诗坛有那么多的羁旅诗还有一个社会原因,那就是先生所说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所以,当诗人不得已离家在外时,思念故乡的一草一木就是他们不自觉的一种情怀。回家,也就成了任何一个游子心中不断呼喊的声音。这声音变成诗歌就是羁旅诗;倘或变成理想中的行动那就是衣锦还乡。他们想要回到故乡展示自己离家在外的成绩,让每一个曾经熟悉的人看到自己是怎样的了不起。而往昔熟人现下或仰慕或嫉妒的眼神可以弥补他羁旅途中一切的痛苦。

然而现在,交通的便捷让离家在外的人想回家就可以回去,无论多远,中间隔着的不过是一张车票而已,所以,现在的人写不出羁旅诗了。不仅如此,衣锦还乡对现代人来说也基本是过去人的事儿了。城乡流动,让太多的人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家乡,再回去,家乡或许还有熟识的老房子老树,但熟悉的人还有多少呢?即使是衣锦而回,辛苦换来的荣耀也少了欣赏的人。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2021/9/13 Monday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