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得历史上的“乌台诗案”,却单薄仅为书上的字眼,最多装模作样的唏嘘一番,无甚切身感受。
《黄州突围》,一个独特的视角与描述,揭开了中国世俗社会机制的悲哀,颠覆了原有的大脑认知,只能愤怒地握拳再握拳。
我以为苏东坡的被贬是个单纯的、皇帝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性格多疑一方面铁腕控制思想统一而造成的悲剧事件,却不曾想宋神宗深知苏东坡的才华,他尊敬的祖母太皇太后又是竭力保护苏东坡。那么这样一个千年大文豪又是如何锒铛入狱的呢?
曾有小人拿着苏东坡一首写桧树的诗里的“蜇龙”二字举报说苏东坡对皇上确实有二心,“写到了龙还不是写皇帝吗?”,宋神宗倒是清醒,反驳道:“未必,人家叫诸葛亮还叫卧龙呢!”
先不说这举报如此可笑牵强,哪怕是历来对皇权最是敏感的的皇帝都能一眼瞧出不妥,更恍若天下众人了。当然,这个事例也从侧面看出宋神宗心底并没有迫害苏东坡的企图,若是心底早有盘算,此时岂非顺坡下一举定了他的罪,哪来的为他辩驳,也许你会说,这只是皇帝看不过去这个理由,可回数历史的斑斑泪迹,九五至尊又岂是会处理个人还找不出罪名,没有人会命硬得去质疑那个时候的天,他们只能捂紧耳朵、装聋作哑地活下去。可奈何这样的小人多了,诋毁检举铺天盖地得而来,任谁也要心里一咯噔,何况是皇帝呢。最终还是三人成了虎,苏轼判了罪。
心痛的是这场可耻的围攻,皆是来自苏轼的同代文人,里面竟还有个曾是他的好朋友。这些小人,有的是出于自己卑鄙龌鹾的心理,以检举揭发为职业,把他人从云端射下为乐事;有的是出于妒忌,见不得苏东坡出身贫寒如今却在文坛上大放异彩;有的自以为是,认定自己的文章天下第一,对后起之秀想尽办法对付;有的只是普通人,前天可能还在到处吹嘘自己在哪见过苏东坡,今天就凑个热闹,也在扳倒大名人上插一脚……一个人的诬陷,只能是一个笑话;两三个人的谗言,还成不了气候;一群人的七嘴八舌,就所向披靡了。
起初的苏轼,听闻自己的诗被检举,还先是一愣、然后幽默地讲到:“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就是这样一个豁达宽容的的大文豪却被谗风陷雨推上了死路。后来苏东坡到了黄州,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便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欢喜东坡剥除一切外在、从此愈加回归心灵的清纯和空灵,千年绝唱因而奏响,却悲伤这个时代竟是不能容忍有才之人的尽情舞蹈、这个社会竟是保护不了真正才华之人反而逼之上绝路。
秋雨先生一句,“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困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直叫人潸然。
这样的事也绝不止在古代,如今这个号称自由平等的社会,舆论的力量却令人叹服震惊。媒体,拥有世上最强的的思想武器和最广泛的言论影响力,本该最是实诚、不偏不倚、尽可能公正地去报道、去讲述,有些却成了诬陷揭发的窝藏地、谣言绯闻的发酵箱、色情暴力的宣传栏。
曾经的上海文化第一人、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深入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余秋雨先生,竟也经受了国内近二十年的造谣浪潮,至今百度搜索余秋雨,还会出来一堆虚假的负面消息。倘若不是阅读了先生的文字,光是看着那些批判文章,想是也会被迷惑了去,至少也会有所怀疑。我不知道为什么媒体如此着迷于捕风捉影,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容易轻信并热衷于看他人的热闹、包括我自己。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是一个信息迷失的时代。如此繁多的真真假假,有时真不知该相信谁,两方都说得有理有据、真诚恳切,却恨不得撕了对方。恼恨自己没有一双火眼金睛,明辨稂莠;期待智者,可又怕智者未必是仁者,仁者未必是勇者。
但总还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真善美必将战胜假恶丑。我美丽的祖国,我挺过了文革十年浩劫的祖国,我信你,终将给你的孩子一个朗朗青天。
作者简介
王怡人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专业
性格标签:一个动若脱兔、静如处子的南方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