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这是我看过他的第一部小说读这部小说最大的感受,是心灵的震撼,原来一个人的经历可以这么曲折,原来一个人的灵魂可以这么强,能使一个人经受住身体的洗礼,经受住文革的摧残,并在无数诽谤声中坚守本心。
本小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如梦起点;摘自原版文化苦旅,也是全部苦旅的起点,也是如梦的童年。第二部分:中国之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余秋雨的身上得到了绝佳体现,走遍中国大陆,寻找中国文明的历程,可以说,读了之后让人感觉懂了很多。中国文明的艰苦历程在里面也有加分形象的体现。第三部分:世界之旅;不局限于中国,在于观察除中国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于是他去了中东,去了北欧,去了南美,甚至,感受佛教,体悟修行。第四部分:人生之旅;以自我为中心,写自己的圈子里人的苦楚,从东山谢氏谢晋到百岁老人巴金,从佐临遗言再到自己深陷“石一歌”诽谤,连自己的父亲都被活活气死,自己却还得继续前行。这部小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余秋雨的苦,其次是中国文明历程的苦还有他圈子里人遭受的苦难;再者就是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层面的知识。
在这本书中,余秋雨先生出发点较为独特,用高人一等的洞察力去为华夏民族的深层文化陷入沉思,更用其细腻的笔法将博大的华夏文化深层次的“苦旅”展示出来。这样的“苦旅”并不是甜腻腻的,其中饱含着数不尽的辛酸苦辣,再加之古老中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这本书平添了一份厚重与独特的味道。在读到《文化苦旅》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充分的思考到,往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与历史古迹背后,竟然伸长这如此厚重的内在含义,体会不到的辛酸苦辣,以及个中的曲折意义。上述的意义又在余秋雨先生精灵一般的笔触之下展示的淋漓尽致,最终通过一系列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而书本之中,先生提及到的几个地方的对于“苦”的感悟更是让我感受颇深。《道士塔》是《文化苦旅》开书第一篇。这一章节中,作者将王圆箓道士出卖东方明珠的敦煌莫高窟国宝的悲愤表现的入木三分。到现在为止,道教已经具有了1800多年的深厚历史,并且深深的刻上了中华文明的烙印。在华夏大地上,道教道脉不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国教之一。但是现在,书中的主人公王道士竟然不顾整个道教的颜面,只为一己私欲,将属于祖国的国宝贩卖给外国人,余秋雨先生在书中疾呼到:“我好恨!”。开书第一篇即点名“文化苦旅”的“苦”意,给人当头棒喝,让人深思。通过先生在本章中的描述,让人心头不为之一紧,历史的兴衰,文明的寥落,苍凉深邃之感跃然纸上。除此之外,正如我在教学工作之余参加到的政治学习中提到的一样,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其主要的代表者和见证者就是汉字与史学典籍,书中的王道士竟然为了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做出了一笔在价值层面上失衡程度难以描述的“交换”,“交换者”还是一个并不具有任何中华血统的外国人,其行为令人深思。其实,王道士又何尝不是见证中华文化衰微的一个缩影,一个小小的代表而已。然而,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的传统文化的衰落,,这才是最让我们值得深深思考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终究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国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