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世界榜首畅销书——龙应台“人生三书”,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停下来,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女,继《野火集》后,龙应台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首次套装(《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持续畅销两岸三地及华人世界!
“人生三书”,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三本书,华人创作史上最畅销的现代经典,三代共读,隽永典藏。《孩子你慢慢来》写了8年,《亲爱的安德烈》写了3年,《目送》写了4年。《孩子你慢慢来》看见天真、欣喜、惊诧的启航,《亲爱的安德烈》看见中段对江山起伏、云月更迭的思索,《目送》是对个人行深情的注视礼,在他步下行船之际,在他的光即将永远熄灭、化入穹苍的时刻。
“人生三书”之一《孩子你慢慢来》,20年来最温暖、最受欢迎的“母子之书”,给华人世界无数读者、无数家庭带来感动和启迪。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扭转百万家庭亲子沟通模式的36封家书,感动华人世界无数读者,真诚袒露龙应台、安德烈母子两代的碰撞与交融,平等探讨心灵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他们原来也可能在安德烈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母亲努力了,儿子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有时候,为人父母,需要停下来,鼓起勇气去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女;有时候,作为子女,我们是否有耐心好好与父母交流,了解一下我们最熟悉又其实十分陌生的亲人?
“人生三书”之三《目送》,堪称21世纪的《背影》,是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是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74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
龙应台跟自己的儿子分享她对人生的体悟时,讲过这样两段话:
一、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欲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欲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二、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的惊涛骇浪。
这两段话,一个是从友情的角度来分析人生,一个是从爱情的角度来分析人生。友情与爱情,这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不可或缺的,对个人的愉悦感、幸福指数影响深刻的两种情感、两种关系。但是,任何一种情感,任何一种关系,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个人命运的成败真有自己想象的、想当然认为的那样强烈、那样重要吗?
至于龙应台所说的“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欲走愈孤独。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如果去了“可能”二字,我真的又要言辞犀利了。但是龙博士的这种经过岁月沉淀的对人生的“悲观”倾向/见解方向,我实难苟同。因为自己生命中的关系纯洁不纯洁,明亮不明亮,全由自己选择,并不一定是“人年龄大了,就一定都进入不纯洁不明亮的关系怪圈”。
我说这话,一些年长的人或比我经历复杂的年少的人,或许会像公司里时不时与我“思想碰撞”一下的哥哥姐姐们一样看我:小毛孩一个,啥都没经历过,还来跟我谈生活见解,太理想化了!话说你们问了我好多遍真的总不记得我到底几岁,总以为我是二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我其实是要长几岁的大姑娘啊......这或许也是很多人成长的“烦恼”,在长者面前,你说话是难免会有无力感的。
但是,那又能怎样呢?你再大,也总会有人把你看做孩子。人生的任何阶段,世间又有几个人会完完整整地“认识”真正的你呢?或许当你经历这些时,能很好地处理,那才有资格来谈论这些。那时说话才有力。但是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去向怀疑这些的人证明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要自己享受自己选择的人生状态(比如,被家庭羁绊但是享受那份付出的责任与爱,不自卑也不抱怨),对于自己,那就是最好的。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善加处理,不会随着年龄的渐长,而逐渐落入社会的俗套里。简单纯真的个人生活,简单真诚有爱的群体关系。如此,足矣。
人生很短,活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