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梅江区教育大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对梅江区教育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会议提到,近年来梅江教育的变化,总体呈现“四个新”的发展态势:
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
坚持把每年近六成的民生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教育总投入从2010年的2.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5亿元。城区学校建设扎实推进,特殊教育学校、龙丰幼儿园、风眠小学和芹洋梅州中学小学部、中学部等一批新建学校陆续投入使用,新增学位近5000个。元城小学和幼儿园将于9月12日正式动工,金山小学迁建、会文小学扩建项目有序推进,3间学校建成后可再新增学位4770个。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更加突出,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72%,标准化幼儿园达89%。同时,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教学质量实现新提升
中高考成绩稳步提高,2019年高考本科上线率排名全市第三,超全市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特色办学成效显著,梅州中学一美术考生术科成绩居全省第一。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城西职校与德国学校达成合作意向,多元办学加快发展。
教师队伍焕发新活力
在去年新招录教师92人的基础上,今年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招聘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顺利完成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积极实施教师培训项目,去年以来已培训教师6200多人次。目前,全区有省名校长工作室2个、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3个,省特级教师6名,嘉应名校长6名、嘉应名教师45名,江南育才小学吕崇平老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
素质教育取得新突破
2017年,梅江区被教育部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目前有12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坚持“一校一品”特色办学,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形成了管乐队、话剧团等一批新的特色项目。同时,社会捐资助学热情高涨,区振兴教育发展基金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募集资金1200多万元,崇文重教氛围浓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全区教育事业与社会各界的期望、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针对梅江区教育现存问题,会议也提出了诸多解决思路。
1、扩大教育资源供给:要加快推动“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1)“内扩外引”,在扩容增量上下功夫。“内扩”,即要紧跟城市提质扩容和学龄人口变化的情况,加强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力争年底全面建成芹洋梅州中学小学部、初中部,2021年完成会文小学扩建,2022年完成元城小学和幼儿园建设、金山小学迁建,尽快启动江北碧桂园、客天下碧桂园片区学校建设和梅州中学振兴工程等。要做好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按照“一校一案”的要求,拿出具体处理意见和操作指引,逐一整改。“外引”,即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吸引更多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适当扩大民办学校招生计划,合力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近期要重点做好梅州昭华教育城综合体、梅江区北大新世纪实验学校新校区、梅江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等项目的沟通对接。
(2)“内联外合”,在提质提档上下功夫。“内联”,即要加强学校间联体发展,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示范性高中要带动普通高中,城区中小学要带动农村中小学,实现校与校之间管理经验、教育教学成果等资源共生共赢、共融共享。“外合”,即要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与市内外名校保持常态化交流,在教学方式、理念上取长补短。要实施教育信息化2.0建设,扎实推进网络提速工程及“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教育云平台,积极开展智慧课堂、同步课堂等活动。
(3)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要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公办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及逐步增长机制和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完善外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积分方案和特殊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扶困助学体系,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开展扶困助学活动。
2、敢破敢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改革涉及面广,要在承接好上级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抓住重点,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
(1)把好师德总开关。建议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次“梅江教师宣言”征集活动,鼓励广大教师提出对本职岗位的思考和领悟,挖掘梅江教师的精气神,并将活动纳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梅江教育的重要标识,以后每一位新入职的教师,也需要像党员入党、医生入职一样进行宣誓。
(2)要把好选人用人关。稳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探索推行任期制和公开选拔相结合的校长聘任制度,打破校长终身制,同时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要探索面向全国引进一批特别优秀的骨干教师或公开招聘校长,带动梅江教育整体发展。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公司劳务派遣的教师选聘机制。要探索“医校共建”,解决校医不足问题。
(3)把好培训激励关。教师培训方面,要深化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让转岗的教师和新招录的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教师激励方面,要放大区振兴教育发展基金的激励作用,重奖中考、高考和小学质量检测优秀班级的教师,提高教师工作激情。要探索打破教师职称“天花板”的路径方法,拓展职称评审的“上升空间”,让教师们“有奔头”。各镇(街道)要动员社会力量,积极筹设区振兴教育发展基金分会。教育基金要从原来的“奖教奖学并重”向“奖教为主、奖学为辅”转变,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增加一线教师收入,补齐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的短板。
3、做实做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抓好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新业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1)学校要与市场对接。要多渠道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对学生在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中的指导。
(2)专业要与产业对接。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度挖掘产业需求,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实现专业课程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城西职业技术学校要积极争取纳入高职院校教育系列,为我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
(3)人才要与需求对接。要探索“半工半读”“订单培养”“教学工厂”“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教、学、做、赛”一体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4、抓投入机制改革:在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的积极争取下,梅江区教育费附加收入和地方教育附加收入分成从2017年的1700多万元提高到了2018年的1亿元,有效缓解了建校资金紧缺问题。
近5年来,梅江区还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7489万元、省创强专项资金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奖补资金1.55亿元,以及向省政府争取1亿元政府债券,用于学校建设。
接下来,梅江区将按照市委陈敏书记在全市教育大会上提出“市县两级每年要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4%用于教育”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逐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功能场室、实验教学平台等历史欠账问题。同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鼓励乡贤实业家独资成建制捐建整间学校,引进品牌教育集团兴办一贯制学校或完中完小,大力推进社会化办学。对于目前正在推进的昭华教育城综合体、梅江区北大新世纪实验学校新校区、梅江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等项目,各责任单位要加强指导,确保早建成早见效。
【全媒体记者】黄思华
【见习记者】梁时禹
【通讯员】曾仕谦 钟伟才 李颖
【作者】 黄思华;梁时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