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园传递的对待食物的态度,值得借鉴
以下文章来源于禾之在野 ,作者润楠
“食育”,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吃好饭,更强调在生活和生存中学习有关食物的知识和智慧。下面文章就从以下三方面来讲述食育在日本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日本幼儿园有哪些食育活动?
与食材接触的过程中,孩子能获得哪些能力?
日本人对待食物的态度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发?
一、日式便当
日本的幼儿园,会要求孩子带午餐到学校。这就给家长们出了一道难题——准备便当。
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标准。
风之谷幼儿园,要求孩子们吃光光,不剩饭,不浪费,因此饭菜不可能汤汤水水的;准备的饭菜多了少了都不合适,要适时调整,这就要求父母准确知晓孩子的食量、喜好。便当的色、香、味、形都要考量,毕竟没有妈妈希望孩子在打开饭盒的时候是不开心的,比起饭团形状看起来是否可爱,风之谷幼儿园更提倡营养均衡与尊重食材的原始味道,这也大大缩短了妈妈早起准备便当的时间。
风之谷幼儿园小朋友的每日便当
《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曾描述巴学园的便当标准:“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的便当。山的味道是指生长在陆地上的,如蔬菜、牛啊猪啊鸡鸭等肉类;海的味道则是鱼啊,其他海味等。校长为了保证午餐的营养均衡与全面,选择了如此诗意的说法,况且还能借“便当”之便,让孩子们学到什么是海里的东西,什么是山上的东西。
《窗边的小豆豆》插图
二、烹饪、料理
日本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最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电视台正叫座的节目是“儿童烹饪”。
疫情期间,很多家庭开始回归生活。做饭,带着孩子一起下厨,成为重要的日常活动。幼龄儿童常常喜欢做点心、面食类,从搅拌面粉,揉面团到玩出不同形状的饼干、蛋糕等;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尝试炒菜,使用简单的烹饪用具,从摘菜、洗菜到切菜、炒菜,做饭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孩子从觉得“好吃”到想要“动手制作”,是食育的自然过程。
做饭首先是解构美食的认知过程。知道美味的食物中含有哪些成分,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学习认识不同的食材。
其次,掌握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使用刀具、火等烹饪用具,同时注意提升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最后,体会劳动创造自我价值的乐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珍惜食物的心情,对照顾自己的父母长辈生出感恩之情。
风之谷幼儿园把儿童的生日会设计为料理课堂。每月一次的生日会,孩子们和老师、家长一起制作不同的美食:披萨饼、蛋糕、烤面包......我想起小的时候,每次过生日,妈妈总会亲自下厨做手擀面。重要的日子与特别的美食,妈妈的身影,那种融合在一起的味道、交织的画面会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风之谷幼儿园孩子在用竹竿烤面包
三、农耕、采摘
风之谷幼儿园有自己的农场。农耕活动是一项很重要的生活教育:播种、浇水、施肥、观察、收获。收获的食材被带回自家厨房,或留在学校,或者分享给周边社区的人们,大家一起享用。
周围社区菜园种植的时令菜品也会在学校售卖,价格不贵又新鲜,家长们接送娃的时候,围着食材,聊一聊食物和育儿也是不错的放松时间。
我详细咨询了一下风之谷幼儿园的农耕活动,发现原来如此丰富:
4月,上山挖竹笋;
5月,摘青梅,做青梅饮料
6月,徒步三公里去挖土豆
7月,做竹杯,吃流水捞面
9月,摘板栗,园长亲自做板栗饭
10月,挖红薯,做红薯甜品
11月,摘柿子,挂在学校房梁上等着吃柿饼
12月,拔萝卜,吃萝卜饼
1月,一起打年糕
青团子
孩子和食材一起成长。
栽培是一种乐趣,吃到自己培育的果实,更是开心。
观察食材的原型、长在什么地方、如何结出果实、哪个部分可以吃,也是自然科学的学习过程。
在开花、结果、收获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这样的耕作体验,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注意力、关心他人的同理心。耐心等待,悉心培育的过程,如同期待自己的美好未来。
从播种到收获的体验中,提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会为一时的失败或挫折发怒或者萎靡不振,在这些共同体验的基础上,还能形成很好的伙伴意识。
风之谷幼儿园的农耕课程
四、共食
“饭不是一个人吃的,而是和大家一起吃的。”这是日本的“共食”理念。
在家里,一家人一起做饭、吃饭,是快乐的生活协奏曲。在学校,一起便当是分享和交流的时刻,孩子们从不同的便当盒里学习认识不同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也是愉快的共食体验。
共食还和“食物分配”有关,孩子从小认识食物分配的概念,不是强者独占,而是大家一起吃;学习一些饮食的“行为规范”,比如餐桌礼仪等。大家一起快乐地吃饭,在这个过程中,敬人敬己非常重要。
作者的反思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危机重重的国家。地震、海啸常有,物产也有限,这就导致日本人对食物常怀一种敬畏之情。无论是料理、农耕、准备便当还一起共食,在所有的食育实践中都会强调食物来之不易,当珍惜,不浪费。日本提倡“一物整体”的理念,意思是说,食物“没有可以扔掉的东西”,吃蔬菜时要从根到叶,吃小鱼时要从头到尾,全部吃掉。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民以食为天,我们应当敬畏食物,善待食物,物尽其用。
为何日本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日本人大事小事、有事没事都鞠躬致谢的“烦琐”。身处这种环境中,不得不让人开始耐心观察、细致思考日本人“擅长”感恩的特质从何而来?
日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接受感恩教育。比如,日本的幼儿园会为每个孩子举办生日会。孩子生日前,老师会邀请他们的父母出席。在生日会当天,学校会把孩子从出生以来的照片全部悬挂起来展示。同时,孩子的父母也会在所有小朋友面前,分享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从出生到学语,从学步到数数。
众所周知,日本人每餐饭前都会双手合十说“我开动了”,我们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一个就餐前简单的示意,有两重深层的含义,一方面这是向做饭的人付出劳动表示感谢,另一方面是向摆在面前的食物表示感恩,并且要一点不浪费地全部吃干净。因此,在日本的餐馆一定会看到,无论多大的孩子,在餐前都会效仿父母双手合十说一句“我开动了”。一个日本朋友曾告诉记者,孩子其实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些深远的含义小朋友们当时还不会明白,但从一开始效仿大人的动作,慢慢就养成了习惯,迟早有一天他们会懂得其中的奥妙,到那时他们一定会充满虔诚地双手合十,感恩大自然所赐予的这一切。
日式教养孩子的价值——读《日本妈妈这样教负责》
“金钥匙在行动”读书征文读后感
日式教养孩子的价值——读《日本妈妈这样教负责》
编着:孙玉梅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文、张卫荣
记得曾看过一个新闻,说日本学校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忍受能力,竟然让孩子穿很少的衣服在雪地里站着,类似的新闻报道也曾来自于俄罗斯。我当时就想,那样的国家真是太狠心了。可是,当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去乡下,因为穿得少患上了感冒。我的头脑立即浮现出日本孩子穿着单衣站在雪地里的情景。一句话,咱的孩子就是欠锻炼!
这本书首先给家长们制作了一个“教养情境模拟测验表”,在这张表里,有着太多的似曾相识情景,那些情景其实就是我们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的。每一小项里有三个备选题,你可以任选其一,结合孩子一直以来和当下的表现,看看你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发挥了哪些优点,还有哪里需要改进。当然了,这里并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只需要自己孩子的性格适当调整,相信,通过这张日式教养孩子的表格,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定会寻找到有价值的`教子方法。
在日本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武道士”的忍耐力的身心训练,这项训练对家长来说,看似不近人情,但是,对锻炼孩子的体能,却有着不可替代的效果。在我们国家本来就有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这一说活,而实际对孩子们的教养中,我们中国的家长们何尝不是在培育“温室里的花朵”呢。在大学校园跑步至死的案例一二再的发生,正说明了孩子体能的不支!这样的悲剧,难道怪我们的孩子么?不对,怪家长对孩子正确教育理念的缺失!
“顺境不如逆境”是这本书的章节之一,作者在这里告诉读者,“教育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以复制”“真的爱孩子,就让他出外闯荡”。()在我们的身边,孩子已经成长为大人了,可有的家长还是舍不得让他们外出,说是怕他们外出吃苦,又说什么“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等等,把孩子捆绑在自己的身边,唯恐孩子遇到逆境!可是,你瞧,当我们羡慕日本的科技发达时,要想到,那或许正是他们在逆境中产生的灵感而发明的产品。而我们一路子求顺求稳,眼光所到之处,全是自我的小世界,视野不宽阔,怎么能有大的发展呢!
对于时常爱问问题的孩子,很多家长会不耐烦地用一句“你哪来那么多问题啊?”就打发了。而正确的教养方法应该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因为“发问是创新的基础”,要尊重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千万不能打击,因此,做为家长,不仅要对孩子的体能考虑,让他们多参与体育锻炼,鼓励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责无旁贷。
孩子不仅仅是每一个家庭各自宝贝,他们更是创造未来世界的核心力量!学习日式教养孩子的优点,挖掘里边的价值,从自我做起,教出负责任,有创意,懂合作的孩子,还发愁未来不强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