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箬竹叶/Indocalamus,禾本科箬竹属,该属有35种,多数可用于包粽,例如阔叶箬竹、广东箬竹、湖南箬竹等,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是最常见的粽叶类型;这种叶子带有竹香,够大且柔韧,并且,叶子活性成分若叶多糖具有一定杀菌防腐功效,故使得做好的粽子在常温下也能保存3-7天。
箬竹叶。
№.2——芦苇叶/Phragmites,禾本科芦苇属,该属有4种(英国丘园确认),中国常见种就叫芦苇,生长于沼泽、河沿、海滩等湿地,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芦苇叶是有史记载最早用于包粽的叶子,由于叶面较小,包出来的粽子通常是圆锥形。
芦苇叶。
№.3——粽叶芦/Thysanolaena,禾本科粽叶芦属,该属仅有粽叶芦一种,广东叫芒叶,海南称莽草,云南呼之粽叶草,是广东全省最普遍的粽叶之一;与其它竹叶极为相似,不过,这种叶子的花序成熟后可做扫帚。
粽叶芦。
№.4——柊叶/Phrynium,竹芋科柊叶属,目前确认有37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印度、东南亚等地区,俗称冬叶;这种叶子柔韧性不及箬竹,但比芭蕉叶或荷叶结实,用它包出来的粽子通常超过1斤,肇庆、云浮、茂名、顺德等常用,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很普遍。
柊叶。
№.5——麻竹叶/Dendrocalamus,禾本科牡竹属,目前有57种,分布于华南、缅甸,俗称甜竹、大绿竹,最高可达46米,直径更有30厘米;是闽粤常用粽叶之一。
麻竹叶。
№.6——荷叶/Nelumbo,莲科莲属,该属目前仅两种,中国常见种也叫莲,又称荷花、芙蓉等;因为叶性较脆,一般只用来包糯米鸡,不宜包成凸四面体,除了容量很大,荷叶香味也让人喜欢。
荷叶。
№.7——笋壳(Bamboo shoot),一般是毛竹笋壳;毛竹,也叫楠竹、孟宗竹、江南竹,用笋壳包粽,常见于浙江、福建、湖南、四川、重庆、河南等地;洗净后,笋壳来年还可再用。
笋壳。
№.8——芭蕉叶/Musa basjoo,芭蕉科芭蕉属,该属约有70种,常见于华南、西南,另有杂交种香蕉也很常见;蕉叶易裂,故只适合包成方体,东莞麻涌粽、黄埔波罗粽等便以当地香蕉叶制成。
芭蕉叶。
香蕉叶。
№.9——美人蕉叶/Canna indica,美人蕉科美人蕉属,目前确认有10种,中国常见种类即为美人蕉,主要分布于两广地区;和芭蕉叶一样,易裂,常包成正方体。
美人蕉叶。
№.10——槲树叶/Quercus dentata,壳斗科栎属,该属约有600种,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东亚各国;用其叶包粽,本来仅流行于河南、山东部分地区,但由于这种粽叶带有独特的槲叶香味,近年逐渐流行各地,日本则早有利用。
槲树叶。
№.11——一叶兰/Aspidistra elatior,也叫蜘蛛抱蛋、山猪耳、粽叶,天门冬科蜘蛛抱蛋属,目前WCSP认可101种,主要生长于南方高山地区;叶片常具黄色斑点是其主要特征,台湾、云南最流行用其包粽,云南俗称粑粑叶,一叶兰也常作小区绿化植物。
一叶兰。
№.12——玉米叶/Zea mays,广府称之为粟米,潮汕叫薏米仁,禾本科玉米属,该属目前仅认可5种,但中文名高达100多种,中国主要产区是东北、华北以及西南山区;除了叶子,玉米皮即苞叶也可以包粽,特别是甜玉米更佳。
玉米叶。
№.13——林投叶/Pandanus tectorius,也叫露兜树、野菠萝等,露兜树科露兜树属,该属目前认可750种,广泛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亚热带;叶缘有刺,使用前需先去除,露兜粽常见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
林投叶。
№.14——砂仁叶(Fructus Amomi),姜科豆蔻属,该属约有150多种,其中多种带有果实的称之为砂仁,以阳春砂最为出名;砂仁的花开在地上才能结果,如果开在枝上是不会有果实的。既是姜科,其叶便带有姜科的独特味道,与砂仁同属的草果叶也可包粽。
阳春砂叶。
№.15——甘蔗叶/Saccharum,俗称竹蔗,禾本科甘蔗属,目前约有36种,绝大多数种类可以包粽;固然,这种叶子包的粽都比较小。
甘蔗叶。
除了这15种,还有很多,例如:菰叶、芋叶、椰叶、柚叶、月桃叶、槟榔叶、葡萄叶、椴树叶、菠萝蜜叶、樱花树叶等等,碍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 【注意,每种叶子都是中文名+斜杆后面的学名,学名单个词是属名,两个词是种名,如果是括号,则括号里面为英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