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神韵炭雕】晋中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网山西综合编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晋中市推进了“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将文化要素和旅游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文化产业找到新的市场,实现了新的发展,也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意义,成为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晋中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我省各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基本情况

晋中是晋商故里、革命老区,境内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晋中市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据统计,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达到1216家,法人单位增加值完成29.89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按旧的统计口径估算,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5.7%以上。2013年全市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3323.25万人(次),同比增长34.4%,实现旅游总收入301.5亿元,同比增长39.42%。文化旅游产业经济总量仅次于太原,排在全省第二。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晋中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已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

(一)文化旅游品牌初步形成。晋中市通过采取政府补助、市场运作的方式,做大做强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平遥中国年、中华母亲节暨孟母文化园主题活动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形成了以“中国社火之乡、中国晋商文化之乡、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全国传统春节保护示范地、中国寿星文化之乡、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化石文化之乡”为主要内容“八大文化品牌”和以“平遥古城、晋商大院、昔阳大寨、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晋中)社火节”为主要内容“六张文化名片”,弘扬了优秀而厚重的晋商文化,形成了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文化旅游节庆会展格局。

(二)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丰富多彩。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区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文化旅游演出节目。近年来,围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晋中市采取市县联动的办法,倾力打造了印象系列《又见平遥》、新编晋剧《褒尚论道》、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太谷秧歌剧《孟母三迁》、晋剧《王家大院》等一批地方特色剧目,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之余享受到精美的视听盛宴。全省转型综改标杆项目、投资4.7亿元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自2013年2月运营以来,累计演出1800场,观演人次突破10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1.3亿元,成为全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总投资9.9亿元的乌金山森林公园,已接待游客9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05亿元,安排就业650人。目前,介休绵山、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成功创建全国5A景区,全省6个5A景区晋中独占3席,极大地提高了晋中在全国的知名度。大型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在国家大剧院、北京军区成功演出,并参加了2015年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演活动。3D动漫电影《终极大冒险》荣获中宣部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为我省填补了动漫电影的空白。

(三)非遗文化景区展演成为常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法,加以合理利用,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一是开展了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太谷龟龄集、定坤丹传统制作技艺、寿阳爱社、榆社霸王鞭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企业)进景区活动;二是鼓励和扶持榆次翔龙黑陶制作技艺、和顺刺绣等传统技艺和晋剧、左权民歌等传统节目长期在旅游景区进行现场演示或展演,丰富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

(四)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成效明显。民间工艺是晋中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通过近年来的精心打造,已初步形成了平遥推光漆、祁县玻璃器皿、太谷麦秆画和彩灯、灵石泥塑和木雕、榆次金海棠公司宝玉石画、和顺刺绣和剪纸、寿阳福寿炭雕、昔阳乡村油画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手工艺品品牌,基本达到了游在晋中、吃在晋中、购在晋中的目标。金海棠公司创作生产的宝玉石画《盛唐观音》代表山西省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百花奖评选获金奖;农民画家乔万英创作的油画系列《我的家园》在北京798艺术园区成功展出,并赴瑞士苏黎士举办个人画展,成为晋中文化产品走出国门的一次有益尝试。在2015年第二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晋中共组织了33家企业、近800件展品参展,接待参观游客近17万人(次),现场交易额达350余万元,剪纸《廉在太行》、刺绣作品《和谐大中华》等33件产品获得“工艺美术神工奖”,其中获得金奖11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主要做法

晋中市以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文兴旅、以旅承文、文旅互动并进的发展态势。

一是战略定位高,形成了全市上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浓厚氛围。按照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结合实际,2012年1月29日,晋中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专题审议通过了《中共晋中市委、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将建设文化强市作为“十二五”期间全市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实施意见》出台后,得到了全市上下的热烈响应,各县(区、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认真筛选项目,全力服务跟进,掀起了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发展、大发展的新热潮。

二是扶持力度强,调动了大量金融和社会资本向文化旅游产业进军。为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晋中市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和吸引民间投资优惠政策》,从土地、财税、融资和服务等方面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优惠扶持,构建起了文化旅游大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同时,制定出台了《晋中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县(区、市)也分别安排500—1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采取贷款贴息、贷款担保、项目补贴、项目资助、奖励等多种方式,专项用于支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发展。2012-2015年,全市共有86个项目获得贷款贴息扶持,落实银行贷款31.9亿元,市级落实贴息资金6083万元;有101个项目获得补助扶持,市级落实补助资金4935万元;有 2个项目获得贷款担保扶持,市级注入担保公司资金300万元;有32个项目获得奖励扶持,市级落实奖补资金595万元。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下,各类企业主体纷纷投资文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全市引进外地企业和本地资源型企业转型投资文化产业的共有30多家,带动民营资本投资70多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金融资本、民营资本与文化资源的有效对接,构建了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三是项目服务好,夯实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石。坚持将项目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着力点,对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项目主体申报、县级初审推荐、文产办实地考察、领导组集体研究的办法来严格筛选确定。并对纳入市级盘子的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建立了年初考察遴选、平时跟踪督查、年中观摩检查、年末考核验收的推进管理机制,做到了跟踪服务不断线、督查验收全覆盖。祁县千朝农谷、《又见平遥》实景演出、左权龙泉公园、介休绵山、灵石石膏山风景区和红崖沟景区、榆次老醯醋博园、乌金山森林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运营。榆社云竹湖风景区、太谷孟母文化园、左权莲花岩风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祁县红海玻璃、平遥推光漆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产业龙头初步形成。

三、几点启示

当前,我省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历史任务,旅游产业发展也已进入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晋中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对于推进我省地方文旅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科学规划是前提

科学规划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晋中市之所以能够强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与顶层设计、规划到位是密不可分的。我省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和各具特色,因此应找准本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要从历史渊源、文化寓意、科学价值、艺术特点等方面入手,科学制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二)发掘特色是基础

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于文化旅游资源。晋中文化旅游业之所以能风生水起,就在于能够很好地挖掘晋商文化,使之能融入旅游市场,做到了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我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前景广阔。要深入发掘研究我省的佛教文化、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特色文化内涵,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旅游景区为载体,加以挖掘运用,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

(三)打造品牌是重点

品牌是文化旅游业的名片。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过程中,晋中能响亮地打出自己的品牌,增强了自身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以品牌为核心的竞争时代,各地都在致力于研发和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根据我省的文化禀赋,要重点打造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等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山西文化旅游具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要以此为拓展,进而全力打造一批代表品牌形象、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曲艺、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同时,实施文化旅游品牌“走出去”战略,做好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包装,充分展示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增强宣传效果,不断扩大山西省文化旅游品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项目带动是关键

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晋中市能够在文化旅游市场上做强做大,关键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提高了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发展我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要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文化旅游企业为支撑,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撑产业,从而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特别是鼓励多元化经营与多元化资金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做强做精一批具有创新性竞争力、专业水平高、特色明显的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企业,促进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形成,聚集社会各种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五)体制创新是保障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有力支撑。晋中文化旅游产业能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有力支持和良好的产业环境是重要保障。发展我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就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行业发展规划衔接、扶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统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无缝连接,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同步。特别是要建立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协作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制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定期通报文化旅游综合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文化和旅游的紧密合作。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神韵炭雕”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