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指南:你真的很了解今天的工作吗?到底是什么真正的工作?如何生产更多的可用资源?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此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次我想和大家谈谈工作。本人目前是纯产品设计师,负责某大型工厂的某产品线设计。很清楚具体是什么。研究市场和赠品,了解企业生命周期和需求疼痛,最后做有用的产品设计。
当然。如果需要视觉支持,我会直接向视觉同学们提供帮助。
毕竟,这不是我的专长。很多大型工厂企业,确实是这样。每个人都需要展现自己的优点,用个人设置和标签突出,继续为你的团队供血。
如果你想上短板,对不起,你要自己默默升级谴责,球队没有时间和你一起尝试错误,因为“有成本!”
当然,如果你是努力的人,你主动和其他学生讨论学习也绝对不是问题。因为没有人能涵盖和精通所有领域,所以每个人的交流也是对技术的交换。
第一,真正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而且这次分享的文章核心是,不管是像我这样的设计师、程序员,还是其他行业成员,我都想谈谈你今天在做的事情。你真的知道吗?(大卫亚设)。
问几个问题(请自行判断):
问题1:用精炼的话术说明你现在的工作职责。问题2:如果你自己拿出你负责的业务,你了解整个过程吗?问题3:在你负责的工作中,别人不能代替的是什么?问题4:你知道你负责的产品最初创造的意图吗?上面的四个问题,你读完后可能会觉得比较简单,或者已经有了基本的定位,但我希望你能给出具体的答案。我想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错觉:一看就知道,回答一次就知道。(大卫亚设)。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些问题的表象都与你的工作有关,所以即使我不问,也仍然存在。
但是为什么又不能回答呢?因为你从来没有刨根问底地解决过。
那么回到题目核心,不知道事情到底是什么,其实在这四个问题上,我不会先回答这四个问题,我会先用一句话洞察事情的本质。(威廉莎士比亚。)
工作是劳动者通过劳动生产的资源转化为生活资源,满足人们的生存,继续社会发展的事业过程。
如果你觉得这里有人在兜圈子,我可以再简单翻译一遍。通过劳动创造了资源,当这种资源属于人群需求时,他们会为它付钱,用买来的资源继续从事他们的发展和生活使用。
好吧,我想我应该理解清楚。那么问题就解决了。职业是什么?
你创造有用的资源,别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叫工作。
那不是什么事?
如果你认为你制造的东西被上级丢弃或没有用,或者你根据需要完成,最终这个需求被废除也不是工作。
事实上,我知道这违背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因为这遇到了悖论。但是我们不进一步研究悖论问题,只说事情的本质问题。
第二,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第一原则”进行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比较小的短文,题目是《关于“第一原则”的思考分享》,还在我的公众号上。对阅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西瓜的设计。
为什么我当时想分享“第一原则”的概念,这个原则是我们提出的“为什么我解决的问题总是不是重点?”因为这可以帮助你理解关岛。问题,第一个原则属于积极的思维逻辑。从问题的根源上追随一切,用发散的思维如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思维逻辑,我们可以实现创新性的突破。因为一切都以本质为基础,推进演出的表象很多。
平时工作中出现以下几个问题,请说明你
已经缺乏“第一原则”的思维和意识,我建议你要加强这方面:- 领导给的活儿我都按照做的,怎么提交又不对?
- 开会时明明都理解听懂了需求,咋做完提交就又会偏差?
- 和客户沟通,两人说不到一起,客户说的你听不明白,你说的客户觉得不符合他的逻辑?
- 做完的设计稿总是改来改去?
- 产品说什么,设计改什么,总被牵着鼻子走?
还有很多类似问题,我不一一举例了,大家可以自己通过上述五个问题举一反三。
其实再多问题,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不会有二,那就是你根本没有从根儿上找问题原因,而是只理解了问题表象,就去出结果了,最终导致根本打不到点儿上。
这是很多人的问题,包括我,也是这样,高级一点的人,会套用一些所谓的设计模型、研究方式,外行人一眼看,感觉很高档上,但如果我问你,最后他能解决什么问题,产出结果是啥,给我个实际的落地结果,你能回答么?
这里还需要了解一个原则,它适用于反向推导,名字叫“追本溯源”,“追本溯源”的本质思维属于逆向,和“第一原则”正好相反,“追本溯源”是从表象出发回归本质,而“第一原则”是正向思维,直接从问题出发。
那么到底哪个原则好用呢?各有所长,看出在什么场景下,我们举两个例子:
案例一:小组开会,PD目前没有完整的PRD文档,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或者是从用户那刨来的真需求,那么这就属于问题本质,这个时候运用“第一原则”的发散思维,用多种可行方案进行解决即可,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同样道理,不管你用什么高端模型或者算法,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这就是工作,因为他属于有价值的资源创造,会被他人买单并再次运用到其他地方。
案例二:当你对接客户时,常常交付了设计稿后,客户不是很满意,但作为客户对设计并不了解,他多数只能看到实物才知道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采用“追本溯源”的原则,对已有的结果进行倒叙排查,找出问题根源,然后再运用“第一原则”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进行提案。
所以,不管是哪个原则,场景不懂,设定方案也就变了。其归根结底,任何工作最终遵循的,都应该是“第一原则”,因为它在物理学内被认定为“元知识”,也就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因为问题,所有有解。
三、远离华而不实的工作结果
这个问题我一年前才发现,因为前几年对理论概念知识的崇尚,也是阅读的书籍逐渐偏向概念思考性,导致自己对工作的产出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认为任何问题都应该被标准的学术或模式所覆盖和套用,所以我会大量的翻阅和学习不同的“作战方式”。
之前收藏过两本经典设计丛书,堪称设计界的“双刀”!
一本是蓝色的,叫《通用设计法则》,另一本是橙色的,叫《通用设计方法》。
这两本书是我好不容易才买到的二手书,是很早的第一版,目前线上卖的应该都是其他版本了,当然还是很贵,一本就要几百元。
这两本书里面所有内容讲述的都是方法论,比如:调研用什么方法,怎么做,分析产品用什么方法,这么做,等等。其实更像是一本工具类书,它能帮你在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给你提供可行的方案。
但也正是这样,我有点跑偏了,我懂得很多模型和算法,以及如何使用(套用)它们,听起来并不错,但直到我加入现在大厂才发现,我之前做的已经有些模型化了,这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我被一个看不见的知识圈套住了。
在之前做工作,我运用各种好看的模型和样式进行包装套用,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和认可,当时我认为我已经比较不错了。
但现在才知道,当初的不错只是因为最后的工作没有被数据化,没有被资源化,所以不错。
但现在不一样了,目前的团队所有的人做的东西,必须要落地,必须目的明确,问题明确,结论明确,同时你所产出的资源,要像一个成熟的齿轮一样,给到业务方或其他同事时,能直接被他们安装使用,而不是再次精细化和打磨。这就好比团队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机器,我们都在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零件产出,当你生产出一个零件后,被别人拿去要能够直接使用,而不是二次加工或再次沟通。
单独的好看在大公司并没有任何用,它们更强调如何能更快速解决问题,哪怕过程很简单,但结论很实用,同样可以。
但要有依据来源,同伴最讨厌的就是我认为、我觉得、我感觉!
这比较符合我几年前我读过的一本书,叫《简法》,里面比较经典的逻辑就是“如果一个答案和报告是一大堆文案和结论,那么它就是错误和失败的”。
好的设计和结论一定是被普通人所使用的,和说明书没关系。并且书中作者还提醒,如果你遇到那些海量文案,请谨慎对待,因为作者认为复杂的东西一定有陷阱或错误,比如:保险公司的保险单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四、改变自己,改变繁杂设计
目前做设计很久了,一直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说改变最明显的莫过于思考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角度不同,你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工作我认为本身不单纯为了赚钱,当然赚钱是前置条件,但工作如果能让你提升,能让你逐渐产出的资源更有用,更好用,我想这才是更大的价值。
我相信,有的工作本身确实很复杂,但结论并不复杂,可能只是一张纸,或者几段话,或者一个表格就能表达明白。
如果你遇到了好用的产品,或看到通俗易懂的教学引导,或者看到了醒目的广告牌,或者读到了简短的报告说明,那么你一定要深入思考一下,它的背后逻辑是有多复杂。
你所看到的所有极简设计,背后一定是创造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试错了很多次,正所谓:越简单,越复杂。
希望今后你的工作能产出更多可用好用资源,被他人使用,而不被华丽的模型所蒙蔽双眼。
#专栏作家#
西瓜的设计,公众号:西瓜的设计,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主攻产品线上设计服务,同时拥有多年的设计教学经验,擅长通过产品背后的隐形模式,多角度分析短板与问题,并通过数据与市场竞品结合,从而灵活运用,突破产品难关与瓶颈,最终快速完成全链路的产品设计。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