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潮流时尚

【跟女朋友爸妈聊什么好】我家春节第一次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月22日,海南省海口市市民在超市购买年货。张茂照片(人的视角)

春节临近,重庆市榆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柳州古城景区灯火通明,年味十足。顾宏斌照片(人民视角)

山东临沂市宜南县青骆驼镇南庄王村群众彩排舞龙迎接新年。杜裕宝(人的视角)

第一次务农,就不用出公粮了

本报记者陈振凯

我的家乡在豫东青城县一个叫“西镇长”的村子里。据老人说,我们村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对我们家、我们村、整个河南来说,2005年春节都具有特别的意义,报纸、电视上都洋溢着喜悦。从那年开始,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在河南成为历史。

那时候我初三,放寒假,坐绿皮火车回家过年。除夕晚上,家里会开一瓶邻居现代产业开发葡萄酒。那一年也不例外。喝着凉拌牛肉和红酒,父母聊了很多。他们说得最多的是“祖祖辈辈都不敢想,种地不用出公粮”。

我家四个孩子。当时,我姐姐刚工作不久,我和哥哥弟弟三人都上了大学,家里的经济压力不小。突然农业税减少的这笔支出真是件好事。不仅省了钱,省了粮食,还省了不少事。我从小在麦田和玉米地里长大,出公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家里没有拖拉机,以前出公粮,都是我爸拖着架子车,走过89里不太平坦的乡村土路,冒着太阳流汗,匆匆赶到村子里等着拿出粮食。如果粮食湿、杂质多、空谷被拒,就要把粮食晒干,再去一次。又累又麻烦。

父母说:现在可以了,除了公粮外,还可以不交以前交的“特别税”。(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我查了一下新闻,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全国2006年农业税全部免除,河南提前一年实现。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并没有因为理所当然的“种地、粮食”传统而一去不复返。这件事是国史上重要的一笔。2005年春节对我们家的记忆也是重要的一笔。

之后,我春节回家,有了更多的新感觉。例如,第一次坐车回家,平稳、快速,不用那么狠心地推。比如第一次带孩子回家,抱着我小时候走过的路。(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家人)另一个例子是,在村子里建水泥路,建文化广场,运营自来水,扶贫车间,甚至准备路灯等“稀有物品”,结果整个村子也整体脱贫了。

去年春节因为传染病在当地过春节。一家人士兵四分五裂,视频拜年。看到心爱的人都健康幸福,心里有喜悦。今年春节还继续留在北京。希望传染病早点过去,家人团聚。

第一次体验“新年风俗”

本报记者潘旭涛

我老家在山东烟台搬了一次家,虽然烟台没有出来,但离原来住的地方有100多公里。原来我们住在大院子里,邻居互相熟悉。除夕早晨,大家穿着新衣服互相出去玩,拜年。抓了几块糖吃,选了几句喜庆的话哈哈大笑了一场,很热闹。搬家后,正月初一没有看到热闹的人群,只听到手机铃声,有点冷清。

2014年春节,我刷微信朋友圈的时候,看到有人晒太阳看电影,就想:“在家闲着也闲着,不如去看电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父母对这个建议不太感兴趣,父亲亲自泼冷水. "什么时候不能看电影,春节能看什么热闹。“”

我查了视频,找到了说服他们的“芯片”。“《西游记》!”从《西游记》来看,由于几代人的春节记忆,听到《西游记》后,父母的态度变得松散了。所以除夕下午,我们全家走进电影院看了《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第一次尝试看电影。

离开放映室后,妈妈问我电影的一些细节,她说有些地方看得不好。我问爸爸:“这部电影怎么样?”他想了一会儿,说:“声音有点震耳朵。“我们都笑了。

从那一年开始,每年除夕,我们全家都是《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红海行动》 《流浪地球》.在电影院,笑声中,家人找回了年味。

2014年那个时候,我周围看电影的人还不多,这几年增加了很多。数据显示,2021年春节,全国城市电影院票房超过78亿韩元。春节黄金周内有1.6亿观众进入剧场。

遗憾的是,传染病中断了我们家刚刚形成的“连续”。2021年春节,我在北京当地过年,不能和家人一起走进剧场享受“家庭欢乐”。但是,没有什么能拉近家人的心和心之间的距离。我们又尝试了“云说”。我在北京直播饺子,妈妈在烟台老家“指导”。"这头牛太多了,旁边的没抓紧。"带着和和气气的感觉,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回顾过去的春节,不难发现很多“旧”

年俗”渐渐淡出,一些“新年俗”应运而生。可以想见,未来的春节将涌现出更多“新年俗”,让千家万户不断体验“过年第一次”,让欢乐加倍、年味更浓。

第一次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16年春节,我和父母在山东潍坊的老家过年,虽说3个人也其乐融融,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我哥和嫂子一家人,那年没有回来,因为春节期间正是嫂子的预产期。

按照山东老家习惯,我们春节期间每一天都有相对固定的安排。大年初一,村里挨家挨户拜年;大年初二,陪母亲回娘家;大年初三,迎接亲家来访;大年初四,去舅舅家做客……日子安排得就像二十四节气那样固定。正是在这样的节奏中,“年味”特别足,记忆中很多年来,这样的节奏都没破坏过。

大年初一那天晚上,我暗下决心,要打破规矩,第二天一早跟父母说清楚,我要去青岛帮助哥哥一家。

第二天早上6点多,我起床悄悄洗漱,一出门便十分惊讶。父母早已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汽车加满了油,后备箱里塞满年货。只等我起床,全家人便要出门。上了车,全家人一起开往青岛。

没过多久,我们就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着。路上,父亲让我挨个给亲戚们打电话解释,家里要“添人口”,今年只能电话拜年了。父母脸上有掩不住的笑容,我才明白,他们在家其实早就待不住了。

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其实主要工作都在医生那里。我们一大家子站在医院走廊里,不过就是一个精神支持。每个人紧张地看着产房,直到听到那一声啼哭,知道孩子呱呱坠地了,我们一阵欢呼。

父亲说家里老辈总告诉他,有了人就有了希望。“过年是为了团圆,哪有比添个孩子更好的团圆方式?”

我们买来两束花,一束献给嫂子,一束献给医生。

几年过去了,当时迎接的小侄女已经长成漂亮的小姑娘,在幼儿园上到了大班,今年秋天就要成为小学生。她从出生时皱巴巴、几斤重的婴儿,变成多才多艺、口齿伶俐的“开心果”,一高兴便拽着我父母赛跑,比谁识字多,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即便想赢她都不容易。春节期间出生的好处是,全家人都忘不了她的农历生日。每到这一天,大家都在群里或者当面给小朋友过生日。

记忆中,大约从那时候起,我们很少遵从老家的“年俗”了。这几年间,父母经常跟着我们在外面过年。他们儿孙绕膝,也喜欢围着儿孙转。每一年都有不同的理由,比如孩子还小,老人年纪大了……不一而足。

过去,我曾以为,年俗是不可改变的。后来,我才明白,只要有人,年味儿就不会淡。

第一次就地过年

本报记者 叶 子

年关将近,在哪过年成了人们见面寒暄时的重要话题。这两年,为了疫情防控,多地提倡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很多在外打拼的人有了第一次就地过年的体验,我就是其中一员。

2020年是我第一次在工作地北京过年,也是第一次一个人过年。很多人还记得那个冬天,湖北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而湖北正是我的家乡。从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到确认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从大年廿九关闭离汉通道,到援鄂医疗队紧急驰援……看着每天更新的确诊病例数据,我和所有人一样,悬着一颗心。

记得我是在春节前最后一天下班时,买了几个热菜和一些零食水果回家。大年三十那天,母亲打来视频电话,我们互相展示了准备的年夜饭,道了新年祝福。虽然不在一起,饭菜也很简单,但当时情况下,能确认对方健康平安就是最好的。

在北京的我,很快投入了工作,远程采访了第一批赶至武汉的医护人员、司机、建设者、快递小哥……完成报道《他们是防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在老家的父母,配合防疫大局,劝说亲友减少走动,互相督促健身运动。大家都过得非常充实。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2020年,我们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就地过年时,我们已经可以看电影、逛公园,有序活动。

2年来,常态化抗疫已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虽然没有回家过年,亲朋好友间的联系却更热络了,感情也更亲密了。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可贵、相聚的不易,于是把每一个齐聚的日子,都过得像过年一样热闹。

有朋友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回家的频率逐渐从每天回家、每周回家、每个月回家,变成了一学期回家一次、一年回家一次,甚至几年回家一次。这话中固然有着悲凉心绪,2年未回家过年的我却发现,对于家乡的认知在离家后反而更加清晰。远离家乡,我才会津津乐道家乡过年的习俗、回忆儿时农村过年的趣事……比没有离开过故土的人,更晓得故乡的滋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地过年,可以回忆家乡年味,也可以感受新的精彩,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1月27日 第 05 版)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