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明洞权金
权利,即秤砣、天平、铜圈、铜制秤砣、秤砣(秤砣)相比,被称为衡器。
秦代以前的衡器与衡制,样式纷杂,各具一制。如在湖北、湖南等地发掘的楚墓中出土有不少环形砝码及衡;齐国有馒头形的"右伯君"铜权存世;文献记载,商鞅变法有"平斗桶权衡丈尺"之措,这说明在秦代以前,各国均有自己的衡器和衡制,即使一国之内衡量之制也不尽统一。秦统一六国后,开始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刻诏铸版于权上,诏令天下归于一统,其权也仅限官方铸造。据《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介绍,目前见到的秦权亦有不少,多为馒头或南瓜形,上有半圆环钮,重者 30余公斤,轻者250克左右,最轻7.55克。汉承秦制,许多铜器、漆器上也都刻有重量、容量和尺寸等铭记,量值与秦基本上一致。新莽崇古,制发新器,其小而精致,单位量值较以前略小。新莽篡汉如昙花一现,东汉任袭秦制,由掌管钱谷的大司农颁发标准器,并定期校验。一般认为,经战国至秦汉的发展,衡制已具成型。
汉末至隋统一前,朝代更迭迅速,各种政权并立,因而导致衡制混乱不堪。隋朝统一全国后,再次为度量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唐至清,衡制相对较为固定,即便偶有调整,但并未造成混乱之势。从隋代以来,权在造型上亦有了创新和发展,唐代时最早出现了圆形造型的铜权,到宋代时又出现了六棱形权,金代铜权基本承袭了前代的造型与量值,到元代后被大量使用。
"泰和"铭铜权,金代,宽5厘米,高6厘米,重468克,为青铜质地。顶部为半圆形钮,钮上一孔,权身上部为圆鼓形,下部束腰,圆底。权身阴刻铭文"泰和"二字,由此可知其铸造年代为金代泰和年间。泰和铜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金代权衡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代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