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
新疆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籍被称为“赤石山”,维吾尔语被称为“Kizel Tag”(意思是红山),由红砂岩组成,横卧东起山县兰干柳沙,西至吐鲁番多阿区,红居龙、东西、吐鲁番盆地,全长98公里。
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
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燎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炙人口。
形成原因
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印支—早燕山运动时期,改造定型于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山脉的雏形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41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
火焰山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体雄浑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道道冲沟.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盛夏,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红色山岩热浪滚滚,绛红色烟云蒸腾缭绕,热气流不断上升,红色砂岩熠熠发光,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故名火焰山.这里是中国最炎热的区域,夏季气温高达摄氏四十七度,据说山顶气温可达摄氏八十度.
唐朝边塞大诗人岑参有诗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诗云:“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明代大诗人陈诚有诗曰:“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炙人口,名闻天下.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
《西游记》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文字显系夸张,但高温和寸草不生这些基本特征,与火焰山实际情况完全符合,不是凭空臆造的。
传说之一
当年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仓卒之间,一脚蹬倒了太上老君炼丹的八卦炉,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鲁番,就形成了火焰山。山本来是烈火熊熊,孙悟空用芭蕉扇,三下扇灭了大火,冷却后才成了今天这般模样。其实,火焰山是由侏罗纪、白垩纪及第三纪砂砾岩和红岩泥构成的,年龄距今有两万万岁了。
传说之二
维吾尔族民间传说天山深处有一只恶龙,专吃童男童女。当地最高统治者沙托克布喀拉汗为除害安民,特派哈拉和卓去降伏恶龙。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恶龙在吐鲁番东北的七角井被哈拉和卓所杀。恶龙带伤西走,鲜血染红了整座山。因此,维吾尔人把这座山叫做红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焰山。
拴马桩和踏脚石
在吐鲁番市胜金乡西南10公里处,从312国道西北望去,峰峰的火焰山顶上,有一石柱,巍然矗立,形同木桩,人称“拴马桩”。据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处,曾把白龙马拴在石柱上,拴马桩由此而得名。在拴马桩不远处,有一巨石,相传是唐僧上马时用的踏脚石。栓马桩维吾尔人称之为“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据说穆罕默德时代,有个圣人名叫艾力,来到火焰山,曾把马拴在石柱上,以后人们就把这根石柱叫“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意为拴马桩)以示纪念。
开车由木头沟进入火焰山腹地西洲天圣园,就能看见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群塑。只见孙悟空腾云驾雾,肩扛芭蕉扇在前开路,唐僧气宇轩昂带着猪巴戒和沙和尚,牵着白龙马,慢步徐行。
火焰山荒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七月流火,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焰云缭绕,赭红色的山体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火焰山有馒头山,云梯,千佛洞,吊桥,买买提大院,万佛山等等。
葡萄沟
与火焰山荒山秃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那一条条穿过山体的沟谷,沟底大多清泉淙淙、绿树成荫,形成条条狭长绿洲.其中最著名的河谷当数葡萄沟,此外,还有木头沟、胜金口沟、苏巴什沟、连木沁沟等。
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达47.8度,地表最高温度在70度以上.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在这些沟谷中,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我们一起去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