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描写春天的好句子简短】我是一颗小小草,春天何时到

18岁以前的魏有用手势和父母沟通的习惯。

他总是低着头、溜着墙根走路,很少有完全直起腰板的时候。

父亲郭树敏说,“我和他妈妈对这个孩子没有亏欠,因为只有付出,从小到大我对他都有耐心,一次都没有打骂。我对我的女儿有亏欠。”说到女儿,这个55岁的男人笑了一下,眼尾皱纹走动,却几乎同时,两眼噙满眼泪。

他2001年出生的儿子小伟是先天的唐氏综合征患者,智力二级残疾,也就是常说的智力障碍者。

但郭树敏有一个十分优秀的女儿,留学后在日本工作多年,今年31岁。郭树敏几年前生过女儿一场气,因为女儿在找对象时偷偷跟介绍人说:“我想降低标准,我有一个弟弟(要照顾)。”

郭树敏肯定地告诉女儿:“你不可以降低标准。弟弟有我和妈妈。

这位父亲希望自己能够全部担当起来。

但他只是一个农民,同样害怕将来,“小伟九年义务教育结束的那一天,就是我头疼的那一天。”

两年前,小伟年满18岁,必须从山东省济南市某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四顾茫然,往后余生,好像再无去处。

他有一个梦想

小伟的同班同学,有的毕业后去往济南的大龄心智障碍者服务机构,一个月花费数千;有的从此被关在家中。

2019年,郭树敏辗转得知章丘郊区有一个可以接收小伟的福利机构叫“乐橄儿”,就想去试试。

“一个月500元、包吃住、康复、支持性就业”,郭树敏当即就拍板答应。

对他来说,最满意的是“可以住宿”这一项。

因为当初全济南的特教学校都不允许住宿,小伟妈妈只能全程陪读。那一个12平米、月租200元的出租屋,9年来承载着小伟的童年和青春,也长久地困住了这个家庭的一个壮年劳动力。

正在做手工的小伟

如果小伟可以住在机构,他的妈妈就可以去工作。

“农民没有社保、没有养老金,我们要挣钱。我还想以后给小伟留一点。”郭树敏说。

济南市乐橄儿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小伟以为那是一个新学校。

小伟喜欢“上学”。

当时的乐橄儿有30多个学员,最大的27岁,最小的7岁,高高壮壮、矮矮瘦瘦、男孩女孩,各个迥异,但都有心智障碍。

机构里的大龄青年学员们(近期拍摄)

有人和小伟一样是唐氏综合征患者,有人是孤独症(自闭症),有的孩子是先天脑瘫,也有其他心智障碍的人。

30多个学员中部分没有自理能力,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一边吃饭,一边拉在裤子里。

小伟加入了大家,每日在这个三层、1400平米、门窗经常关闭但有一个小院的楼房里,穿梭、训练、吃饭、睡觉和醒来。

他越来越适应这里,父母也从每个星期来接他回家,慢慢变成了半个月接一次。

乐橄儿的生活是丰富的,有鼓乐队、戏曲演出、每天外出赶集的社区融合训练,还有职前培训。

在机构日常的康复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梦想访谈”——引导学员们说出“自己想要什么,想学什么,想做什么”然后慢慢帮助他们靠近、实现。

——“你的梦想是什么?”

乐橄儿二楼大龄班的墙上贴着一些心形便签,略显幼稚的字写着简单的愿望:

“想吃 想喝”

“想去一趟青岛烟台”

“想拥抱 想握握手”

“想当演员”

……每一张梦想便签上都有署名。

大龄班里有一个名叫涛涛的青年,他和小伟一样从特校毕业,也是唐氏综合征患者。他会画画,会写比较多的字。

有一天,他拿着一张纸去给院长张艾玲,上面写着大字——“申请成立乐橄儿保安队”。

涛涛从小就喜欢警察,最近家里又有亲戚真的去做了警察,他很羡慕。他看到有保安穿着制服,很像警察,所以想去做保安。

涛涛正在表演箱鼓

相比于涛涛,小伟要内向得多。

小伟到了机构后几个月还是经常埋着头,“好像别人不叫他,他就永远不会主动看别人”。

直到2019年11月3日的青岛之行,小伟受邀和其他几名学员一起上台表演。18岁的小伟人生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入住宾馆。

从济南到青岛。

台下传来的掌声。

精装修的房间和白白的床单。

“太帅了!”“太酷了!” “这么棒啊!”推门进酒店房间,小伟一下子说了好几句话,简直有点语无伦次。他仰躺到酒店的床上,不愿意起来。

从那以后小伟的话就多了起来,句子也越来越长。

而一年半之后,2021年5月17日上午南风窗记者第一次见到小伟的时候,他已经不害怕陌生人。虽然话不多,但有问有答。

下午四点半的乐橄儿活动室,温黄的阳光洒落在木地板上。

小伟是所有学员里打鼓时最快乐的那一个,别的孩子可能会紧张、被影响、左顾右盼,只有小伟完全在鼓点的世界里。他打鼓的时候会笑。

阳光的颜色由黄转金色,活动室里人渐空。

小伟突然站起来,走向对墙的那面大镜子,摆了一个花手。

小伟唱五音戏,镜子映出一张笑脸

一切都是无预兆的。

左转。小伟以一种特殊的戏曲的步伐,踩着明显的节奏,噌噌噌,在活动室走了一圈。站定,有模有样。

“二十二……三十三……”,好长一段,他唱了出来。

倔强的57岁

小伟的动静吸引来了张艾玲。

她在一旁找了椅子坐下,大声给小伟伴唱。

记者也终于听清楚了唱词。

原来他们唱的戏曲是一段章丘“五音戏”,本地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前为了使学员们上台表演,机构专门花钱请人来教过,只是当时被挑中的两名表演者另有其人,没有小伟。

“伟,你偷偷学的吗?”张艾玲很惊讶。

小伟没有否认也没有回答,乖巧地笑。

张艾玲今年57岁,从事教育和心智障碍者公益服务已经整整24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全职从事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之一。她是一个面相慈和的山东女性,个子不高,爱笑。

成立乐橄儿智障人士服务中心是一个偶然。

2012年一场严重的医疗事故让张艾玲在床上躺了一整年,事后她拿到了大约8万元的误工费和营养费。这笔钱成为了张艾玲启动这间民间公益服务机构的资金。

乐橄儿的定位是服务农村困境家庭的大龄心智障碍者,张艾玲认为,“他们是所有弱势群体中最弱的那一群人”,所以收费一定要低。

吃、住、康复、培训全包,一个月最多收学员800元,最少只收300元。

而且机构还会设置一些简单的劳务比如打扫、手工制作,给学员派发一定的劳务津贴。

正在做手工的学员

中国有数千万心智障碍者,但是对口的具有专业能力的服务机构,只在近些年才逐渐增多。

早在2012年,整个章丘做大龄心智障碍者服务的专业机构只有乐橄儿一家。2016年,它被济南市民政局评估为4A级社会服务机构。

几个城市中产父母也把乐橄儿当作救命稻草,送心智障碍的孩子过来。

但张艾玲说过一件不快的事。

她的机构刚起步的时候只有十几个孩子。有一位来自城市的家长不喜欢农村的学员,表现得“很明显,不让自己的孩子跟农村的一起玩,也不让农村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在一桌吃饭”,说“农村来的孩子习惯不好,身上有味道”。

张艾玲知道之后,把对方家长叫到办公室,劝退了。

张艾玲说:“我不接受。不管她给多少钱,我不接受。你自己的孩子在正常群体中也是被嫌弃的,你为什么还要嫌弃别人?”

“这是不符合我的价值观的,你要是不接受我的价值观,对不起,我是没有钱,我也不会为了钱损失这些孩子的利益。”

在大段陈述自己的理念时,张艾玲表现出了极少见的强硬语气。

“我不接受。”说得又生又脆。

除此一句之外的张艾玲,时时刻刻是得体、温和、顾虑他人的。学员们很喜欢她。

而记者所知道的张艾玲,2012年到2018年(乐橄儿创办前6年)期间很少领工资,几乎不买新衣服,所有的钱都投在乐橄儿。这9年来,她一周回家两趟,其他时间都住在机构里,处理工作事项。

那几天,一次和记者在外吃快餐,剩下半颗狮子头,张艾玲也打了包,带回机构来。

乐橄儿的一天

现在的乐橄儿没有学员“身上有味道”。

整个机构的三层小楼,包括每一层的洗手间,都看得出来是经年的干净、朴素,而不是突击的打扫。

张艾玲说,那两个刚来的时候蹲在院子里拉大便的学员,经过训练,如今全部都可以把自己收拾得很好。

学员们有礼貌、讲卫生,一些表现优秀的学员甚至会管理起他人。

一个同行的男记者,借用乐橄儿的洗手间,出门发现有学员在等他。学员问他:“你冲水了吗?”

记者说冲了,对方才满意地走开。

乐橄儿老师写的日记

乐橄儿的一天是简单而充满笑声的。

小龄班和大龄班的一天,也是不一样的。

走进小龄班,十几个孩子分四排坐。最后一排正中,一位正在大声计算数学题的可爱小男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他双手五指张开,一手点另一手的数目,大声数出来,一、二、三、四,发音没有一个标准,但是奶里奶气地响亮。

特教老师查看他正在做的减法,一排下来全都对了。

不料刚夸奖他,他就错了一个。9减7的结果,他写了个0。孩子很快反应过来,拿起橡皮擦。

大概擦了十秒钟,纸上一枚浅浅灰色的铅笔字0还在。

一下一下,小男孩以一种童真的姿态用力地擦拭,本子一小块已起皮,还是擦不准。

“他的眼睛看到了,脑子也知道,但是手没办法送到眼睛看到的地方去。眼手不协调,需要多练习一下插蘑菇钉。”特教老师在一边说。

小男孩终于擦掉了0。

特教老师介绍说,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

比如这位可爱小男孩的优点是学知识很快,会做数学题。“他是最快的,从1认到9,只花了半年。”

而他左边同桌的11岁男孩,虽然学不会数学,目前还在学1到5的写法,但生活能力很强,可以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

右边这一名14岁大男孩,个子将近一米八,特长是唱歌不忘词。

……

学员们的作品

相比于小龄班的课本知识学习和高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大龄班对“生活”的学习是更明显的。

生活,也是需要学习的。

一群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有人摇摇晃晃、有人来去如风、有人不发一言,但“助理们”(注:大龄班学员称呼特教老师为助理)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打扫卫生、开会、商量菜单、出门赶集、买菜、回机构切菜、做饭,井井有条。

赶集,是每周几次的,青年们最期待的活动。

2021年5月18日,几位大龄学员在阿姨的帮助下准备40多人的午餐。一荤一素,全都出自学员之手

在一些普通人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化场景中,一些学员慢慢地成长,学会了语言、出门、与人交际、购物、认识金钱的能力。

记者连续两天和学员们共进午餐。

他们吃饭的时候相互聊天,天南地北、有一搭没一搭,举止和健全的成年人在饭桌上并无太大区别,却偶尔在一些掉落的饭粒、重复的问询中展露出一丝天真。

心智障碍可能会为他们的一生带来巨大的麻烦,但也赋予给了他们一丝,与生俱来、不随年龄改变的天真。

下午,大龄班的学员们则开始分流,有人去小龄班学习知识,有人做手工,挣取“劳务津贴”。

乐橄儿学员的作品

这里的时间流淌得极慢,一个孩子学习一个简单的手工动作可能需要三天、学习一个鼓点节奏可能需要一周、学习从1数到9可能需要半年、养成一个好习惯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

但周而复始的训练,让这群孩子,逐渐过上和健全人类似的生活。

她们的童年

5月18日,南风窗记者跟随张艾玲一行四人去家访,目的地是章丘区文祖镇甘泉村,那里有一位家长想把9岁的“智力残疾三级”的儿子送来乐橄儿。

上午十点,车子驶进甘泉村的村口。

一片青绿麦田、蓝天白云、整齐的白墙红瓦房村落迎接了我们。村里有一棵六百年的流苏古树,刚过花期,空气送来一股初夏的气息。

甘泉村门口的麦田

一位30岁出头的农村女性迎接了我们,她是男孩小林的母亲。

他们的家在村落深处。

一行人推门进院,正屋的门锁着,透过门玻璃看到里面有一个圆头圆脑的小男孩在行走、甩手。他的妈妈打开门,男孩没有反应,自顾自地大笑,喉咙里发出尖锐的声音。

我们参观了男孩的家,包括卧室。

其实从进门的瞬间,落差就产生了。这个小家庭的内部装修远不如村庄的整体外表那样洁白光鲜。

主卧就在客厅里,正对茶几和电视机。

男孩与63岁爷爷一起睡的次卧,满墙黑斑,地面是潮湿的砖头铺就,四处垃圾散落。一张红色掉漆的双人床上,垫被浊黄,直觉多年未洗过,棉絮上有显眼的破洞。几床被子就那样盖在已经完全破烂的沙发上,像被扔掉的一样。

小林家中

主动和小林聊天之后,记者发现这个孩子口齿清晰,除了不受控制地尖叫、多动之外,并没有表现出其他出格之处。

大约两年前,刚上一年级的小林被当地村小学“半退学”,原因是推搡同学使人受伤。

张艾玲问小林妈妈为什么不去向学校主张复学,维护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尴尬。我自己小孩这样,不能赖老师”,小林妈妈表示无奈。而且她很感谢小学老师每个月一次、每次2小时左右的家访教学,更不好意思向老师开口提要求。

小林也想上学。当他知道今天的来客们是“老师”之后,突然变得恭敬起来。

他给大家拿水喝,双手比齐,不停作揖,一字一顿:“对不起,老师喝苏打水。”

我们接过水,他立刻问:“谈话完了就可以去学校吗?”

小林一家曾经打听过章丘的特殊教育学校,但同样因为学校不允许住宿,家庭也无法腾出家人“陪读”而却步。

小林的父亲之所以打听到乐橄儿,是因为熟人家有一对小姐妹现在正在乐橄儿上学。这么一说,张艾玲就知道是谁。

记者也曾见过那对小姐妹,一个9岁,一个12岁,两人都是遗传性的智力障碍。小姐妹的母亲先天智力障碍,奶奶80多岁,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2年前小姐妹也是不适应普通学校,去特教学校又无人陪读,两难之下,才被父亲送到了乐橄儿。

如同这一次“入学前家访”,乐橄儿的工作人员2年前也去家访过两个小姐妹。

工作人员第一次看到妹妹是在厕所里,她把大便拉在了裤子里,只顾大哭,没有能力与人语言交流。

眼泪,和旁人的眼光,令家访的工作人员当即做决定要带她们回乐橄儿,“她们需要支持性的特殊教育,而不是现在这样的”。

乐橄儿每一次招生之前都至少有两位特教老师结伴去家访,一方面考察孩子的能力情况,另一方面要筛选家长。

“如果有家长只想把孩子快点脱手,叫我把孩子赶快带走,给多少钱都行。这样的家长我是绝对不收的。”这是张艾玲定下的又一原则。

乐橄儿对金钱方面没有高要求,但比一般的心智障碍者服务机构更强调父母的关怀和支持。

小林的父母是符合张艾玲的标准的。离开甘泉村之前,张艾玲告诉小林母亲可以减少溺爱,叮嘱她开始教小林做一些家务。

回到乐橄儿,张艾玲突然和记者聊起自己的童年。

那是一段惊人的惨痛经历。张艾玲说,“我小时候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但现在我不这么想。我觉得我是很有力量的人。”

“他们治愈了我。”

回到社会

郭树敏听说小伟竟然会做饭了,简直不敢相信,回家后小伟做给他看,他和妻子仍旧如梦一场。

直到后来这样的感慨越来越多。

他们正在摘菜,准备午饭

“小伟会洗衣服了。”

“他突然说了一句话,好清晰啊,我真的没想到。”

“他从机构拿回去了928块的劳务津贴,我说拿这个钱给你姐姐的新生儿买一点礼物吧,他说好。”

郭树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信心,以至于他甚至在乐橄儿一次活动上自豪发言:

“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孩子以后自理没有问题。我们老了,照顾我们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5月17日,记者问起这件事,郭树敏说其实现在的小伟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理,但他相信将来。

希望。信心。这两个词曾经距离乐橄儿的大部分学员们多么遥远,张艾玲心知肚明。

她30岁失婚,至今27年。成立乐橄儿之后,40多岁时也曾考虑过再成家,但前后有人介绍过两位男士但都没能成。

张艾玲

“你在做一件善事,你是一个善人,但生活不止一场慈悲。”“看不到他们的转变,也不赚钱,你做这些事是没有希望的。”对方这样说。

张艾玲曾经很难过,她分明能看到自己的服务对象们在乐橄儿的变化,也希望别人能看见。

但她又很纠结,不希望外人只在看到希望、看到改善、看到孩子们的可爱之处之后,才接纳这个群体,“那是有条件的爱”。

截图自张艾玲朋友圈

连续几年来,张艾玲安排特教老师们日复日地在微信公众号上更新学员们的细微长大,描述一件件小事,但口吻充满喜悦。

小伟会在乐橄儿永远待下去吗?

那对经常尿裤子的小姐妹呢?很会算数学题的小男孩呢?他们会在乐橄儿一直待下去吗?

张艾玲说不会的。

“所有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支持孩子们回到社会。”张艾玲相信她们很快有能力回到普通的小学随班就读,和正常的孩子融合。

“学习跟不上,为什么非要回到普通小学呢?再受歧视怎么办?”记者不解。

张艾玲说,这是一个误区。

“我们经常以为学校就是学习课本知识的地方,但其实不是,对于心智障碍的孩子来说,那是学习除了课本之外的一切重要知识的地方,是长大的地方。”

“去普通人中间,去一个残健融合的正常环境中成长,就算是打架,她们也要学会如何有礼貌地自我保护。”

张艾玲真心希望他们有一天有能力离开乐橄儿,回到社会。

尽管每一位学员的来和去,过程都是缓慢、漫长、充满困难的。但过去的乐橄儿有这样的“成功案例”。

真正永远不会离开乐橄儿的人只有一个,是张艾玲。

连郭树敏也知道,“乐橄儿是张院长的全部生命”。

张艾玲的年纪渐大,“我以前熬夜工作到2点,办公室后面的小床上睡一觉起来像没事一样。但从55岁开始,我累了一天回来,上三楼的时候就必须得弯着腰了”。

由青年倏忽至老年,仿佛只在一个“不得不”弯腰中。

张艾玲意识到苍老,也意识到自己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已经数十年。

张艾玲正在给记者展示授课的部分内容

这些年她没曾停止思考。

眼前这群心智障碍的孩子,近些年接受了国家越来越多的政策扶助,但事实上仍不够。

张艾玲想知道:社会价值排序中“最不重要”的一群人,要等多久才能等到兜底式的关怀呢?

张艾玲不等。

她的朋友圈里有一句话:人生一世选条路,不退让,不更改,一直走到尽头,是件善事。

(文中部分人名采用化名)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何焰

编辑 | 赵义

新媒体编辑 | 煎妮

排版 | 八斤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