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江州在哪】安徽省南陵县概况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芜湖市管辖县之一,位于皖南丘陵至沿江平原过渡地带,是通往“阳山一号”(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重要门户。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春谷县,三国名将周瑜为南陵首任春谷长,南朝梁武帝(公元525年)始置南陵县。南陵铜矿采冶始于西周,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遗有大工山铜矿遗址和皖南土墩墓群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安徽南陵国家凤丹生物产业基地"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认定,成为本次认定的全国3个林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

2015年合福高铁(南陵站)建成,于2015年6月28日通车,南陵进入高铁时代。

历史沿革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始,县境为吴地。

战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兼并吴,属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灭越,又为楚地。

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归秦。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设郡县,属鄣郡。

西汉,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宣城县(治今弋江镇)、春谷县(治今繁昌县境内),县域属上述二县,隶属丹阳郡。

东汉,宣城县废,改设宛陵、春谷二县,县境属丹阳郡春谷县地。

三国入吴,恢复宣城县。

西晋,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分丹阳郡一部为宣城郡,宣城县隶属宣城郡。

东晋,成帝咸康末,淮北居民随晋室南渡,于今南陵县北侨置当涂县,属淮南郡。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南陵县,以今南陵、繁昌、铜陵等县地为境域。晋末,分于湖为境,隋徙治于姑孰(今当涂县),遂废。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改春谷为阳谷,属宣城郡,又为淮南郡地。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并阳谷县入于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芜湖县陶辛圩内),属淮南郡繁昌县地。东晋于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芦南乡)置南陵戍。

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以赭圻城置南陵县,兼置南陵郡。陈兼置北江州。隋平陈,州郡并废。

隋,开皇九年(589年),并石城、临城、定陵、故治诸县入南陵县,属宣州。时改宛陵县为宣城县,改故宣城为青弋江(镇)。大业元年(605年),改宣州为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属池州。贞观元年(627年),又归宣州,属江南道。长安四年(704年),移治青阳城(今南陵城关镇),属江南道宣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江南西道宣州。天宝元年(742年),属江南西道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属宣歙观察使宣州。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县地置义安县。大顺元年(890年),属宁国军宣州。

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属宁国军宣州,隶江宁府。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年),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保大九年(951年),析南陵县地置铜陵县。

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南唐平,改宁国军,仍称宣州,隶江南路。天圣八年(1030年),分东西两路,属江南东路宣州。宋,县境东西宽70里(即35公里),南北长85里。东至宣城县境35里,以青弋江为界,自界首至县70里;西至铜陵县境40里,以赵村为界,自界首至县50里;南至青阳县境70里,以金山镇为界,自界首至县50里;北至繁昌县境15里,以骆师桥为界。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为宁国府,属江南东路(亦称江东路)宁国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江浙行中书省宁国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属江浙行省宁国府。至正二十六年,改为宣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属中书省宁国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宁国府。永乐元年(1403年),属南京直隶宁国府。明,南陵县境东西宽70里,南北长85里。东至青弋江宣城县界40里,到宣城县城105里;西至界石铜陵县界35里,到铜陵县城135里;南至十八社桥青阳县界75里,到青阳县城140里;北至界桥繁昌界15里,到芜湖县城105里;东南至分界山泾县界30里,到泾县65里;西南至二十二都青阳县界65里,到青阳县130里;东北至太平(丰)圩芜湖县界75里,到芜湖县160里;西北至分界山繁昌县界30里,到繁昌县11里。距(宁国)府西105里。

丫山牡丹花

清,行省下沿明制(宁国府),直至宣统,所属府如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徽宁道。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徽宁道。太平天国期间,由浙江巡抚兼辖。同治四年(1865年)仍由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分辖。清,南陵县在宁国府治西90里。东至青弋江宣城县界28里,南至十八社桥青阳县界75里,西至界牌湖铜陵县界35里,北至小石桥繁昌县界15里。东南至分界山泾县界25里,西南至黄山青阳县界70里,东北至石石危河芜湖县界80里,西北至石冈山繁昌县界30里。东西宽80里,南北长90里,通境面积2970方里。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府,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划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17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0月,划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10月25日,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8月6日,划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南陵由县治东至青弋江30里,界邻宣城县;西至牧家亭40里,界邻铜陵县;南至若坑55里,界邻泾县;北至奎潭60里,界邻芜湖县。

1949年4月22日,南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年5月26日,划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1951年,宣城县原辖汤家篷(街)及曹家湾、新滩李、洪村章、汪家村、斗家村、西梅村、洲上自然村划归南陵县。同时,南陵县原辖蒋家村(自然村)划入宣城县。1952年2月4日,划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是年8月27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5年,铜陵县原辖土勘上张、樱桃山、何家冲、枫树余自然村划入南陵县。1956年,泾县原辖李家冲(自然村)划入南陵县。同年,宣城县原辖方家滩、嘴头上、下埠里、糟坊、侉子涝自然村划入南陵县。此后,县四境无变更。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芜湖地区。1980年1月29日,属安徽省宣城地区。1983年6月7日,划归芜湖市。

地理

地貌

南陵县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内力作用以断块或轻度抬升与坳陷作用为主,外力作用抬升区以侵蚀、剥蚀和溶蚀作用占主导地位,坳陷区则发生地面加积作用。构成了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的地貌组合。各地因内、外力作用的差异,西部边缘以低山、丘陵地貌组合为主,中部以丘陵、台地和平原地貌结构占主导地位,东部则以圩区平原和洼地平原为主。

气候

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盛行,受冷暖空气频繁交替显著。气候的特征表现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气象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较为频繁。

多年平均气温15.8℃。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8℃, 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8.3℃,气温年较差25.5℃。春、秋两季的月际气温升降幅度大。春季气温由3月的9.2℃升至5月的20.9℃,气温上升11.7℃;秋季气温由9月的22.7℃降至11月的10.9℃,气温下降11.8℃;而冬、春两季的月际气温变化幅度均较小,都在3.5℃以下。

水文

南陵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部为青弋江河谷平原,东北部为水网圩区平原,西南和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境内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漳河及其30余条支流,主要湖泊是奎湖。在青弋江、漳河下游,河湖交织,相互串通,港汊密布,水体流向多变,汛期极易形成洪涝灾害,为一纵横交替的水网地带。

经济

综合

2012年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增长15%;实现财政收入16.06亿元,增长20.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61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32元,增长15.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6.2:63.8:20。获"中国最具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方面,建设有110千伏变电所2座,乡村供电率100%;程控电话装机已达8万多门,移动通讯机近4万门并实现全县无缝覆盖;邮政服务遍及城乡各地;县城日供水能力3万吨。县城建设特色明显,以占地3公顷的南陵广场为核心的新区建设在全省首屈一指,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3%。

工业

2012年南陵县实体经济总体平稳,2012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户,总计259户,实现产值236.4亿元,增长24.3%;增加值57.29亿元,增长21.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南陵县55户首位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47亿元,增长53.3%;26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35.15亿元,增长45.9%;51户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52.82亿元,增长40.9%;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59户,实现产值120.6亿元。建成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7.6万平方米蓝领公寓,经济开发区配套功能不断完善。籍山创业园被评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农业

南陵县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35亿元,增长10.9%。粮食总产39.3万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5、318国道沿线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初具规模。新开4个示范基地和10个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6000亩核心示范区,推行"八统一"的水稻全程代管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以大浦试验区为核心的万亩现代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突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引领作用,总投资3000万元的自动化育秧育苗中心进入试生产阶段。大浦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顺利通过中期验收。

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推进,全年共流转土地5.46万亩。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12家,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食品工业园获批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顺利通过"安徽省大米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认定。"弋江籽"紫云英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陵大米"、"奎湖"牌河蟹商标获省著名商标称号。稳步推进蓝莓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有贤龟鳖获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宏顺粮油被评为省3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切实加强林地清理整改工作,严格规范林地占用和设施农业项目用地管理,林地检查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9个,南陵县农作物参保面积96万亩,森林灾害保险面积13.1万亩。完成造林任务0.65万亩。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10万人次、1.88亿元,连续7年被列为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县。

林业

解放前,南陵县山林多被地主、宗族、寺庙占有,森林经营处在自然繁衍状态。

1951年调查,林业用地为58.37万亩。1975年,全县森林资源清查为59.85万亩。林业用地中,国营林场、园艺场、茶场、苗圃经营面积6.55万亩,占10.9%;社队林场经营面积7.76万亩,占13.0%;生产队经营面积45.54万亩,占76.1%。全县有林地35.8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9.8%。其中,用材林32.82万亩,经济林1.54万亩,竹林1.44万亩,灌木林地3.38万亩,无林地(荒地、灌丛地万亩,未成林地7767亩,苗圃地1313亩。全县森林覆盖率21.4%。

1988年,全县林业用地为57.44万亩,比1975年减少2.41万亩。其中:有林地32.49万亩,疏林地3.38万亩,未成林地2.28万亩,灌木林地1.45万亩,苗圃地332亩,无林地17.81万亩(灌丛地12.10万亩,荒山4.67万亩,其它1.04万亩)。此外,全县四旁树木占地面积7.7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22.2%。

1990年,林业用地面积57.44万亩,其中有林地33.49万亩,疏林地3.38万亩,灌木林地1.45万亩,苗圃地332亩,未成林地7.28万亩,无林地11.8万亩(荒山、荒地、灌丛地)。森林覆盖率22.8%。有林地按林种、树种分:用材林29.27万亩,薪炭林2973亩,特用林1937亩,经济林2.2万亩,竹林1.39万亩,防护林1190亩。树种地:杉木7.06万亩,松树(包括国外松万亩,阔叶树5.13万亩,竹1.39万亩,其它3.08万亩。

服务业

2012年南陵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亿元,增长9.1%。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9%。芜湖米市博物馆、江南国际大酒店等配套工程开工建设,成功举办芜湖·中国米市国际大米交易会,承办了第六届安徽粮油精品展示展销会暨第二届中国(芜湖)国际米业博览会。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年家电下乡补贴资金2907万元。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完成投资15.15亿元,增长38.1%;商品房销售57.52万平方米,增长4.6%。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2.07亿元,增长16%;各项贷款余额72.28亿元,增长21.6%;新增存贷比76.35%。

资源

土地

南陵县土地总面积1263.72平方公里,合189.55万亩,人均3.68亩。其中圩畈平原432.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4.2%,主要分布在南陵县东部和北部;低山丘陵山地83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5.8%,主要分布在南陵县西部和南部。

该县土地构成包括耕地、林地、园地、水面和其它非农业用地。

生物

南陵县水热条件优越,利于动植物繁衍栖息,生物资源十分富饶。有多种珍稀动物,如扬子鳄、梅花鹿、金钱豹、穿山甲、鬛羚和白鹇等;森林资源逐步恢复;另外,中草药资源也很丰沛,尤以丹皮、明党参和桔梗著称。

矿产

县地处长江下游成矿带,尤其中生代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发生一系列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成矿条件较好,形成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燃料矿产等中小型矿床和矿化点,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金属矿中以铜矿储量最多。远景储量矿石量800万吨,平均含铜品位0.88%,金属量近76万吨,分布于桂山、工山、戴镇、丫山等乡镇。主要矿床有代腰山矿段。龙池庵矿段、沙滩脚矿段、破头山矿段、小工山矿段、鸡公山矿段、马腰山矿段、冲口王矿段、戴汇矿段、仙人冲矿床、大元岭矿点。

境内非金属矿种类繁多,为南陵县主要优势矿产,大部分分布在西部"丫山-戴镇-桂山--麻桥一线"。尤其桂山~麻桥段,地质上称中生代火山盆地,非金属矿产丰富多采,南部山区也有少量分布。主要成因类型为沉积型、火山型和变质型,计有13种各类矿产,产地20余处。其中包括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石英砂岩、石英岩、大理岩、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珍珠岩、沸石、石墨、白云岩、粘土等。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体有磷、钾长石等,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有白云岩石灰石。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