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谱曲,传承于大江南北。
这首古诗很长,所描绘的内容集中的那两句著名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当时被贬江州司马,在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时候,听到琵琶女对自身身世的演唱,内心生出了几分同病相怜之意,才写出了这首唐诗。等到时光来到宋朝的时候,也有一首宋词表达出了和白居易这首唐诗所相似的情感。同样是写自己对歌女的同病相怜,写两个人的天涯沦落之苦。只不过相比白居易诗作的篇幅之长,这首词非常的短小精悍,还有一种欲言又止的味道。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这就是宋代词人杜安世《卜算子·樽前一曲歌》,所发生的场景和白居易笔下的江头夜送客并无太大的差别。上片的一开始词人也是在听歌女演唱歌曲。“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虽然有美酒相伴,但是词人还是被歌女的声音所打动。嗓音中的千转百回,独特的缠绵之意,让词人听出了不一样的感觉,总感觉里面蕴藏着很深的情谊。
甚至在她刚要开口唱歌的时候,就已经泪流满面。“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这一个场景也将词人的内心受到感动。既然表面上已经有如此的泪水,那么内心当中的苦涩要比泪水多更多吧。
这自然引起了词人的好奇心。为什么你只会有如此的表达,会有如此的表现?“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他尝试着和这个女子交流,轻声问她其中的缘由是什么,但是这女子就好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沉默不语。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一个歌女,梨花带雨,在客人面前哭泣,引起了客人极大的好奇心。客人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如此楚楚可怜,但是这女子并不回答。“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或许她的心中有无限的悲情,或许她的心中有非同一般的人生经历,或许她也经历天涯沦落之苦,或许她也经历生死离别之痛。
她不说,词人也不敢继续再问。只是看到女子的面带愁容的洒满泪水的脸庞独自感慨。因为他也是一个多情的种子,听不了伤心人说伤心的事情。由此也更显现出两个人同病相怜,共同悲歌。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当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也是泪洒当场,只不过他对于歌女的人生经历和命运非常清楚。但是在这首词中,两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彼此之间的交流只有脸上的泪水。但即便如此,更带给词人无尽的想象。
他们两个人,或许是因为都一同经历了这世间的所有伤悲,才会有如此的表现吧。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