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上的异族乘客正在用手机观看短视频。
2月27日清晨,大凉山里的普雄火车站已经热闹起来了。
候车室里,等待检票的乘客排着长队。头戴瓦盖头帕,裹着查尔瓦披毡的彝族老妪牵着小孙孙,面色黝黑的彝族老汉扶着地上装满土豆的蛇皮袋,穿着灰扑扑棉服的中年男女背着巨大的竹筐,时不时交换几句彝语。快到检票时间,穿着牛仔裤和亮色羽绒服的年轻人推着行李箱快步排进队伍尾端。他们都是5633次列车的乘客。
从普雄到攀枝花,已经运行了50年的5633/4次列车,以每小时约40公里的速度,穿过数不清的高山河谷,连接起沿线27个车站和周边的城镇村庄,接送一批批彝族老乡往返于大凉山内。全程票价25.5元,最低票价2元,价格几十年没有变过。
△ 普雄站,候车室里的乘客。
△ 普雄站,乘坐5633次列车内的乘客走在地下通道内。
5633/5634次列车上的一天
6点55分,吉克惹沙木背着空竹筐快步冲进候车大厅,作为普雄镇的主要蔬菜运输商之一,她几乎每天都会去80多公里外的泸沽镇贩运蔬菜。
△ 普雄站,带着家禽乘车的人。
7点10分,天色未亮,5633次列车驶离普雄站台,开往攀枝花站。
没有空调的车厢在冬季的早上格外寒冷,气温只有12摄氏度,吉克惹沙木裹紧了黑色棉服。和往常一样,她在列车尾部的12号车厢坐下。几分钟后,她掏出一块钱,跟在车上贩卖零食的彝族老乡买了一个饼吃。“饿了就买点吃,不饿就不吃。”从她家到普雄站需要摸黑走上约30分钟山路,她没有在家吃早饭的时间。
5633次列车隔不久就在小站上停靠一次,间隔最短的两站只隔了11分钟。停靠几个站后,车上的人多了起来,车厢上的大件行李处已经堆满了老乡带上来的农产品,活禽、鸡蛋、土豆、香木,还有废铁块和废纸箱,这些都是要拿到市场上去卖的。
△ 乐武站,列车停靠,乘客带着货物上车。
△ 列车停靠红峰站,乘客带着货物上车。
10点前后,5633次列车来到一个大站——喜德站,下车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同时也上来了一大批穿着校服的学生。他们都是住在5633次列车沿线的彝族孩子,每周末都会坐火车往来于自己家和位于喜德的学校。
△ 列车上,学生们看手机视频。
10点38分,冕宁站到了,吉克惹沙木和上百个彝族老乡纷纷背起竹筐,拎起物品涌下车,赶往距离车站步行10分钟的泸沽综合贸易中心进行交易。这里是周边地区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普雄镇的新鲜蔬菜瓜果、生活日用品也大多来自于此。
△ 列车上,一彝族乘客抱着只将要被售出的鸡。
绝大多数坐这趟列车出行的彝族老乡都是当天往返,利用两趟火车中间的几个小时时间差做生意,看病或办事情。
下午2点多,气温升到近30摄氏度,在太阳下站上几分钟,阳光就会刺痛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肤。吉克惹沙木正坐在冕宁站站台边的台阶上等着火车进站,她面前堆着十几箱新鲜蔬菜,蘑菇、葱、白菜,西红柿等等,每箱菜都有三四十斤重。
考虑到彝族老乡运送的货物多,冕宁站的工作人员会提前一个多小时开放站台,让老乡先把货物堆放在站台上。
△ 冕宁站,家禽被运上5633次列车。
△ 冕宁站,学生们看着被运上火车的鹅,害怕地缩在车辆角落里。
吉克惹沙木个子不高,但力气很大。5634次列车进站停稳后,她第一时间上车,站台上的彝族老乡搬起蔬菜放在车厢连接处的车门口,吉克惹沙木则负责把箱子拖拽到大件行李处码放整齐。
列车在冕宁站只停靠3分钟,火车出发的铃声响起,吉克惹沙木的同伴把蔬菜“丢”上车的速度明显快了起来,一包圆白菜被甩破了袋子,滚得满地都是。又过了3分钟,5634次列车再次起程。吉克惹沙木瘫坐在座位上,她撸起半截袖子,擦了擦汗。
△ 列车上的彝族乘客坐在货物上。
为了让彝族老乡能把所有东西搬上车,这趟列车的开车时间有时会推迟几分钟。“我们这种车时间弹性大,不像高铁,都是按秒计算的。”列车员称。
在返回普雄的5634次列车上,车厢里格外热闹,四川话、彝语,夹杂着大人的笑声和小朋友的喊声交织在一起。从集市上买来的新鲜瓜果的香气、鸡鸭鹅的气味和香烟的味道也混杂在一起。
△ 列车上的彝族乘客,桌上放着酒。
△ 列车上,一只小鸡跳出了安置它的纸盒子。
从喜德站开始,上车的人逐渐减少,下车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天色渐暗,5634次列车也逐渐安静下来。
△ 普雄站,带着采购的物品下车的乘客穿过铁路回家。
晚上7点02分,列车终于停靠在普雄车站,这时天已经擦黑,吉克惹沙木背起自己装满水果的竹筐下车回家了。她的送菜任务已经完成,订货的蔬菜商会驾着马车把蔬菜运回家。
50年,166公里,12.5元
在吉克惹沙木的记忆中,她几乎每次出门或回家都是坐5633/4次列车。在1970年成昆线贯通当年,这趟列车就开始运行了。
彝族老乡的乘车需求主要集中在普雄到西昌段,这一段全长约166公里,设有16个小站,行驶时间约5小时,而全程票价只需要12.5元,最低票价只需要2元。“这个票价从火车开通就没有变过。”负责列车运营控制的西昌车务段客运科的徐巍说。
△ 乘客带着货物上车。近些年,成都客运段工作人员对车厢进行了改造,每节车厢的两端都拆掉两排座椅,以方便老乡堆放各种农产品和大件行李。
△ 乘客带来一只猪,正将它带往专门的货物车厢。列车上设有专门的货物车厢,乘客可以免费放置物品,通常,大型的牲畜,家禽,会被带往货物车厢。
△ 乘客正将猪拽到专用的货物车厢。
尽管最近几年山里的大多数村子都修了公路,但是大凉山区经常出现落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阻断公路畅通,冬季也经常封路。对于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们来说,5633次列车还是最安全、时间最有保障的出行方式,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出行方式。
△ 列车在山区中穿行。
也因此,5633/4次列车几乎每天都在运行,至少在列车长阿西阿呷的记忆中,从未全线停运过。“即使某些区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行,我们也会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行。”
“婚丧嫁娶和日常生活都在火车上”
在成都铁路局的工作人员看来,5633/4次列车是特别的,即使在全国仅存的81对慢车中,它也是最特别的之一。不只因为这条火车途经的喜德县、越西县都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更因为几乎没有哪趟列车能像它一样融入沿线居民的生活。“沿线彝族老乡的婚丧嫁娶和日常生活都在这趟火车上”。徐巍说。
对于大多数彝族老乡们来说,这趟列车是出行工具,也是生机来源和增加收入的基础。
仍在务农的彝族老乡,偶尔坐火车把自家农产品带到集市上卖掉,再买回生活所需的日用品,也有老乡放弃务农,直接做起农产品批发商。
△ 武先生在观察他刚刚在乐武买的橘子苗,他想买回家尝试种植。
△ 普雄站,列车到达终点站普雄站后,彝族乘客搬运货物。
吉克惹沙木三年多前开始贩运蔬菜。吉克惹沙木的丈夫去世了,留下她和4个未成年的女儿,她不得不独自承担供女儿们读书的担子,找到比务农更挣钱的活计。吉克惹沙木选择了蔬菜贩运,每天花上10个小时坐火车往返普雄和泸沽运输蔬菜,每箱菜挣上几块钱运费,由于运输量大,一天挣上百元不成问题。
吉克惹沙木也想把生意做大,但她几乎没有上过学,也不太会说普通话。她最常说的几句普通话,也是为数不多会的几句就是“你说的我听不懂,我说的你也听不懂”。
△ 列车到达终点站普雄站后,列车员下车列队。
这两年,为5633/4次列车提供服务的铁路工作人员经常被问到列车在扶贫上做了哪些工作,“我们的扶贫工作其实从这条铁路开通那天就开始了,这些工作太日常了。”西昌车务段的工作人员笑称。
或许是因为5633/4次列车已经成为沿线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地方政府也很难用数字来衡量这趟列车在促进经济增长和脱贫攻坚方面的贡献。而在彝族老乡看来,这趟列车确实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文字:新京报记者 韩沁珂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视频: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编辑:胡杰 李凯祥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