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镇是著名的全国七雄,但张平战后,七国割据的局面彻底破裂。
秦国已经拥有了决定性的实力优势,唯一能够独自抗击秦军的赵军一蹶不振,秦国吞并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尤其是赵国,其总人口仅有500多万,长平一战一共有45万以上的赵国青壮年男子战死,这导致整个国家处在了崩溃的边缘。然而在经历了这样的毁灭性打击之后,赵国非但没有迅速的被秦国灭亡,反而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大败秦军维持了国家。直到四十年之后秦国才完成了统一,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客观实力问题和主观策略两方面来讨论。
从客观现实上说,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的实力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秦军能够动员的总兵力在战国时期约为100多万,然而在长平之战中,后人估计秦军的伤亡总数可能高达35万,最低也在25万以上。毕竟赵国军队是战国后期唯一有能力抵抗秦军的军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训练出来的赵国勇士绝对不是孬种。而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却极有骨气,在战争后期仍不投降拼命突围,这给秦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在遭受了如此重创的情况下,秦军的战争实力难免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下滑。尤其是六国之中,除了赵国以外,其他五国都按兵不动未受损失。后来秦军再次发兵围攻赵国的时候,魏国的信陵君劫符救赵,带领几国的联军,成功的把实力下降且疲惫不堪的秦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所以说从客观现实上讲,秦国虽强,但也没有强到当时就能彻底击败各国联军,并且消灭赵国的地步。
但是实力不足并不是秦国不能灭亡赵国的唯一原因,在主观上的失误也是很重要的。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获胜之后,要求秦王立即乘胜追击进攻邯郸。在那个时候整个赵国还在长平的打击中难以恢复,如果秦军真的速战速决的话,虽不能灭亡六国,但是迅速干掉赵国应该是没问题的。然而就在那个时候,秦国丞相范雎因为嫉妒白起的功绩,因而给秦王上书,要秦王立即撤兵和赵国言和。名义上说是秦军兵力已经告罄,不如见好就收让赵国割地赔款,实际上是防止白起功劳太大。最终秦王也选择了范雎的计策,让赵国割地了事。
秦昭王一时手软放弃了继续攻击赵国,这就让秦国一个很好的能迅速灭亡赵国的机会白白的溜走了,给了赵国人喘息之机。在失去了赵国士气最弱也最无力抵抗的时机之后,回过神来的赵国就能君臣同心上下一心地抵抗外敌,其他五国也看到秦国的强大组成援军,那时秦军就无法一鼓作气消灭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