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圆石节”等。
相传在东汉永平年间,明帝为提倡佛教,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在宫廷以及寺院“燃灯敬佛”,要求无论士族还是庶民,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此后沿袭成俗,成为民间盛大节日之一,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元宵节这一天,民间的十七种民俗活动:一,闹元宵。元宵节闹元宵,就时间长短来说,汉朝是一天,唐朝定为三天,宋朝则是五天,到了明朝,自初八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落灯,长达十天。到了清朝,时间缩短为四到五天。
在元宵节的当天以及前后几天,老百姓们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民间组织自行举办各种各样的灯会、灯展,人们结队游行闹元宵,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互相庆祝,兴高采烈,也是庆贺春节的延续。
二,猜灯谜。元宵节猜灯谜,是我国特有的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娱乐形式之一。元宵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举办专门的灯谜会,提供奖品,鼓励人们参加。人们在张挂灯笼的时候,灯上或者灯下,往往会附有谜语,给路人提供猜谜游戏,提高娱乐氛围。
三,放烟火。这个习俗源自宋代。在元宵节这一天晚上,尤其是在农村,都会燃放大量的烟火加以庆祝,规模很大,各种烟火应有尽有,形形色色,火光璀璨夺目,炮声隆隆不息。
四,吃元宵。这个大家都知道,现在大街上已经到处在唱“吃元宵”的这首儿歌了。“元宵”作为一种吉祥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后来又称作“汤圆”、“汤团”,与“团圆”字音相近,取阖家团圆、美满幸福的意思。
五,饮元宵酒。元宵节饮酒,历来被文人墨客赋予了太多美好的寓意,不仅表示团圆喜庆,也有祈求太平的意思。明末清初开始,在广东顺德还流行“饮灯酒”,父老乡亲们共聚一堂,开怀畅饮,互道吉祥。
六,耍龙灯。中国人民自古就崇尚龙,把龙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在元宵节期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各个民间的“舞龙”队,也都开始大显身手了,使得节日的气氛更加浓烈,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七,踩高跷。踩高跷是我国古代百戏之一,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人们踩着高跷,还可以表演舞剑、劈叉、跳凳、扭秧歌等动作。传说这种活动方式,是起源于古人方便采集树上的野果,在两条腿上绑上两根长棍,后来发展为一种民间活动。
八,舞狮。这也是我们传统民间活动之一。古人认为舞狮可以驱妖避邪,因此在元宵节以及其他重要庆典的时候,民间都会舞狮助兴,以祈求生活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九,划旱船。也称“跑旱船”,是一种在陆地上模仿水中行船的一种民间舞蹈活动。传说这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有功,才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
十,祭门、祭户。周代设立七种祭祀,这是其中两种,后来演变为民俗,流传很广。祭祀的方法,就是把杨树枝插在门的上方,将酒肉放在门的前面。
十一,走百病。这是明清时期沿袭下来的,一种民间祈求平安健康的礼仪活动。目前天津还保留这种民俗,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夜间,妇女们相约外出行走,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江南一带称为“走三桥”。
十二,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针对养蚕人家的。养蚕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黏黏糊糊的粥,把粥盛在碗里,放到老鼠出没的地方,老鼠吃了米粥,就不去吃蚕了。
十三,送孩儿灯。也称“送花灯”,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出去的女儿家,或者亲友送给新婚未育之家,因为“灯”与“丁”谐音,送灯表示早生孩子,平平安安。
十四,迎紫姑。紫姑也称厕姑。传说紫姑本人是大户人家的小妾,正月十五被正房太太害死在厕所,天帝怜悯之,封为厕神。民间女子在这一天,都会在厕所祭祀紫姑,祈求她能保佑家人平安。
十五,约会、行歌。元宵节还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在古代的年轻女子是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的,只有过节期间才可以结伴出游。所以每到元宵节时期,未婚男女借赏灯的机会,顺便为自己物色意中人。辛弃疾的那首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就是元宵节男女相会的情景,所以,许多人将元宵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十六,摇竹娘。这是流行于福建、浙江一带的民俗,在夜深时,儿童们三五成群到竹林里,扶着青竹摇动,希望快快长大,像竹子一样茁壮成长。
十七,间间亮。流行于浙江台州一带,是元宵节燃灯形式的一种习俗。传说是为了纪念戚家军抗倭胜利,橘农们家家户户在正月十四晚上,都要燃起红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