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省”目前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二,为92,074,000人,占全国大陆人口的7.19%。
排名第一的是“王”姓,92,881,000人,占全国大陆人口总数的7.25%。但是,如果加上港澳台地区的话,李姓则排在第一位,王姓排在第二位。
李姓
大陆排名前十的姓分别为:3、张姓,4、刘姓,5、陈姓,6、杨姓,7、赵姓,8、黄姓,9、周姓,10、吴姓。
在《百家姓》里面,李姓排在第4位。
百家姓
上次说了王姓的起源,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李姓吧。
李姓的起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源于“嬴”姓。
皋陶像
“黄帝”姬轩辕的后代,有一个叫皋陶(音高尧)的。皋陶出生在尧帝时代,曾辅佐尧、舜、禹。主管刑法和教育(称为“理官”),推出了“五刑”、“五教”,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狱典》,制作了农耕器具——耒耜(音磊似),帮助大禹治水,提倡德政、教化人民,功德无量,被称为“上古四圣”之一。皋陶因功被舜赐姓嬴,皋陶的后代几世皆为理官,所以他们的后人遂以官名为氏,称“理”氏,而“理”音同“李”,后逐渐改称“李”氏。这便是李姓的由来。
现代普遍把皋陶的后代李利贞视为李姓的得姓始祖。
李氏始祖
二、源于“老”姓。
老子
老子“李耳”是史书记载的最早的一个姓李的人。有学者考证过,老子其实姓“老”,并不姓李。老姓在春秋之初就有记载:
《姓氏急就篇·上》:“宋戴公五世孙老佐。”
《左传》:“宋有老佐。”
《论语》“老彭,即彭祖也。或云:老氏:老聃、老莱子之后。”
而李姓在老子之前无任何记载。于是有人推测,“老”和“李”音近,因而被后人逐渐改为“李”。当时的名人孔子、孟子、曾子、庄子等,都是在氏下面加一个子字,也是一大旁证。
三、源于其他姓氏的改姓。
改姓来自于两部分:
1、一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改姓,在中华民族的汉化政策下,一部分汉化的少数民族人改为李姓,比如:三国蜀汉的南方民族,北魏鲜卑的叱李氏(形成洛阳李氏),来自波斯和阿拉伯的人与汉人、维吾尔人,蒙古人形成回族李氏。
2、另一部分来自于汉家王朝的赐姓,最多的来自于李唐王朝,唐初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十六个姓氏,皆以立功被唐朝皇帝赐国姓李氏,这其中包括著名的英国公徐世勣(后叫李勣);随后有:大食国人李诃末、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赐姓李。
李姓的变迁:
目前李氏有十三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京兆李氏。
其中以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历史上最为有名。
据《新唐书》记载:李氏皆出自老子李耳,其后代李崇在战国末任陇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此为陇西李氏的起源);李崇弟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为赵郡房(此为赵郡李氏的起源)。由此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和中原的崔、卢、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代,李氏开始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两宋时期,由于战乱,李氏大量南迁;
明代,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及海外。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就带去了大量的李姓人;后来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湖广填川,现今四川的李姓几乎来自湖广一带;
清代末期,由于西洋的入侵,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华人远渡南洋(即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形成了现在大量的海外移民,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李姓。
越南李姓,从秦汉开始就不断有李姓人迁往现在的越南,还有人在那里建立过“越南李朝”,统治时间长达200多年(李公蕴所建)。
越南李朝区域图
朝鲜李姓,从商周开始,朝鲜半岛便和中华民族有着紧密的联系,“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就是很好的例子。后来又陆续有很多李姓人迁往朝鲜半岛,据说“李氏朝鲜”的开国始祖李成桂就是辽东李氏的后裔,后来在朝鲜发展壮大。目前李姓在朝鲜为第二大姓。
李氏朝鲜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在帝王姓氏中排在第一位。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李姓的名人就太多了,这里就不列举了。
好了,李姓起源就到这里,下次再聊“张”姓吧!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