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永华|湖南长沙报道
伟大的时代实现了三一性。
在跨越千亿营收之后,三一创始人、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表示,三一面临的是新的旷世机遇。4月29日,三一重工发布了历史最好季度成绩:一季度营业收入333.28亿元,同比增长93%;净利润55.38亿元,同比增长 164.16%,接近2010年全年业绩。
2019年,三一集团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2020年,整体销售额继续增长至1368亿元。
2021年2月28日举办的三一节表彰晚会上,三一集团向一路陪伴公司成长的33名金牌员工派发每人100万元的巨额奖励,总金额3300万元。此外,三一集团还向“千亿纪念券”持有者、抗震救灾英雄等一大批员工颁发现金奖励,总计金额高达1亿元。
重奖1亿元,梁稳根表示:“我要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对三一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特别更要感谢的,是你们对三一的信任。”。
三一集团党委书记、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有人选择了相信,有人选择了放弃。今天,我们为“选择相信”而颁奖。
相信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员工到高管,《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三一听到的是不同的理解,有人说是对梁稳根团队及公司的信任,是对装备制造行业的信任;也有人说,是对时代的信任;更多的是对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如此种种,沉淀为三一文化的基因,也撑起三一大厦的四梁八柱。
三一节晚会上,梁稳根为员工颁发奖励。
三一文化基因:从血书立志、舍身报国为始
35年、6万元起家,三一重工何以从一家乡镇小企业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装备制造的标杆?
在今年的三一节表彰晚会上,梁稳根第一次拿出了珍藏35年的兰帖。这份斑驳印记的血书,揭示出三一力量的源泉。
血书中写道:“梁稳根,湖南涟源县人,今与袁金华、毛中吾、唐修国志同道合,愿结为兄弟,为中华民族腾飞贡献毕生心血……1985年10月30日。”
歃血为盟,矢志报国,听起来满是江湖义气和理想主义。可偏偏,历史常常就是被理想主义者所推动。
向文波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恰恰是这份血书,有着独特的张力,吸引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年轻创业者,继而成为他们的初心、信仰,写进三一创业的历史。
暂时把时针拨回到1983年。那一年,梁稳根从中南矿冶大学毕业分配到洪源机械厂。这是一家部属的大型军工企业,当时人数达四五千人,是当地的大厂。
然而,梁稳根、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并不满足于这里的工作。他们经常“混在一起”,看到的是厂里的人浮于事,论资排辈。
“上世纪80年代,整个社会都充满激情,我们这群年轻的大学生很有理想,都有家国情怀,就想干点实事。”三一集团董事袁金华说,洪源机械厂的现实却是“机器坏了,工人高兴得很,因为修机器是别人的事”。
年轻人的讨论愈加激烈。“医治一个旧细胞,不如再造一个新细胞”,这是他们做出的选择。4个年轻人随即向厂里递交了辞职报告。
年轻人的豪情,碰撞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代理想,绽放成坚定的信念花火,一抬腿,创业的决定就成行了。
1985年10月30日晚上,梁稳根、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4个人在山顶上划破手指,写下“今生今世,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誓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奋斗。”
信念一旦深植,便会像野草一样蔓延。后来陆续加入的核心成员向文波、易小刚、周福贵等,也深以为是,从此一以贯之。回顾起来,信念造就了企业界并不多见的创始人团队与高管层的稳定。
尽管如此,在当时,他们的惊世骇俗之举还是让身边人很难理解和接受。
30岁的梁稳根已经是这家厅级国企的副处级干部,时任洪源机械厂体改委副主任,接近企业核心决策层,可谓年少得志。得知他辞职的消息,梁稳根的父亲怒不可遏,拿着扁担追着打,要把他撵回洪源机械厂。
创业艰难百战多。下海之前,一贯老成持重的梁稳根提出,要走,就要先有完整的计划和行动方案,就必须“熟悉十个行业,拿出十个方案,做出十张图纸”。
即便如此,赤手空拳的年轻人依然四处碰壁。贩过羊、卖过酒、做过玻璃纤维,都失败了。
“这一年多,几个人没有一点收入。”袁金华说,直到1986年3月办焊接材料厂,9月份才有第一笔9000块钱的回款。企业生存了下来,逐步做大。
1989年春节,梁稳根写了一副对联:“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机缘巧合,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考察涟源看到对联后说,还要“做出一流贡献”。
自此,“三一”定格。
一张白条,一份信任,创造了今天的三一
梁稳根说:“在涟源,凭着一腔热血,我们很快就将焊接材料做到了细分领域全国第一。但这并不足以承载我们产业报国的远大理想。”
1992年,三一提出“双进战略”,即进入大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工程机械行业,相当于二次创业。
1994年,三一长沙产业园破土动工,三一重工正式成立。
1995年初,长沙产业园投产的前一天晚上,梁稳根对209名员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节点,这是应该记住的美好一天。”梁稳根回忆道,本来想给大家发一块牌子,但时间仓促,他就安排人制作了一批白条“兑奖券”,并郑重承诺:当三一每取得一个重大的发展里程碑,就对持有“兑奖券”的员工予以重奖。
当时从事采购的匡苍豪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开始做混凝土拖泵,就遇上了核心零部件集流阀“卡脖子”的问题,“原来的供应商自己也做混凝土拖泵,就不愿意卖给我们了”。
袁金华说:“1995年前后,是三一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产品被退回,没有销售回款,资金快断了,公司陷入亏损。”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的专家、后来成为三一技术领头人的易小刚被梁稳根打动,登上三一的舞台,用全新的设计方式破解了集流阀难题,也为三一打开了局面。
这是三一拥有的第一个专利,为三一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撕开了一条裂缝。攻克核心技术,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由此成为三一的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装备制造业受制于行业整体的发展瓶颈,从精良的液压元件、动力核心,到高精密度的机床、芯片,再到基础科学研究,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几乎都无力自主,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只能“仰人鼻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心走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道路,力图实现进口替代,不仅需要非凡的胆识,更展现出跨越时代的远见。
向文波说,现在,三一的泵车当中进口零部件所剩无几,关键性部件差不多全是三一自制,或者是优秀的国内配套企业的产品。目前,通过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三一成功研制专用底盘、发动机、控制器、油缸、泵阀马达、减速机、回转支承等核心零部件,并全面应用,彻底告别“卡脖子”的困境,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这是令人振奋的成就。
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又恰逢中国经济腾飞的大环境,三一突飞猛进,梁稳根当年写的白条含金量越来越高。
1996年,白条“兑奖券”被换成了铜牌。
2003年,三一重工上市,每块铜牌成功兑现1万元现金,并更换为24K黄金打造的“金牌”,这些员工因此被称作“金牌员工”。
2007年,三一集团突破100亿元大关,销售额达到135亿元。2008年2月29日的三一节晚会上,梁稳根再度兑现承诺,给在职的金牌员工每人“兑奖”10万元。同时,梁稳根许诺,当集团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时,金牌员工将获得每人100万元的奖金。
梁稳根说:“就是当初的这一张白条,就是这一份信任,就是这一份贡献,和三一人的努力一起,创造了三一的今天。”
三一重工18 号灯塔工厂自动分拣线
人心,是三一最大的一笔“信心投资”
在2021年2月28日的表彰会上,最大的获奖群体是4159位持有“千亿纪念券”的三一员工,他们在低谷时选择相信,最终收获总额5421万元的超额回报。
一个月后的三一科技节上,三一宣布发放年度研发项目增量毛利提奖,仅已经发放的总额就高达1.6亿元,其中个人单笔奖励最高超过了300万元。
此外,三一还拿出了近 8000 万 元激励掌握新兴技术的“新工人”,近 3000 万元鼓励关键岗员工自主学习、翻新数字化知识......一时间, 三一成为外界评论中“别人家的公司”。
令人惊叹的数字,放回到历史的波澜中,就不会显得那么夸张。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经济衰退,三一重工订单急剧下滑。
梁稳根申请只领一元年薪,公司高管纷纷自愿申请降薪。
在此之前,三一集团数千名员工主动提出降薪申请。对此,董事会的决定是:“不裁员、不降薪、不接受普通员工降薪申请。”公司仅批准其放弃年终奖的10%,平均每人在200元左右。
2009年6月,这些选择与公司共克时艰的员工都收到了一张制作精美的“千亿纪念券”。10年后,这批纪念券成功兑现。
在梁稳根看来,这些主动放弃的年终奖,是员工“借给”公司的宝贵发展资金,是公司迄今获得的最大一笔“信心投资”。
三一员工、曾参与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的罗小军说,不管是面对自然大灾难,还是行业危机,三一总能给人信心。“只要自己能照顾自己,我都愿意待在这里,我相信总有一天三一会起来。”
三一集团董事、首席财务官黄建龙说,四万亿投资刺激下,中国经济很快恢复,工程机械行业危机很快就过去了,真正的冲击是2012年之后的行业寒冬。
梁稳根坦言,2012年起,我们遭遇了连续5年“穿越熔炉”的深度调整,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断崖式下跌75%。这是三一创业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向文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深度调整带来的重压之下,很多企业都在转型,三一内部关于企业发展的思路确实面临着新的一些考验,“但是,我们的立场还是坚定不移地把三一办成世界级的工程机械企业。数十年前建立起的那份‘相信’,仍然根植在我们的基因中。”
黄建龙说,这些年来,三一有很多的机会赚更多的钱,比如房地产、保健品,但是从未涉及,“不符合三一价值观的东西就不做”。
2017年,工程机械行业复苏。向文波说:“三一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从最低谷的200多亿元,重回千亿,如果把2012年以来三一的营收数据放进量图,人们会在上面看到一条夸张的深V曲线,视觉的冲击都不足以反映内心的震撼。
三一重工挖掘机
新的承诺:三一总市值达到1万亿,为每位金牌员工发放500万奖金
过往的35年,梁稳根的每一次承诺,都意味着一个重大的节点。每一个选择相信梁稳根,选择相信三一的人,都获得了极大的回报。
站在高地之上,梁稳根做出了新承诺——“当三一旗下上市公司市值总值达到万亿时,为每位金牌员工发放500万奖金!”
目前,三一集团旗下拥有两家上市公司——三一重工)以土方机械、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为主;三一国际)主营煤矿机械、港口机械。3月2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已受理三一重能的科创板IPO申请,一家快速崛起的风电整机制造商又即将上市。
三一混凝土机械已成为全球第一品牌,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5%,全面取代进口。挖掘机连续10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全球产量冠军,带领国产品牌全面崛起;履带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煤炭机械、港口机械稳居中国第一。
向文波说:“在挖掘机领域,我们在外资品牌垄断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全国第一,洗刷了国产品牌无法生产中挖以上产品的耻辱。”
更能凸显经营质量的指标是,2020年,三一重工利润居行业全球第二,人均产值超过全球工程机械老大卡特彼勒,跃居行业第一。
迈向万亿市值新目标,三一靠什么?
在一次内部晚宴上,梁稳根指出:“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叉点上,我们既要变革,更要回归。回归,就是要回归精神原点,三一过去的成功,是坚守价值观的成功。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始终坚持‘品质改变世界’的信念,坚持‘三个一流’的信念。回归,就是要回归市场原点。”
梁稳根表示,深度调整时期,三一找到了穿越周期的独门武器, 那就是,数字化和国际化转型。
向文波介绍,未来的三一要从现在的3万名工人,变成3万名工程师、3000名工人,支撑3000亿元产值,其中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1994 年落地长沙时建设的第一座 厂房,如今变身为三一重工的 18 号工 厂,是业内首座智能制造灯塔工厂, 也成为湖南当地有名的工业旅游点。 这里安装了近 100 台智能机器人,工 厂整体效率较以前翻了一倍,从一块 钢板,到一台混凝土泵车下线,全程 智能化生产,下线速度仅45分钟,最高每天可下线泵车 30 台。
据了解,三一18个国内产业园、60多个车间、8200多台机器设备、十几万种物料,全部通过平台实现在线物联。
不光是制造环节,三一的产品也在智能化。当前,全球首台5G遥控挖掘机、“无人起重机”、“无人摊压机群”、“无人电动搅拌车”、无人电动集卡、氢燃料搅拌车等智能化设备在三一相继下线,引领行业进入智能时代。其中,三一5G挖掘机已在河南等地投入使用,是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5G应用落地的案例。
同时,三一根云平台收集了60多万台工程机械设备运营参数,形成了业内著名的“挖掘机指数”,被誉为“中国经济晴雨表”,每半月报送国家相关部委。
这背后是庞大的研发投入。三一重工2020年年报显示,2020 年, 公司研发投入 62.59 亿元,增长 15.60 亿元,增长 33.20%,占营业收入比例达 6.30%,极大地提升了公司产品竞争力。截至 2020 年底,研发人员达 5346 人,同比增长 69%。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一万件,申请及授权数量居国内行业第一。
智能化水平不断跃升的三一,将国际化作为新的发力点。三一的产品品质已经具备全球竞争的能力,灯塔工厂的建设已发展至印尼、俄罗斯、美国,一季度海外市场份额增长显著。
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了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混凝土机械公司——德国普茨迈斯特。当年的普茨迈斯特营收只有 6000 万欧元,2019年,是7亿欧元。
“现在,凡是来过中国,来过三一的人,才知道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前面,才对‘Made in China’萌生了信任。”向文波说。
“永远铭记自强不息,产业报国;永远铭记艰苦奋斗,恪守诚信;永远铭记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事业。”向文波介绍,每年的新年第一天,梁稳根都会带领三一全体高管团队去韶山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并庄严宣誓,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重温三一创业的艰辛历程,激励大家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三一下一步发展鼓劲。
在梁稳根看来,作为企业,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比利润更美好、更崇高的目标——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已经没有国界了,但企业和企业家是有国籍的。过去这70年,正是由于三一和千千万万像三一这样的企业共同努力,中国成为了制造业大国。”
梁稳根认为,如今三一的新使命,就是要成为智能制造的先驱,用新的行动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通过国际化转型,三一的发展空间将空前拓展,成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9期)
2021年第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本文来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