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运输能力的提高。地铁无疑是改善城市交通的最佳选择。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只有两座城市建造了地铁,当年就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地铁城市数量将超过40座。
1990年-2020年中国地铁发展动态图
美国轨道交通爱好者彼得·多瓦克制作的1990年-2020年中国地铁发展动态图,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地铁惊人的扩张速度。
截至目前,已经有44个内地获批建地铁城市,这些城市中有你家乡的身影吗?看看新一轮地铁获批城市又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内地的44个地铁获批城市
1、截止到目前,全国有44个城市地铁规划获批,从构成上来看,从一二线城市逐步向三线城市推进,具体如下:
(1)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
(2)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5个计划单列市;
(3)大部分的省会城市(部分经济和人口规模较小的省会城市除外);
(4)苏州、东莞、佛山、无锡、常州、徐州、南通、芜湖、温州、洛阳、包头等经济人口规模较大的地级市。其中不难看出,徐州、南通、芜湖、绍兴、洛阳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三线城市也已经入列,因此在三线城市造地铁是大势所趋。
2、那么第45个地铁获批城市将是谁呢?目前根据相关消息,我们可以知道未来拟修造地铁(含轻轨)的三线城市约有50个,那么第45个地铁获批城市就包含在其中:中山、珠海、江门、汕头、惠州、湛江、柳州、桂林、泉州、漳州、湖州、嘉兴、扬州、淄博、烟台、潍坊、济宁、临沂、邯郸、秦皇岛、唐山、保定、张家口、廊坊、大庆、大同、南阳、开封、新乡、焦作、淮南、马鞍山、蚌埠、安庆、赣州、九江、上饶、宜昌、襄阳、荆州、黄石、常德、株洲、湘潭、绵阳、泸州、宜宾、西宁、宝鸡、咸阳。
二、允许建地铁的76个城市
1、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其中表明我国允许建地铁的城市仅仅只有76个,是根据GDP前76的城市判定的,具体如下: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昆明、无锡、佛山、合肥、大连、福州、厦门、哈尔滨、济南、温州、南宁、长春、泉州、石家庄、贵阳、常州、南通、嘉兴、太原、徐州、南昌、金华、惠州、珠海、中山、台州、烟台、兰州、绍兴、海口、扬州、汕头、湖州、盐城、潍坊、保定、镇江、洛阳、泰州、乌鲁木齐、临沂、唐山、漳州、赣州、廊坊呼和浩特芜湖、桂林、银川、揭阳、三亚、遵义江门、济宁、莆田、湛江、绵阳、淮安、连云港淄博、宜昌、邯郸.
2、申请建造地铁的城市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3、在新的征求意见稿中,对申建地铁的城市相关标准的要求变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要求均是15年前的3倍。
三、新一轮地铁获批城市
1、我国新一轮地铁获批城市,大多都是一二线城市,也有几个三线小城市上榜。主要原因是一二线大城市地铁发展空间大,而三线的地铁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新一轮地铁获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苏州、东莞、佛山、无锡、常州、徐州、南通、芜湖、温州、洛阳、包头以及各大省会城市,共计44个。
2、我们可以按照省份的划分,具体来看看包括哪些新一轮地铁获批城市:(1)江苏省:南通、徐州、常州、扬州(2)浙江省:湖州、嘉兴(3)安徽省:淮南、马鞍山、蚌埠、安庆(4)福建省:泉州(5)江西省:赣州、九江、上饶(6)山东省:淄博、烟台、潍坊、济宁、临沂。
四、城市轨道交通APP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地铁场景都开始使用移动支付技术过闸乘车,于是乎也催生了各类轨道交通app的开发和应用。
北京亿通行、上海Metro大都会、重庆渝畅行、苏州苏e行、天津天津地铁、福州福州码上行、南昌鹭鹭行、常州常州地铁、无锡码上行、长春长春E出行、昆明智慧通行等,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了乘地铁的app。
除了基本的扫码乘车功能外,现在的轨道交通app还都具备了地铁线路、站点列表、首末班车、失物招领、地铁资讯以及地铁商城等功能。
现在,更多的轨道交通app已经开通了城际间的互联互通功能。以八维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苏e行app为例,乘客只需使用这个app就可以在上海、无锡、福州、常州等地进行乘车。同样的无锡码上行、福州地铁码上行、常州地铁也都开通了互联互通的功能,乘客无需再次下载多个app,大大节约了出行的时间成本。
未来,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app将会成为主流,乘客只需一个二维码在城市随意换乘轨道交通、公交车、自行车、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在城际间,乘客也可以无阻畅行在轨道交通、高铁、高速、停车场等不同出行场景。
城际和区域间的链接会更加紧密,出行的便利性大大提升,“智慧出行,品质生活”的愿景将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