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开年演讲#中国被称为市的国家,我认为没有人会提出异议。当然,看“西方”的人除外。
中国的第一首诗是什么?这个确实不好下定论。现在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是东汉学者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里所记载的《断竹》:“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首《断竹》被认为是黄帝时期的歌谣。从这首《断竹》里,可以看得出来,诗歌的起源来源与我们的劳动和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精神上的享受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宗教和娱乐活动的重要形式,诗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诗经》
提起我国的诗歌,那必须得说到《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形成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些都是到现在,人们还耳熟能详的句子。
汉代的乐府,原本是音乐机关,主要任务就是制定乐谱,收集歌词。后来,“乐府”二字变成了诗歌体裁的名称。到了唐代,近体诗出现了,也就是律诗和绝句。近体诗特别讲究韵律美,唐代也成了“诗”的巅峰。
而唐代形成的另一种文学体裁——词,是同音乐一起歌唱的歌词。到了宋代,这种文学体裁达到了鼎盛。我们现在往往将“诗歌”,也叫作“诗词”,便由此而来。“词”发展到元代,便成了“散曲”,形式更加自由了一些。
唐诗
显然,“诗”和“歌”一直是不可分离的,相辅相成。唐诗、宋词、元曲,成了我国诗歌的典型代表,也代表着我国诗歌的最高水平。即使到了清代,依然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出现。既然诗和歌不可分离,因此韵律美也就是诗的基本属性。
到了近代,清朝的闭关锁国,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严重落后于其他国家。人们为了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找到发展的新道路,便全力学习西方。那时的人们觉得,我们的一切都落后于西方,也包括诗歌。
向西方学习的“新诗”便出现了。这是一种摒弃了格律的,自由的文学形式。当然,押韵还是保留着。这样的自由的诗歌体裁,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诗歌,诗歌的写作不再受到那么多的约束。但是,也招来了非议,认为这种诗太过自由了。
宋词
这是一把双刃剑,这种对自由的追求,让诗歌不再拥有了“律”的美。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种诗歌进一步自由化,连押韵的要求也没有了。这时的诗歌,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太白话,要么太深奥。
赵丽华的“梨花体”、车延高的“羊羔体”、乌青的“乌青体”的出现,被人们嘲讽为写诗只要会换行就行。一句大白话,换成若干行排列,就成了诗。这样的自由,让诗完全失去了她的美,也成为了大众嘲讽的对象。
因此,一部分人便将诗领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晦涩难懂。他们用大量不相关的词,进行堆砌,让人不知所云。而她们自己却认为,越是让人难懂的诗就越好,这样,也好像显得他们的功底也就越高深。
赵丽华
所以,到了现在,诗歌成了人们嘲讽的对象。被人们嘲讽,说明人们还是很在乎诗歌。可是诗歌过于自由散漫的发展方向,也让大众越来越远离了诗歌。我国最顶尖的诗歌杂志《诗刊》,只怕是没有几个人愿意读一读的,想读也读不下去。
“诗歌已死”成了人们的一声叹息,诗歌的美没有了,意境没有了,要么像白开水,要么像不知何味的大杂烩。最近,贾浅浅的爆红,再次证明了诗歌与大众的割裂,甚至是对立。诗歌已经成为了小众的玩物。
贾浅浅
最近火热的贾浅浅,她的“烂诗”,如《朗朗》、《我的娘》、《日记独白》等等,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那她的“好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这首《田野》吧。
《田野》||贾浅浅
掌纹里下起了雨
冲刷掉所有交叉的虚线
背后的油菜花还在这个季节
使用着各种标点符号
麦田捉住了一只乌鸫
连同那棵枯死的梧桐
一起插进了四月
雨还在从远山上飘来
我坐在石堰上
看了又看我的掌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也许只有专家才能看懂。他们能在这首诗里看到“禅意”,看到“灵性”,但是,我却真的什么也没看到。我看到的只是一堆不相关词汇的堆砌,我的专业不是文学,更是与诗歌不沾边。但我毕竟读了大十几年的书,看来,我的书算是白读了。
现在的诗,显然是抛弃了大众。在那些圈子里的人看来,大众不需要会欣赏诗歌,更没有资格评论诗歌的好坏。而大众呢?原本还是很喜欢诗歌的,但是,对这样的诗歌,实在是喜欢不起来。他们在嘲讽的同时,其实也在心疼,一步一回头地,不得不抛弃了诗歌。
贾浅浅
被誉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诗歌,显然还是要精雕细琢一番才好的,不能随随便便就用一块石头代替。平仄我们可以不讲,字数我们可以不谈,但起码要押韵吧?起码要有意境吧?起码要让人能够读懂吧?这些要求真的不算苛刻。
当然,我们也不用过于悲观,短短几十上百年,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也就是一个小小的插曲。经过这一番的闹腾,我们的诗歌终究会走上正常的道路,而不再是“唯西方是瞻”。井边、巷里,凡有人处皆唱诗歌的盛景,应该还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