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子贤
早餐元田亭,飞船午餐,晚餐空间站。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3名航天员正式开启太空之旅。
当晚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后,3名航天员除了完成水箱安装、整理睡眠区等,还要进入到货运飞船,把货运飞船之前带来的物品运到核心舱。
从2天到6.5小时
发射当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响起庆祝发射成功的掌声时,1400公里外北京飞行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为飞控中心)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发射成功就是我们任务的开始,更艰巨的工作还在后面,”飞控中心神舟十二号任务总师谢剑锋说。他抬头看向切换好的屏幕,上面出现了熟悉的星下点图像、飞船的画面和飞控指令……
上一次相似的场景还是5年前,神舟十一号发射的那个秋天。
“5年了,这画面看起来如此熟悉,但又有很大不同,”参与过历次载人航天任务的飞控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感慨道称,我国航天技术日益成熟。
据他介绍,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后,经历了两天的飞行后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此次,神舟十二号不必再等待两天,仅用6.5小时就可以与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组合体对接。
“用不到7个小时的时间,就算从北京出发坐高铁回老家,住得远的航天员可能都到不了家,如今都能到中国的太空家园了。”
9时52分
发射成功30分钟后,为确保后续交会对接时发动机能够正常发挥功能,发动机安全检查备份进行正向试喷。一系列测试后,调度人员确认发动机工作状态正常。
此时,飞船内航天员接到指令解开锁扣。就像飞机完成起飞阶段后,乘客可以解开安全带,适当活动。
9时57分
神舟十二号自主变轨允许的指令发出,10分钟后,飞船开始第一次自主变轨。接下来的3个小时内,飞船需要进行多次类似的自主变轨。
轨道专家李革非介绍说:“通过多次变轨,我们可以将飞船的轨道逐步抬升,达到满足与组合体对接的高度,同时完成轨道偏差的修正,保证飞船的运行平面与天和核心舱一致。最后还要进行相位调整,逐步缩小与组合体的距离。所有工作都将在这3个小时内完成。”
14时许
经历多次自主轨控后,神舟十二号转入寻的飞行段。
据悉,寻的段作为交会对接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成功与否对整个交会对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时,航天员们距离中国的空间站距离已不足50公里。
随着相对导航的建立,近距离自主交会对接正式开始。
12分钟实现自主交会对接
神舟十二号首次采用自主快速远导、中瞄点直接交会对接的方式,没有多个不同距离的停泊点,直接组合体前向200米的停泊点上,与前者保持相对静止的距离飞行。
随着航天器和地面测控自动化能力的提升,人力得以解放。但是对于现场的飞控人员来说,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每位工作人员几乎都是一手拿着应急预案,一手比对着任务进程,保持随时接手的状态。
随着现场各种回传状态的播报,各个环节进行确认判断,现场决策可以实施自主交会对接。“各号注意,我是北京,飞船转200米保持,状态正常,天和核心舱对接前状态正常,继续实施交会对接。”现场播报说。
大屏幕上,众人聚焦下,神舟十二号与组合体的距离越来越近,来到19米的停泊点上。伴随“飞船转最后靠拢”的口令声,飞船一点点驶向这座在太空中遨游了18天的太空家园。
“对接机构捕获”“对接环拉回开始”“对接锁锁紧开始”……一连串的指令后,在短短的12分钟里呈现了精彩的自主交会对接环节。
15时54分
交会对接成功。
为迎接3位航天员到来,天和核心舱早已将舱内温度、湿度、气压等调整到舒适的状态,只待主人进驻。
飞控中心副总师汪赛进介绍说,“由于空间站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巨系统工程,从天和核心舱发射后,长期管理团队就一直保持24小时不间断守护,未来在航天员进入以后,我们也将持续保证其在太空中安全生活和工作。”
18时48分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位航天员已经将厚重的舱内压力服换下,穿上轻便的蓝色舱内工作服。他们打开舱门,轻盈地进入了核心舱,动作一气呵成。飞控中心里响起掌声和祝贺声。
这一晚,有人高兴落泪,有人紧张出汗,还有人激动失眠;但是所有人的心都在为中国航天而跳动。这片太空蓝和胸前的中国红,势必会在下一个5年、10年甚至更久,再次被人们回味。
(北京飞行控制中心 宋星光 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 | 周琦
版式 | 孙珍兰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